苧麻黃蛺蝶

苧麻黃蛺蝶

昆蟲名,屬鱗翅目,蛺蝶科。分布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四川、雲南、廣東、湖南、廣西、海南、西藏、台灣等。寄主於蕁麻、苧麻、醉魚草屬植物及茶樹。低齡幼蟲群聚取食麻葉正面葉肉,杷麻葉吃成火燒葉。3齡後分散至全田食麻葉成孔洞或缺刻,嚴重時僅留葉脈,形成敗蔸而乾枯。

黃蛺蝶黃蛺蝶

苧麻黃峽蝶(ParebavesFabricius)是苧麻重要害蟲。又名苧麻斑峽蝶。分布於東南亞各國和中國各芒麻區。幼蟲食害竺麻、算麻嫩芽和葉片,造成麻肉變薄,品質下降。丘陵山區發生多於平原。

科屬:

鱗翅目,映蝶科。

生物學特性:

成蟲:成蟲棕黃色,體長20~26毫米,翅展56~70毫米。頭部黃褐色,前額有光澤。頭頂有密毛。前後翅土黃色。前翅楔形紋褐色,前緣和外緣黑褐色,外緣黑褐色部分內有土黃色斑8~9個;後翅近外緣黑褐色部分內有土黃色斑8個。前、後翅外緣有黑色鋸齒紋。
卵:近圓柱形,豎立葉背,長0.9~1.0毫米.寬0.6~0.7毫米,卵殼有縱隆起線,初產時鮮黃色,後轉棕黃色,孵前呈灰褐色。
幼蟲:雄蟲9齡,雌蟲10齡。末齡幼蟲體長30~35毫米,頭部赤黃色,有“八”字形金黃色脫裂線,單眼及口器黑褐色。胸、腹部背面生有枝刺,枝剌基部蠟黃色,其餘紫黑色。每根枝剌上生有12根小剌毛。前胸背板和腹部件板黑揭色,其餘各節蛋黃色,背線、亞背線、氣門線、基線絳紫色。
蛹:幼蟲老熟後,吐絲葉背主脈上,用件足勾住,倒懸株間。一天后化蛹,蛹體長20~25毫米,蛋黃或肉色。

生活史:

長江流域麻區及福建年生2代。以幼蟲在麻地附近的雜草、灌木叢林、背風向陽的土坡裂縫中群集越冬。浙江杭州越冬幼蟲於翌年3月中旬開始活動,第一代幼蟲6月中旬孵化.第二代9月中旬孵化,11月越冬。福建發生期略早。湖北越冬幼蟲於3月中下旬向麻地轉移,為害頭麻,取食幼芽,晚轉移者,取食嫩頭;6月上旬食害頭麻葉片和二麻幼苗;9月上中旬食害三麻幼苗。第一代卵期平均6天左右,幼蟲期61~80天,蛹期8~9天;第二代卵期7~9天,幼蟲期220~260天(包括越冬期),蛹期n~13天。成蟲壽命8~12天,早、晚活動遲緩,中午活躍,夜間棲息麻葉背面,羽化後2~3天交配,1~2天后產卵。每雌產卵400~780粒,一片麻葉可著卵200~300粒,葉片下垂,天敵有捕食瞞。初孵幼蟲於清晨、傍晚群集頂部葉背,咬食葉肉,被害葉呈焦枯狀;3齡幼蟲分散為害。在第一、二代發生期,卵孵化60%時噴施敵百蟲。第二代幼蟲發育到4~6齡時越冬,有“見青就鑽,見暖就蔫”的習性,以離麻地l~5米處潛伏最多,可於3月上旬和11月上旬選晴天在麻地四周噴1米寬的甲胺磷藥帶,殺死越冬幼蟲。在頭麻、二麻收穫時,每一克麻留腳麻1~2株,誘捕幼蟲。三麻收穫後2~3天,在越冬幼蟲未轉移前,每畝放置傘形草把50~60個,誘捕幼蟲。到翌年出蟄前收集燒毀。翌年春季氣溫上升到17℃以上時,越冬幼蟲遷回麻地為害。

防治方法:

1、草把誘殺

利用幼蟲群集趨暖越冬習性,在三麻收穫後的2d~3d內,於麻地插750個~900個/hm2草把(草把上部捆緊,下部散開,形似半開的傘)。能誘集90%以上的幼蟲,在第二年驚蟄前收集草把燒毀。
2、搞好麻地“三光”

冬春之際結合清潔麻地、培土,掃除殘枝落葉,剷除雜草。做到廂面光、廂溝光和地邊光。消滅越冬幼蟲。
3、人工捕捉

在蟲口密度不大時,根據成蟲產卵集中和初孵幼蟲群集為害的習性,摘蟲蛹、摘卵葉,捕殺成蟲。
4、藥劑防治

幼蟲孵化高峰期,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1000~1500倍液或52.25%農地樂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