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修

苦修

苦修,刻苦修行。佛教用語,義同正道苦行。

苦行類型

提到“苦行”,總有人會自然地聯想到外道、執著和異類,不曾辨析及深究其起源與內涵,常於無意間造下謗法之罪。

實際上,苦行分為“外道”和“正道”,正道即所謂的佛教“苦行”,它是針對世俗欲樂而言,不過是佛教徒律身攝心的持戒用功修行,是迴光返照、了脫生死的必然,是中道之法,離此絕非佛法。

“苦行”被貼上外道和異類的標籤,當源於佛陀出家後,於雪山的六年苦行。佛於悟道前苦行六年,後捨棄外道之苦,於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養,端坐於菩提樹下成佛。

此六年中的苦行,被稱為外道苦行。故後世有佛門弟子一提“苦行”,常說苦行為無益之苦,佛當年便已捨棄,將其統歸為外道。殊不知在佛經中,“苦行”一詞,有時是指極端的“外道苦行”,有時又是指修習佛法的“正道苦行”,二者截然不同。

外道苦行,是指以我執“貪求世福天樂”而行的種種無益極端之苦,如裸形無衣、受持牛戒狗戒、事火、臥刺等等,此非佛法。經云:“此苦行為下賤業,至苦至困,凡人所行,非是聖道。”

正道苦行,是指佛教徒捨棄諸如好衣、三餐、多眠等世間貪慾,精進辦道,修行無我的中道之法。此皆為佛門弟子遵佛教敕,檢束身心,刻苦精勤,持戒修行。如經中所言出家苦行、頭陀苦行等。另外佛將菩薩為法捨身的行為亦稱為苦行。

苦修朝聖

實施朝聖之行的兩位師父是清源山賜恩岩的宏亘師和法群師,其中法群小師父年僅22歲,九華山朝聖也是他人生的首次苦修。

“按照標準的大拜儀式,一公里至少能完成300次,我們的線路大多沿著國省道而行,總里程約1000公里。”宏亘師透露,2014年6月12日,兩人從泉州賜恩岩出發,一路上三步一拜一叩首,朝著心中聖地而去,“平均每天只能走10公里,全程大拜次數至少30萬次”。

叩首 叩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