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釀酒方

苦參釀酒方

癩病又名“大風”、“癘風”、“大風惡疾”、“癩大風”、“大風癩”、“大麻風”、“麻風”。本病為慢性傳染性皮膚病。主要因體虛感受暴癘風毒,或接觸傳染,內侵血脈而成。初起患處麻木不仁,次成紅斑,繼而腫潰無膿,久之可蔓延全身肌膚,出現眉落、目損、鼻崩、唇裂、足底穿等重症。“白癩”和“烏癩”均是由於惡風侵襲皮膚血分之間,郁遏化火,耗傷血液而成。白癩初起皮膚逐漸變白,四肢頑麻,肢節發熱,手足無力,患部肌肉如針刺樣疼痛,聲音嘶啞,兩眼視物不清,類似結核型麻風;烏癩,初起皮膚變黑,發若隱疹,癢如蟲行,繼而則手足頑麻,針刺不痛,心中常驚恐不安,時有譫語,飲食或說話時,開口出氣發出鳴聲,類似疣型麻風(包括麻風反應)。解放以來由於採取了積極的預防措施,本病在我國發病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以下介紹幾種治療本病的藥酒,僅供參考。

簡介

苦參釀酒方——(癩病)

(《太平聖惠方》)

配方

苦參五斤,露蜂房五兩,皮一枚,曲半(三斤)。

製法

上諸藥,細銼,以水五,合藥浸四日,炊米五 並藥曲,同釀酒如常法,熟。

主治

治遍身白屑,搔之則痛,變作大風癩。

用法

即每服暖飲一中盞,日三服。

基本信息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苦參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乾燥根。

【別 名】:苦骨(《綱目》)、川參(《貴州民間方藥集》)、鳳凰爪(《廣西中獸醫藥植》)、牛參(《湖南藥物志》)。苦參,又名:苦識、水槐(《本經》)、地槐、菟槐、驕槐、白莖、虎麻、岑莖、祿白、陵郎(《別錄》)、野槐(《綱目》)、山槐子、白萼。苦以味名,參以功名,故名苦參。

【處方名】:苦參、炒苦參、苦參炭。處方中寫苦參指生苦參。為原藥材去雜質及蘆頭和鬚根,洗淨曬乾,切片入藥者。炒苦參為苦參片用麩炒至微黃入藥者。苦參炭為苦參片用武火炒至外面焦黑,裡面焦黃,存性,而後入藥者。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根和種子有毒。人中毒後出現以神經系統為主的症狀,有流涎、呼吸和脈搏加速、步態不穩,嚴重者驚厥,因呼吸抑制而死亡。牛、馬食乾根45克以上,豬、羊15g以上均可出現中毒,主要有嘔吐、流涎、疝痛、下痢、精神沉鬱、搐搦和痙攣。馬中毒死亡前還有出汗、體溫下降、呼吸淺慢、心律不齊等[A-8][237]物LD50.18g/kg,中毒後先出現中樞神經抑制,然後間歇性抖動和驚厥,進而中樞深圭抑制,呼吸麻痹,數分鐘後心眺停止死亡。人口服10g乾根的水煎劑即有鎮靜催眠作用,已臨床套用[239]。根還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用於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套用】

1. 用於濕熱下痢,黃疸,赤白帶下,陰部瘙癢等症。常與黃柏、龍膽草等合用。

2. 用於周身風癢,疥瘡頑癬,麻風等症。常與赤芍、地黃、白蘚皮等同用;用於麻風,常與大楓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適量,煎湯洗患處。

【注意事項】本品苦寒傷胃、傷陰,脾胃虛寒及陰虛津傷者慎用。反藜蘆。

原植物

苦參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高1.5—3米。主根圓柱形,長可達1米,外皮黃色。單數羽狀複葉,長20一25厘米;小葉l5—36,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很少橢圓形,長3—4厘米,寬1.2—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背面有平貼柔毛。總狀花序頂生,有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花冠淡黃色,旗瓣匙形,翼瓣無耳。莢果長5—8厘米,種子間微溢縮,呈不顯明的串珠狀,疏生短柔毛,有種子1—5顆。花果期6—9月。各地野生,生於向陽山坡草叢中和山麓、郊野、路邊、溪溝邊;南北各省均有分布。 根供藥用,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治療濕熱、黃疽、痢疾、腸炎、皮膚瘙癢等症;莖皮纖維可織麻袋。

本草考證

苦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本草經集注》載:“今出近道,處處有。葉極似槐樹,故有槐名。花黃,子作莢,根味至苦惡。”《本草圖經》載:“其根黃色,長五七寸許,兩指粗細。三五莖並生,畝高三四尺以來。葉碎青色,極似槐葉,故有水槐名。春生冬調。其花黃白,七月結實如小豆子。”《本草綱目》曰:“苦以味名,參以功名。”以上所述均與今用苦參的形態相符合。《本草圖經》附苦參圖四幅,除西京苦參、邵州苦參之外,其餘二圖(成德軍苦參和秦州苦參)亦與現代所用苦參形態相近。

生藥材鑑定

乾燥根呈圓柱形,長10~30厘米,直徑1~2.4厘米。表面有明顯縱皺,皮孔明顯突出而稍反卷,橫向延長。栓皮很薄,棕黃色或灰棕色,多數破裂向外捲曲,易剝落而顯現黃色的光滑皮部。質堅硬,不易折斷,折斷面粗纖維狀。橫斷面黃白色,形成層明顯。氣刺鼻,味極苦。苦參片為斜切的薄片,形狀大小不一,斜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5厘米,寬1~1.5 厘米,厚約2~5毫米。質堅硬,切面淡黃白色,有環狀年輪,木質部作放射紋。以整齊、色黃白、味苦者為佳。全國各地均產,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產量較大。顯微鑑定: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多列木栓細胞。皮層狹窄。韌皮部散有纖維束,纖維束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的壁不均勻木化增厚;射線較寬而明顯,幾達至木栓層形成不成環。木質部導管放射狀排列;木纖維束也為晶纖維。粉末:淡黃色。①澱粉粒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4-22μm,臍點裂縫狀,大粒層紋隱約可見;復粒由2-12分粒組成。②纖維細長,平直或稍彎曲,直徑11-27μm,壁甚厚,非木化,孔溝不明顯,胞腔線形。纖維束周圍的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的壁不增均勻木化增厚;草酸鈣方晶類雙錐形、菱形或多面形。③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7-126μm,具緣紋孔排列緊密,有的數個紋孔口連線成線狀。也有網紋導管。④薄壁細胞類圓形或類長方形,壁稍厚,有的呈不均勻連珠狀,非木化,紋孔大小不一,有的集成紋孔域,有的胞腔含細小針晶。⑤木栓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有紋孔呈斷續狀,表面有不規則細裂紋。另偶見石細胞。

中藥化學成分

根含多種生物鹼(1%-2.5%),以d-苦參鹼(d-matrine)及d-氧化苦參鹼(d-oxyma-trine) 為主,兩者含量之比,因產地不同差別很大,我國東北產苦參中氧化苦參鹼含量較多。另含微量d-苦參醇鹼(d-sophoranole)、l-臭豆鹼(l-anagyrine)、l-甲基金雀花鹼(l- methylcytisine)、l-野靛葉鹼(l-baptifoline)、l-槐果鹼(l-sophocarpine)、N-氧化槐果鹼(N-oxysophocarpine)、l-乙基槐明鹼(l-ethylsophoramine)、槐定鹼(sophoridine)、粉防己鹼等。黃酮類化合物有苦參(kurarinone)、異苦參素(isokurarinone)、去甲苦參素 (norkurarinoe)、次苦參素(kuraridin)、苦參醇素(kutstinol)、次苦參醇素(kuraridinol)、新苦參醇素(neokurarinol)、去甲苦參醇素(norkurarinol)、去甲脫水淫羊霍素 (noranhydroicaritin)、異脫水淫羊霍素(isoanhydroicaritin)、蛇麻素(xanthohumol)、異蛇麻素(isoxanthohumol)及三葉豆高麗槐甙(trifolirhizin,l-maackiain-β-D- glucoside)等。

中藥化學鑑定

(1)本品橫切片,加氫氧化鈉試液數滴,栓皮部即顯橙紅色,久置不消失。(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加熱回流10min,濾過,取濾液1ml,置試管中,加鎂少量與鹽酸 3-4滴,加熱,顯紅色。另取濾液5μl,點於濾紙上,噴以5%三氯化鋁乙醇溶液,晾乾,置紫外燈(254nm)下觀察,顯黃綠色螢光。(檢查黃酮) (3)取本品粗粉1g,加含0.5%鹽酸的乙醇20ml,加熱回流1h,濾過,濾液加氨試液使呈中性,蒸乾,殘渣加1%鹽酸溶液10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分置三支試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鉍鉀試液,生成紅棕色沉澱;一管中加碘化汞鉀試液,生成黃白色沉澱;另一管中加碘化鉀碘試液,生成棕褐色沉澱。(檢查生物鹼) (4)薄層層析:到本品粉末0.5g,加氯仿25ml及濃氨試液0.3ml,放置過夜,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氯仿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液。另取氧化苦參鹼和槐定鹼,加乙醇製成每ml 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用2%氫氧化鈉溶液製備的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醇-水(2:4:2:1)展開8cm,取出,晾乾,再以甲苯-丙酮-乙醇-濃氨試液(20:20:3:1)展開,展距與第一次相同,取出,晾乾,依次噴以碘化鉍鉀試液和亞硝酸鈉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兩個棕色斑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