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特徵
展翅寬48~58mm。翅膀表面橙色,具黑色的豹紋狀斑點;翅膀腹面橙黃色,下翅中央有1枚小型「V」形白斑。雌雄差異在於,雌蝶翅膀底色較雄蝶稍淡。
生態習性
除了冬季外,成蟲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喜訪花、吸水。
其他形態
苧麻黃蛺蝶又叫毛麻蟲。屬單食性害蟲,以幼蟲危害麻筍和麻葉、影響光合作用,生長受阻,影響麻的產量和質量。
成蟲
:雌蟲體長25毫米,翅展70毫米,棕黃色。前、後翅外緣有黑色鋸齒紋,各有8~9個三角形黃色斑,前翅中央有一褐色的楔形紋,前緣及外緣灰褐色。頭部黃褐色,前額有光澤,頭頂有密毛。觸角黑色球棒狀。口器捲曲時如鐘錶發條。複眼大,赤黑色有光澤。胸部腹面黑色,有黃色毛塊,前胸背面有兩叢黃色毛,中、後胸黑色,兩側有稀疏黃毛。腹部較肥大,分8節。中央暗褐色,披長毛,腹未有l叢絨毛包圍著產卵管,產卵時伸出褐色長管。雄成蟲身體較小,體長20毫米,體色較雌成蟲鮮艷,毛少。
卵
長0.9~1毫米,橢圓形,卵殼上有12~14條隆起線。初產鮮黃色,後棕黃 色,近孵化時灰褐色。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30~35毫米。頭部赤黃色,有“八”字形金黃色脫裂線,單眼及口器黑褐色。前胸盾板及臀板呈褐色。胸、腹部背面生有枝刺,前胸2根,中、後胸各4根,腹部第1~8節各6根,末端2節各2根。枝刺基部蠟黃色,其餘為紫黑色,每根枝刺上生有刺毛12根。背線、亞背線、氣門下線為暗紫色。各體節皆為黃白色。末節為鉗狀。腹部兩側各有氣門8個。胸足黑色,有光澤,腹足及尾足內側及外面基部和末端赤黃色,趾鉤著生於管狀透明肉柱上。雄蟲脫皮8次,雌蟲蛻皮9次。
蛹
體長20~25毫米。口器、觸角為黃色,翅脈、氣孔及尾端為黑褐色,頭、胸部背面有黑褐色斑點,余為灰白鉤。近羽化時,口器、觸角暗黃色,足、翅灰白色,翅脈及氣孔為棕褐色,亞;背線處的黃色斑點開始突出,周圍有棕褐鉤部分相連成線,兩側黃色點不變。
發生特點
①黃蛺蝶在湖北、湖南、福建等省一年發生2代。以幼蟲在麻地以外的枇杷樹、桔樹、竹林、湖草、蠶豆、雜草叢中、山坡茅草、灌木叢林的樹葉背面及背風向陽的土坡裂縫內越冬。
②成蟲飛翔力弱,中午溫度高時較為活躍。初孵幼蟲群集於麻葉上取食表皮葉肉呈焦枯狀,早晨、傍晚群集在莖稈頂部背太陽一邊危害,易於捕捉和藥殺。
③早春氣溫17℃以上時即向麻田遷移。8月份氣溫在28℃左右,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蛹、成蟲、卵生存率高,發生嚴重。
防治方法
①草把誘殺。利用幼蟲群集趨暖越冬的習性,在幼蟲向越冬場所遷移前,在麻田插草把(草把上部捆緊,下部散開,形似牛開的傘),誘集越冬幼蟲,然後集中消滅。
②留麻腳誘殺。在收穫頭麻、二麻時,每蔸麻留1~2根腳麻,能把幼蟲誘集到腳麻上危害,第二天早晨捕殺。也可結合農事活動捕殺幼蟲。
③藥劑防治。應在幼蟲初齡階段用藥,可用2.5%敵百蟲粉劑或1.5%樂果粉劑,每畝1.5~2公斤噴粉,也可用50%對硫磷(1605)乳油或40%久效磷乳油、5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還可噴灑青蟲菌菌粉500~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