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tance)以若蟲群集寄主葉片,吮吸汁液,被害處形成黃斑。並能分泌蜜露,誘發煤煙病(右圖),導致植物枝葉發黑,枯死脫落,影響苗木、幼樹生長,也影響果樹產量。除柑桔外,尚能危害蘋果、梨、葡萄、柿、板栗、桃、枇杷、茶葉、女貞、冬青等多種果樹林木。廣泛分布於廣東、福建、台灣、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國外在美洲、東南亞、日本、印度、西班牙等都有分布。
形態特徵柑桔粉虱屬同翅目、粉虱科。雌成蟲:體長0.96~1.3毫米,頭胸部褐色,腹部橙黃色,覆有薄的白粉。前翅紫褐色,翅上有6~7個白色的斑紋。後翅小,淡紫色,翅緣有細小的齒突。觸角7節,第1節最短。
雄成蟲:體較小,觸角第4節最短,腹部末端有攫握器。
卵:長橢圓形,彎曲,長約0.25毫米,初產乳白色,後變為黃色,有一短柄直立,附著葉面。
幼蟲:體披剌毛、黑毛、有光澤,在體軀周圍分泌一圈白色蠟質物。3齡雌幼蟲體長0.64~0.73毫米,體深黑色,體背剌毛14對。
蛹:近橢圓形,黑色有光澤,周圍有一圈白色蠟質分泌物。雌蛹殼長為1.1毫米,雄蛹殼長0.9毫米。邊緣鋸齒狀。背面顯著隆起。胸部有9對剌毛,腹部有剌毛10對,兩側邊緣雌蛹有刺毛11對,雄蛹有剌毛10對(右圖)。
世代史及主要習性在廣西隨地區不同發生代數有差異,一般為年發生4~5代,發生,發生不整齊,有世代重疊現象。主要為害春梢、夏梢和早秋梢。以2~3齡幼蟲在葉背上越冬。越冬蟲於次年3月開始化蛹,4月大量羽化為成蟲,喜較陰暗的環境,常在樹冠內幼嫩的枝葉上活動。羽化後即交尾。卵產在葉背上居多,散生或密集呈圓弧形。每雌產卵數十粒不等。幼蟲一生蛻皮3次,2~3齡幼蟲固定葉片背面寄生為害,嚴重發生時,常布滿整張葉片背面,排泄物增多,並誘發煤煙病。
據四川飼養,黑剌粉虱各世代及各蟲態在不同季節和氣溫條件的歷期有明顯的差別。
發生與環境的關係:種植過密、施肥不當、植株交叉蔭蔽、通風透光不良都有利於黑剌粉虱的生長繁殖。田間發生數量不僅與氣候及小氣候生態環境等因素有關外,其天敵對其蟲口密度的控制明顯,據四川的調查,黑剌粉虱田間的自然寄生率高達74%左右。黑剌粉虱主要天敵有:寄生蜂、寄生菌、瓢蟲、草蛉等。
防治方法應採取農業防治、藥劑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
1.農業防治剪除不必要的枝梢和病蟲害枝葉,改善果園通風透光條件,可抑制粉虱的生活繁衍;加強栽培管理,可減輕為害。
2.藥劑防治根據調查測報,抓準1—2齡幼蟲盛發期為藥劑防治的適期。可供選用的藥劑有:40%樂果乳油、50%馬拉硫磷乳油、50%殺螟松或25%亞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50%保棉豐乳油或90%晶體敵百蟲500—1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廣東省農科院植保所配製的混劑“克虱星”乳油750倍液。為減少傷害天敵,可用洗衣粉200倍液加0.3%的柴油乳劑(用洗衣粉250克,加入熱水少許溶成漿糊狀,再加入150克0號柴油,不斷攪拌,再加水50公斤製成)或松脂合劑(冬季稀釋10—20倍,夏季稀釋20—30倍)。
3.生物防治刀角瓢蟲(SerangiumjaponicumChapin)的成蟲和若蟲均嗜食粉虱卵,也能捕食若蟲和初羽化成蟲。粉虱座殼孢(AschersoniaaleyrodisWebber)是柑桔粉虱若蟲的重要寄生菌。保護利用或助遷引進以上天敵,可以控制柑桔粉虱的蔓延為害,效果非常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