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13年2月,北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研究生楊恆明的一封“退學聲明”,引起了軒然大波。楊恆明稱,北京大學微處理開發中心副教授佟冬以人未到實驗室參加所謂“科研”工作為名,不允許其畢業。
楊恆明聲明稱,“如果這樣毫無意義的苦力勞動也好意思號稱‘科研’,本人的確沒有參加也不可能參加。”楊恆明表示,實驗室的工作“就是把工程檔案修改修改格式從一個軟體流到另一個軟體,這種工作對於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北大的碩士研究生,幾近於一種侮辱。”
雖然楊恆明後來一再表示,希望得到緩解,或許是為了自身的前途以及學校的榮譽,但是,他說出的“苦力科研”的確指出了當前一些科研工作中的怪象,也正因如此,所以,才會引起軒然大波。
網友熱議
實踐中,很多高校研究生做的工作只是在為導師打工,他們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卻很少,因為導師卡著他們能否順利畢業的咽喉,所以,在無奈中成了“科研苦力”。這個苦,苦的是學生的生存,苦的是學生只能默默無聞地研究,不能在研究中脫穎而出,打造自己的天地。
科研工作應該是和諧的,應該是互相激發的,什麼叫導師,導師就是引導學生做科研工作,應該讓學生獨立做出自己的科研成果,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愛導師,導師才能更好地引導,才能形成一種和諧的科研關係。
如果學生只是一種“科研苦力”,那么,只能壓抑學生創新科研的積極性,不利於科研工作的開拓進取,當然,也不利於導師自己的創新,因為他會懶惰起來。“苦力科研”不是哪個學校的個別現象,而是當前的一種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