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草本。莖直立,高o.8—2米,基部徑約5毫米,有多數細分枝或少有不分枝,具條棱,基部近無毛,上部被開展的長柔毛或絨毛,節間長4—7厘米。下部葉無柄,倒披針形至倒卵狀長圓形,長10—16厘米,寬4—6厘米,基部漸狹,下延,頂端短尖,通常琴狀分裂,邊緣有不規則的粗或細齒,兩面被長柔毛,中脈在下面明顯凸起,側脈多對,網狀脈不明顯;上部或小枝上的葉小,無柄;倒披針形至長圓形,長3—6厘米,寬o.5—1.5厘米,基部下延成翅,頂端短銳尖,琴狀淺裂或僅具不規則的粗或細齒;最上部的葉線形,苞片狀,全緣或有極疏的細尖齒。頭狀花序通常無柄,少有具長約2毫米的短柄,徑3—5毫米,單生或2—4個球狀簇生,排列成間斷或頂端緊密、具葉的穗狀花序,又排成開展具葉的大圓錐花序;總苞圓柱形或近鐘形,長4—6毫米,花後開展;總苞片近5層,禾稈黃色或綠色,外層和中層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4毫米,漸尖,邊緣乾膜質,背面被密柔毛,內層線形,長4—6毫米,乾膜質或邊緣乾膜質,背面無毛或有疏毛,頂端漸尖3花托稍凸,蜂窩狀,無毛。花黃色;雌花多數,花冠細管狀,長3.5—4毫米,檐部3齒裂,裂片無毛;兩性花少數,花冠管狀,長4—5毫米,上部稍增大,檐部5裂,裂片卵形至三角形,被疏毛和腺體。瘦果圓柱形或近紡錘形,長約1毫米,有8—10條棱。冠毛白色,糙毛狀,長4—5毫米,宿存。花期6—10月。
生長環境
多生長於山坡草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江西,貴州,廣東,印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以及印度尼西亞。
主要品類
具腺艾納香 | ▪ 馥芳艾納香 | ▪ 艾納香 | ▪ 七里明 | ▪ 密花艾納香 |
▪ 光葉艾納香 | ▪ 節節紅 | ▪ 台北艾納香 | ▪ 少葉艾納香 | ▪ 尖苞艾納香 |
▪ 毛氈草 | ▪ 見霜黃 | ▪ 六耳鈴 | ▪ 千頭艾納香 | ▪ 裂苞艾納香 |
▪ 東風草 | ▪ 長柄艾納香 | ▪ 柔毛艾納香 | ▪ 蕪菁葉艾納香 | ▪ 長圓葉艾納香 |
▪ 尖齒艾納香 | ▪ 高艾納香 | ▪ 假東風草 | ▪ 戟葉艾納香 | ▪ 全裂艾納香 |
發展歷史
艾蒿屬植物最早在公元500年的南北朝時間己開始被用作治病的藥物及針炙中,並被當時著名的道教人士陶弘景寫入了《本草經集注》中,而艾蒿屬植物中主要的功效成份便是龍腦。歷史上第一次記載“龍腦”是公元659年在《唐本草》中,該書上第一次有了龍腦屬性的描述:味苦、辛、微寒,並第一次記載了它的用途:用於治療腹部疾病。在公元1596年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龍腦由於其由艾葉加工而來,因此更名為“艾”記載在該書中。我國的本土原料中艾納香為艾蒿屬中龍腦含量最高的植物,因此足見艾納香套用歷史之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