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中國姓氏]

苗[中國姓氏]
苗[中國姓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苗姓在宋版百家姓排行53,在2013版按人口多少百家姓排行為146。春秋時期楚國公族賁皇后裔,賁皇源於楚國王族羋姓,苗姓得姓兩千多年。全國均有分布,相對分布較多的省為河南、山東、山西、河北、浙江、安徽、江蘇、四川、廣西、湖南、湖北等。苗姓可謂翹楚,其歷代名人不絕於史書。

基本介紹

苗[中國姓氏] 苗[中國姓氏]

苗[苗,讀音作miáo(ㄇㄧㄠˊ)]

姓氏起源

苗(miáo)姓源出有:

源流一

苗姓 苗姓

源於羋姓,羋姓中一個分支,即是源自楚國姓氏。最直接得姓史祖是楚國公族大夫伯棼(斗越椒)之子斗賁皇封地,屬於以封居名稱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等所載,春秋魯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國若敖之亂,楚若敖之孫、楚大夫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采於苗(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在晉國與楚國交戰中,伯棼之子賁皇技獻晉國使晉國取得戰鬥勝利。後世傳有楚才晉用的典故:初,楚伍參與蔡太師子朝友,其子伍舉與聲子相善也。伍舉娶於王子牟,王子牟為晉公而亡,楚人曰:“伍舉實送之。”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聲子曰:“子行也!吾必復子。”

及宋向戌將平晉、楚,聲子通使於晉。還如楚,令尹子木與之語,問晉故焉,且曰:“晉大夫與楚孰賢?”對曰:“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苗,遂為商周古國,西周初國亡,成為周邑。

在賁皇的後裔子孫中,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遂成苗氏,並尊賁皇及其父親斗越椒為得姓始祖。這也是漢族苗姓人口最主要的來源。楚國氏族伯棼及其子孫定居河南濟源苗亭,遂這支楚國大夫子孫姓氏為‘苗’。

在濟源當時記載土壤肥沃適宜耕種,有對聯曰“草長鶯飛光景好,田肥禾茂人財興”,描述當時地理環境。

源流二

源於羋姓,源出自上古時期神醫苗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由於苗父根本不象後世醫生們那樣用“四診”去診病、用“八法”去治病,甚至也不用任何手術治療,因此他只能算是一種巫醫,如今看來,大概使用的是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在傳說中,他為眾多病人治過病,而且還療效卓著,稱其為“醫”並不過分,因此,人們把他認為是“上古為醫者”。(該起源存疑)

源流三

少數民族中的姓氏,滅亡後的百濟、高句麗國民,被唐朝政府內遷遼中、遼西、河北等地,其中有部分族人改漢姓為苗氏,以別於當地漢民。在唐王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時期,苗氏族人有部分人“去草為田”,改苗氏為田氏,世代相傳至今。

蒙古族,回族中的漢姓,出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賜姓,滿族中的苗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其他少數民族也有姓苗的,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苗族、朝鮮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苗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苗氏,世代相傳至今。

少數民族苗姓與漢族苗姓沒有任何關係。

得姓始祖

苗姓 苗姓

賁皇(斗賁皇),楚國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為楚國大夫,因不滿楚王被奸臣所蒙,遭受奸臣陷害排擠,後趁楚莊王問鼎中原之機,發動兵變,但不久即被誅殺。

賁皇恐禍及己,遂亡命晉國。晉待他禮遇有加,並令其食采於苗地。後晉楚交惡,在鄢陵大戰,時楚軍勢大,晉軍將士均懷恐懼之心,賁皇使獻計於晉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軍,可先擊左右兩軍,然後乘勝合攻中軍,定可一舉擊潰楚軍。晉君納之,大敗楚軍。是故史傳楚材晉用之佳話。因賁皇食采於苗,後世子孫便以邑為氏,稱苗姓,並尊賁皇為其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苗賁皇的苗邑,據考就在今河南濟源的西部,現在該地還有一處地名“苗亭”,據說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遺址。三家分晉後,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戰國後期,秦國窮兵黷武,中原是其擴張第一個目標,苗姓祖居地濟源也深受戰火侵擾,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長治,或東遷今山東定陶一帶,後經繁衍發展,昌盛為苗姓上黨郡望和濟陰郡望。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國師 苗訢 ,劉秀時代的父城(今河南寶豐)長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漢末的大長秋苗祀,尤可一提的東漢時東阿侯苗光,史書稱其保全了封邑,則表示苗光子孫落籍於今山東東阿。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激烈動盪,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樣,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過長江,進入江東。其中一支苗姓輾轉於今浙江金華一帶,後經繁衍,形成了苗姓歷史上的第三大郡望——東陽郡。當然,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之際,苗姓主要還是昌盛於上黨、濟陰二郡,如苗姓歷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晉卿便是上黨壺關人。唐代中後期,有陝西之苗姓為避國都附近紛擾不斷的戰亂,遷居今甘肅、寧夏一帶。兩宋之際,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為主源,尤其在宋趙王室偏安江南後,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繁衍於今山西長治一帶的苗姓依舊名人不斷,競現於史。元末明初,戰亂紛起,苗姓又被迫遷徙。據江蘇沛縣等地《苗氏族譜》載:元末明初,河南永城縣東四十里苗橋苗氏家族,分七支向外遷徙:一支遷汴京(今開封),一支遷夏邑,一支遷江蘇沛縣,一支遷山東,一支遷安徽,兩支遷山西。 另據河南新鄉牧野區前河頭《苗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我先祖兄弟三人(支)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開始遷徙,一支遷往河北河間,一支遷往河南上蔡縣,我先祖一支遷至河南新鄉小冀鎮北苗莊(老苗莊)。約在明嘉靖年間,我一世祖由北苗莊遷來前河頭村。從明初遷來的二老發展到現在,族人已分布新鄉周邊十幾個村莊(北、南苗莊,前、後河頭,尚村、東黑堆、王小屯、後郭雷、段屯、請夏佛、駱駝灣、馬村、耿莊、小塊、馬坊等村),衍生人口萬餘。前河頭村更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成保留至今的苗氏宗祠(已成功申請新鄉市文物保護單位),有清乾隆年間,由苗氏經廳公、溫公編撰的《苗氏族譜》,芳辰公創立的苗氏《六十四派》。明初,政府從山西向河南、河北等地大規模移民,山西長子縣西張堡村苗子實遷到河南武陟縣西南大封村。苗子實有4子,長子遷今武陟大司馬村,後裔分遷今溫縣趙堡等地;次子遷今新鄉市七里營,後裔分遷南莊等村;三子遷今武陟喬廟,後裔分遷今滎陽市古滎等地;四子仍住大封村,後代遷修武、焦作、溫縣等地。據不完全統計,苗子實的這一支後裔目前有11000餘人,僅大封村苗姓就有3500多人。另據河南西平縣苗堂村《苗氏族譜》載:始祖苗公於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西平縣苗堂村,後分居於苗張村。河南禹縣《苗氏宗譜》載: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一老嫗率子、侄四人遷來河南,長子苗立本定居禹縣神垕鎮,次子苗立家定居郟縣苗黃莊,三子苗立誠定居襄縣苗府村,侄苗國寶定居禹縣白沙村。清中葉以後,伴隨闖關東的風潮,有冀魯豫地之苗姓入遷東三省。改革開放以來,不少苗氏後裔到海外經商、求學、辦企業,有些已成為當地的知名人士。與此同時,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地和台灣地區也有不少苗氏族人子孫回中原和故鄉尋根謁祖,投資辦廠。苗氏子孫不管在國內國外,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當代苗姓的人口大約110萬左右,為全國第一百四十六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8%,河南是苗姓的第一大省,大約占全國苗姓人口的32%。

郡望堂號

郡望

東陽郡: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

伊 犁:伊犁得名於著名的伊犁河,那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民族眾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內地息息相關。遠在漢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載入史籍《漢書》。

堂號

東陽堂:以望立堂。

伊犁堂:以望立堂。

惠化堂:源自唐朝潞州壺關人苗晉卿事。唐李固的《幽閒鼓吹》中,曾記苗晉卿一事。苗公落第歸鄉,途中遇一老人,自稱知未來事。苗公於是問道:“我應舉已久,有一第之分嗎?”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來頭,只管再問。”苗公道:“我久困於貧變,但求一郡守,能夠得到嗎?”老人道:“更向上。”苗公問:“那么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驚異,再問:“為將為相嗎?”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發怒,說:“將相更向上,難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為事屬怪誕,驚出一頭汗。後來苗公果然出將入相,唐德宗駕崩,苗公以首輔居攝政三日,應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預言。可見命皆前定,安知人間沒有第二個苗公?苗氏堂號“惠化堂”由此而來。

姓氏故里 -- 河南濟源

濟源市苗氏宗譜序

軒轅黃帝登天壇祭天戰蚩尤《濟源縣誌》開篇即是。賜子苗龍擇太行徑塞龍發脈中定居循祭盛傳民間。“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龍在其數成為帝王人物的專用名稱華夏民族的圖騰。人為苗氏、土為苗地、莊為苗邑 、政為苗亭。自漢桑欽《水經》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溴水出原山勛掌谷”見書後、苗地苗邑漸隱,一勛掌叫響懷府八縣。毛澤東親批資治通鑑,見169——陳紀三:起召陽協洽晉柔兆,閹茂凡四年,世祖問皇帝下,齊詔書空斛律光督步騎二萬,築勛掌城於軹關仍築長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勛掌殷稱國,周作邑,秦漢置亭,北齊築城,唐宋元明清設鎮,共和國建鄉扎區,始終保持著一方小都邑的行政建制權利體系,是晉封賁皇食邑於苗以地為姓的所在地。其他書說與此不吻合的外錯原因,是清修《濟源縣誌.卷二.古蹟.九》勛掌城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一作勛掌、魏高歡築以御西魏《濟源縣誌.卷未.識余.四》“武成帝河清二年四月,斛都率步騎二萬築勛掌城於軹關《今封門口》西”等失誤所致,卷二方向對,人錯。卷末方向錯,人對。勛掌遠在軹關東北四十里,別書對苗亭據志引用自然不準確。《通志氏族略》記苗出自羋姓。查《康熙字典》“苗古文宀目木 ,又姓《晉語》苗棼皇晉大夫”。漢許慎《說文解字》無古 字及其注。說明古 字系苗氏元祖初用字,遠在漢前,秦統一文字後改用標準苗字使用至今。考賁皇生於春秋末,東周弱,五伯征的時代。系黃帝後、顓頊支,重黎脈,祝融族、陸終妻鬼方女所生六子,季連半姓,傳至鬻熊,博學有道,周文王、武王俱師之遂以熊為氏。周封熊繹國楚子爵都丹陽。五傳熊渠,僭周稱王、又八傳至熊儀。是為若敖開始姓斗,斗熊半昭、屈、景同為楚王室公族大姓。若敖娶隕子之女生斗伯比。比亦婚隕女生長子斗谷於菟,表字子文。三楚稱子文為最大賢者。次子斗越椒,字伯棼,文子斗班,字子揚,父子、侄叔三代為令尹。班子克黃字子儀。椒子賁皇,因父蒸野漳,筮狙莊王中原問鼎南歸,兵敗竟陵清河橋被罪族,避禍奔晉。鄢陵等役,楚材晉用功著,晉封大夫,食於苗,更姓苗賁皇。賁皇逝後晉遭“六卿擅權”三家分晉而失國,賁皇官秩家牘隨之失考。成為苗氏從戰國到唐宋的空斷代,形成了豫濟勛掌老根苗,晉長治上黨郡望苗。魯定陶濟陰郡望苗,越金華東陽郡望苗,四大支系和堂號。

濟源祠堂

在濟源勛掌老根苗的世居地有中國苗姓最大的祠堂,坐落在勛掌城南大街中段,座南向北,東西長五十米,南北寬四十米,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祠前照壁溴水,石獅進為上舞台下闕門,天井院池,甬道正祠配房,廂房等群房建築。正祠內供中祖苗全的神位、巨匾、楹聯、圓碑、方碣、石香爐等蘊藏著豐厚的民間氏族廟堂文化。

勲勛掌城中分布著九廟二寺十八堂兩閣一庵,古典建築,苗祠堂僅次於泰山廟、鎮安寺。圓明寺列第四位,列十八堂之首。現有文物存量居廟寺堂閣的第一。拔貢在濟源素有“大字苗令圖,小字牛蘭亭”兩大書法家的盛稱。祠內他寫有“綏吾思成”巨壁大字,照壁石刻“胚胎由楚晉,為王者師為伯左者佐,發達在元明,以爵則了以官則郎”的對聯,出其手筆。文溯鬻熊為周文王、武王之師,斗伯比、子文、班椒任楚令尹,賁皇封晉大夫,俱為王伯佐命弼臣的歷史。褒揚勛掌苗氏在元明兩朝五世,大夫的煌赫門庭。字出於顏而利於顏。他還在村東南高阜上寫“魁星閣高壯東南,勛掌城古邊西北”語句,是他在村東口文昌閣上又一名聯。前有文昌高讀雄文,後有祖師卻聽春秋。較為書法界稱道的是“金爐脈延濟源縣,明月光增勛掌城”泰山廟會舞擻台柱牌聯。把濟源脈氣,勛掌形勝,北齊相介。複姓斛律名光,字明月增建邊防關城的考說廣而告之。引出另一才子,酒同寅“建此城以御西魏”的結論。拔貢把雄強茂密寬綽精拙的顏體,寫出沉穩鋒利的書風。勁力傾倒小楷聖手牛蘭亭與之深交。除拔貢書法外,祠堂楹柱上還有“動貽燕謀賦瓜瓞共快綿長”、“幽明罔間尚資爼豆煥先猷”、“獻襲三陳緬祖德秋更凜霜”、“祖孫相繩曾以簪纓綿世□”等聯語。特別是一槐莫虛栽務從根本地培起。告誡祠出後人,動掌苗氏與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移民無關。元明兩朝正是動掌苗姓輝煌之世,何來屠村戮人滅族燹禍。妄拉他人作祖?書寫時間早與拔貢,屬鍾繇書派一路,惜無書者姓名,半數遺失難成對,令人遺憾。牆上嵌碣堂中豎碑,石香爐銘辭書法更是流派紛呈竟嬈綻放。

濟源祠堂記載

重農耕,繁人口,八代不聞朝政,至元發奮仕途。苗全、苗立、苗暢一門三大夫。暢子世榮元大都(今北京)佐巡警院使。同治徽州路總管府事 騎尉。苗道一、元代濟源名觀龍翔宮道士。苗大本明代人,苗暢子、世榮弟,洪武四年探花勒兵部郎中。苗琚、世榮子、世襲驍騎尉。苗森、邑鄉賢達,夠買山場創修金爐頂廟宇、勛掌田守忠真人修煉登仙遂成。濟源名勝至今。苗天印清代人,順治時任彰德衛千總。苗爾嗣,清代北樊人,順治丙戌科舉人《懷慶府志》編校。苗永魁清代蓼塢人,太學生,例贈承德邦,祠堂立石志德。苗大文,字宏郁,清代蓼塢人,任清河北道清書明吏事授登仕郎。同治四年授承德郎。苗亮采,清代人,乾隆46年府學貢。苗同文,清代人,同治六年旌表忠烈義士,位列縣忠義祠第十一位,志有悼詞。苗耘奄,清代人,名成東,教育家苗令庚、苗令圖之師。縣授“詹台雅宜”“共策治安”金匾獎。有“教澤碑”頌其德。苗令圖,清代人,光緒丁酉科拔貢,直隸州通判,濟源文章書法泰斗。苗鴻賓,清代人,光緒癸己武舉。苗世忠,清代人,縣忠義祠107名。苗信芳,清代人,縣忠義祠第341名。

宗族特徵

1、苗姓源於楚國公族大夫,人才輩出,可謂翹楚。

2、苗姓雖不算人口大族,但其漢族苗姓各行各業人才卻不絕於史書,尤其是唐宋以後,苗姓名人就更多了。

3、淵源單一,血統純淨。

苗姓軼事典故

楚才晉用,賁皇,楚令尹伯賁(一作伯棼、子越、斗椒)之子。伯賁興若敖氏之亂,被滅,賁皇奔晉。晉與之苗地,以為謀主。鄢陵之役,晉軍豫備逃退,賁皇說:楚軍之良在中軍王族,欒書、士燮所將之兵改變行列去引誘楚軍,中行、二卻所將之軍必擊敗楚左右兩軍,然後我們集結四軍攻其王族,必大敗之。晉人從之,楚師果大敗。(前575年,楚共王時)對雍子,《左傳》記載的是,晉國與雍子以鄐地。彭城之役,晉楚遇於靡角之谷,晉軍豫備逃退,雍子卻發命于軍:“歸老幼,反孤疾,二人役,歸一人,簡兵蒐乘,秣馬蓐食,師陳焚次,明日將戰。”讓該回去的人上路,放跑楚軍俘虜,楚軍害怕,在夜間潰散。晉國得以將彭城歸於宋,楚國因此失去東方諸侯的歸附。(前573年,楚共王時)然而同是《左傳》,又將幾乎相同的事情計算在賁皇身上,《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鄢陵之戰,旦而戰,見星未已。楚軍主帥子反命軍吏察夷傷,補卒乘,繕甲兵,展兵馬,雞鳴而食,唯命是聽。晉人患之。苗賁皇宣令曰:蒐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陳固列,蓐食申禱,明日復戰。乃逸楚囚。楚共王召子反謀,因子反醉,楚共王率軍宵遁。(前575年,楚共王時)

舔犢情深 , 父子關係是人人都有的,也有舔犢情深的。給事中苗粲身患中風話都說不出來,而他的兒子苗纘正趕上要參加進士考試,高考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一年一度,苗粲雖說口不能言但心裡卻殷切的希望兒子能夠考中進士。考試的前一天,苗粲的病情加重,苗纘既想去參加考試又擔心父親的病情隨時會有不測,到時候自己如果不在身邊那就是不孝將會留下終身的遺憾。於是就在紙上寫下了請示報告,詢問父親是否允許自己去考場。當時苗粲勉強能夠拿起筆,只能寫出最簡單的字,看了兒子遞過的那張寫有文字的紙,他握住筆顫顫悠悠的寫下了一個字,這個字只有兩畫,但意思表達的十分清楚,那就是“入”字。

得到父親的許可後,苗纘奔赴考場,而且是一舉中第。苗粲子纘應舉,而粲以中風語澀,而心緒至切。臨試,又疾亟。纘乃為狀,請許入試否?粲猶能把筆,淡墨為書曰:入入!其父子之情切如此。其年,纘及第。(出《嘉話錄》)

歷史名人

苗晉卿

江蘇寶應苗林苗氏族譜中苗晉卿遺像 江蘇寶應苗林苗氏族譜中苗晉卿遺像

潞州壺關人,唐代宰相。進士出身。玄宗逃亡入蜀後,被肅宗拜為左相。唐軍還師國都後,封為韓國公。代宗時,吐蕃曾占領京都,其被脅迫而閉口不言。其子苗丕,歷任監察御史、戶部員外郎,郎中,官終河南少尹。 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之際,有一位三朝為官、身高位顯的宰輔之臣,他為人謙柔寬厚,處事恭謹。幼年時苗晉卿勤奮好學,文章尤佳,因而在科舉取士的時分,得以高中進士。他先後活潑於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的政治舞台上。

起先,他久滯縣尉一職,後調入朝廷,任過侍御史和度支、兵部、吏部員外郎等職。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今後連連高升,至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成為正四品大員吏部侍郎,掌管了科舉取士的大權。天寶二年(743年)他因開科取士不公,被貶為健康太守,轉任過魏郡、河東、扶風等地太守,因政績而封為高平縣男,後又再度調入朝廷,歷任工部尚書、東京留守、憲部尚書等職。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苗晉卿被委以左宰相的重擔,料理軍國火事,其年十二月因功封爵為韓國公,食邑五百戶,今後又轉任過中書侍郎、侍中、太子太傅,唐代宗時為太子太保。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暴亂發生後,唐王朝很快丟掉京城。苗晉卿身為唐憲部尚書,因聲威甚高而遭到獨斷國政的楊國忠的妒忌和架空。暴亂一開始,楊國忠奏請唐玄宗,讓苗晉卿去擔任陝州刺史、陝虢兩州防範史,妄圖把他擠出朝廷,到前哨領兵交兵,與安史叛軍對立。他以年事已高、沉痾在身為由決斷辭去所授之職,這引起了唐玄宗的不滿,雖答應了他,但又解除了他憲部尚書的職務。但他依舊跋山涉水,飽經艱幸,到金州流亡,後又曲折回到唐肅宗的行在。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戎行又占據長安京城,一些叛臣勾通吐蕃另立朝廷。那時,苗晉卿被唐代宗由侍中降職為太子太保,因病老臥床家中不能行走。偽朝廷想借他的聲威打扮門庭,派人抬著肩輿,威逼利誘他參與偽政府。而苗晉卿一言不發,不予理睬。苗晉卿不計個人恩怨,一直保護唐王朝的控制,不管個人安危,忠於唐廷,保全節操,確實難能可貴啊!其二是地治郡有方,深得民意,苗晉卿在做當地官時間,寬厚待人,為官清涼,又長於抓大政戰略,所到之處均有政績,尤其是在魏郡做太守三年時間,政治清明,很得民意。當他調任之後,魏郡庶民因敬重和思念他,在他生前就為他樹立祠廟,樹碑立表,樹碑立傳。其三是他捐資辦學,謀福桑梓。苗晉鯽做魏郡太守時間,曾回鄉探親,在回鄉途中,走到能望見壺關縣城的當地,他就下了車馬,步行行進,以示對鄉邦的恭順。手下小吏勸止說:“太守德高望重,不該當這樣自輕賤”,他卻說:“過公門都要下馬,何況是父母之邦呢?對父母之邦的全部都應該敬重,你啥也別說了”,硬是步行到城裡。到鄉里之後,父老鄉親有向他獻酒的,他都一概走下台階接手中恭順地飲盡,其時大家都讚許他這種謙敬的美德,他還拿出個人俸祿萬錢獻給鄉學為經費,開展教誨,謀福於桑梓。

永泰元年(765年)苗晉卿病老逝世,終年81歲。唐代宗因而輟朝3日,為他舉喪,諡號“懿獻”,後又改為“文貞”。大曆七年(772年)他作為重臣列入唐肅宗祭廟享用祭拜,封建時代人臣的最輝煌時刻苗晉卿全部得到了,活著時候位居宰相,死後作為重臣列入唐肅宗祭廟享用祭拜,這是封建時代對一個臣子貢獻的最直接肯定。

苗晉卿,祖苗夔,追贈禮部尚書。父苗殆庶,官至絳州龍門縣丞。晉卿幼好學,能寫文章,又能詩,王維謂其“時人以為鮑參軍、謝吏部為更生雲”。苗晉卿共十子,分別是太子通事舍人苗收、駕部員外郎苗發、河南少尹苗丕、苗堅、給事中苗粲、苗稷、苗垂、苗向、戶部員外郎苗昌。苗晉卿一門輝煌數代,人才輩出。可見苗氏在遷居上黨之後,其家族發展之盛,代不乏人,屢有位列卿尹者。苗氏一族由上黨繁盛之後,又逐步遷散到了附近的澤州、永濟、河曲等地。

苗奉倩

唐玄宗時期人,生卒年不詳,天寶七年(748)任處州刺史。

苗稷

唐憲宗時期人,元和十四年(819)人任處州刺史。

苗發

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不詳,潞州壺關人,大曆十才子之一。苗晉卿十個兒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詳,

約唐玄宗天寶末前後在世。初為樂平令,授兵部員外郎,遷駕部員外郎。仕終都官郎中。發常與當時名士酬答。

苗海潮

下邳(今江蘇邳州)人,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六一三年聚眾起義,不久併入杜伏威部,抗擊隋軍於江淮一帶。後降唐。

苗台符

苗台符六歲能作文章,聰明無比。十幾歲博覽群書,著《皇心》三十卷。十六歲考中進士。張讀也是很小就擅長吟詩作賦。十八歲中進士。跟苗台符是同年。兩人又一起在少師(官名)鄭薰(任宣州地方官時)那裡作佐官。兩人經常在宣州西明寺的東廓下,張貼他們的詩作。有人暗中批註說:兩個前進士,一對阿孩兒。苗台符十七歲死去,神童英年早逝。張讀做到禮部侍郎。著作有:苗台符《古今通要》四卷。

苗蕃、苗愔、苗恪

潞州壺關人,唐代大臣。父子三人均為進士出身。父苗蕃累官至太原府參軍。苗忄音娶宰相牛僧孺之女,官至戶部郎中。苗恪歷官洛陽令、翰林學士、戶部侍郎,後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

苗訓

河中人,宋初大臣。善天文占候術,曾於營中預言趙匡胤陳橋兵變。宋初,累官至檢校工部尚書。

苗時中

宋代名宦。字子居,其先自壺關徙宿州。以蔭主寧陵簿。邑有古河久陻,請開導以溉田,為利甚博,人謂之苗公河。調潞州司法參軍。郡守欲入一囚於死,執不可。守怒,責甚峻,時中曰:“寧歸田裡,法不可奪。”守悟而聽之。熙寧中,以司農丞使梓州路,密薦能吏十人,後皆進用,人卒莫之知。討蠻時以創立折運法,使得軍糧供應無缺,因功升遷兩階,為發運副使、河東轉運使,加直龍圖閣、知桂州,進寶文閣待制、戶部侍郎。

苗仲先

通州人,字子野,為北宋徐州太守。

苗授

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北宋將領。以蔭補官,在攻打羌、西夏等戰役中,屢立戰功,累遷武泰軍節度使、殿前副都指揮使,後以保康節度使知潞州。其子苗履亦為宋將,累官至天武都指揮使。

苗 履

宋將,累官至天都節度使。

苗傅

上黨人,南宋將領。累官至統制官。後與劉正彥發動叛亂,逼高宗讓位於太子,被勤王之師擊敗,並被俘殺。

苗翊

南宋將領,參與了清君側的苗劉兵變,企圖威逼利誘趙構抗金。

苗再成

南宋官吏,南宋抗元三傑之一。累官至真州知府。文天祥敗走真州時,被其請入城中,共商抗元大計。如果不是苗再成抗旨不尊,文天祥早就被殺死在真州城下,更沒有後世的《正氣歌》。後死守孤城,城陷,不屈而死。

苗道潤

苗道潤(?-1218)金代驃騎大將軍、留守中都苗道潤,河北九公中的大部分都是苗道潤的手下。貞祐初為河北義軍隊長。宣宗遷汴,河北義軍集結,抗擊蒙古兵。他“有勇略、敢戰鬥,能得眾心”(《金史》)。累至驃騎上將軍、中都路經略使,兼知中山府(河北定州)事前後撫定五十餘城。興定元年(1217)奉詔恢復中都,與諸軍不和而相攻。次年被易州賈瑀誘殺。

苗善時

元朝詞人,留有詞作《步蟾宮》和《望江南》:

陽復乾純陽姤午。象帝先、是吾玄祖。一氣氤氳降甘雨。始恍然、火浮黎土。無極極中誠密錮。玉龍蟠、幽囚金虎。主人輕鼓沒弦琴,全不屬、宮商律呂。

清高士,志道體真仙。養浩虛中吹玉笛,凝神真樂吸瓊笙。清淨瑩心天。離慾海,放倒我人山。玄素采陰魔畜道,婁公邪術執為玄。休效損丹田

苗道一

元朝全真教第十二任掌門、第十七任掌門,回首王重陽祖師創教至今的八百年來,至苗道一,元武宗在至大三年(1310),加尊全真教的祖師和重要弟子,北五祖由真君升帝君;北七真由真人升真君。其後,孫德彧、蘭道元、孫履道、完顏德明等相繼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為真人、演教大宗師、知集賢院道教事。大約在元代中後期,南北歸宗,又合併了真大道、樓觀道和部分淨明道,成為唯一的一個上層丹鼎大派。

苗好謙

苗好謙,我國古著名農學家,元代成武焦村(今成武縣汶上集鎮前苗樓村)人。初任都察院屬員,延祐三年(1316)年升任淮東廉訪司僉事,因“善課桑農”,皇帝“賜衣一襲”,後入朝為司農丞,著有《栽桑圖說》和《農桑輯要》,受到皇帝讚許:“農桑衣食之本,此圖甚善”。遂命刊印千冊,散之民間。並晉升苗好謙為御史中丞。

苗衷

鳳陽府定遠(今屬安徽)人,明代大臣。永樂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有《史閣紀聞》、《歸回錄》、《雪窩稿》。

苗汝霖

明代軍事家,生卒不詳。嘉靖五年丙戌科二甲進士(第四十二名),山西朔州人,官至兵部郎中,其父、子均為兵部名將,曾駐守山海關。善詩,現存作品僅餘一首,墨跡至今保留于山海關: 登亭試問秦皇島,海上神仙信有無。今古幾人能化羽,乾坤何處是蓬壺?

苗朝陽

山西河曲人,明代官吏。萬曆五年進士。歷任新蔡、杞縣知縣,以廉能稱。升兵科給事中,官至太僕少卿。

苗澄

字大生,為清初重臣(正一品)。直隸省順德府任縣(今河北省邢台市任縣)人,曾任河道總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直隸總督、四川總督、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光祿大夫等職,約卒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

順治十八年(1661年)苗澄成為“第一任直隸總督”。直隸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而由於直隸省地處京畿要地,因此直隸總督被稱為疆臣之首。

其從四川總督任上返京後授步軍統領,由於操勞過度,最後竟然病逝在任上,苗澄是清王朝為數不多的漢人開國重臣之一。

苗煥

字爾章,又字文峰,生於嘉靖二十二年(1543)六月十三日。21歲時中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舉人,列第22名;28歲時登隆慶五年(1571)辛未科進士,會試第68名,殿試為三甲225名,賜同進士出身,同年即授寶豐知縣,“性戇直,果敢有為,冰操自歷,屬吏清風”,祀寶豐縣名宦祠。萬曆六年(1578)任平山知縣,萬曆三十四年任魯山縣知縣,修魯山城池。後升任四川保寧府知府,時監司有人蜚語中傷,遂謝政歸鄉。萬曆四十七年(1619)春卒,壽年七十有六。崇禎三年(1630)祀澤州鄉賢。生有三子,分別是苗有土,苗廣土和苗胙土,苗胙土成就三子最高。

苗胙土

字叔康,號晉侯,萬曆十七年(1589年)七月初九日生於保寧府官邸,兩個哥哥分別是苗有土和苗廣土。萬曆四十六年(1618)中戊午科舉人,列第二十七名;天啟二年(1622)登壬戌科進士,會試第297名,殿試二甲58名,賜進士出身,刑部觀政;天啟四年(1624)四月授戶部福建司主事,崇禎九年擔任僉都御史、鄖陽巡撫,稱為正二品大員,達到了其事業的頂峰。苗胙土曾平定鄧玘兵變,又督兵在今湖北、河南一帶和起義軍多次作戰,並在荊州取得大捷,斬首2000餘人。順治二年三月,時任山西巡撫馬國柱向朝廷推薦苗胙土,於是苗胙土應詔出山,被授予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順治三年(1646)卒,享年五十七。履歷詳見於《大中丞苗晉侯先生文集》自撰年譜及《清史稿》等。崇祀襄陽名宦、澤州鄉賢。著有《漢濱舊話》、《撫鄖雜錄》、《解鞍小錄》、《新餉志》等。苗胙土有子二人,苗士寅和苗士容。苗士寅是監生,做過四川安縣知縣,苗士容則是武舉人。乾隆朝苗家還出了一個著名詩人苗令琮。

苗國綜

清漢軍鑲白旗人。雍正二年武狀元,授頭等侍衛。官至天津鎮總兵。

苗坦之

清代乾隆至鹹豐年間江蘇省連雲港人,南宋苗再成十九世孫。在世七十多年,十五歲時陪父苗培元到海州衙門打官司,開始訴訟。十八歲中秀才,輔許喬林編校《海州文獻錄》一書。因其勁悍剽輕、機智超群,官府便黜其廩生資格。雖平生布衣,但苗不畏強暴、斗貪官、懲劣紳、治惡痞、助窮苦、濟貧弱、平冤屈、揚正氣、深受廣大民眾稱頌,其故事在民間廣為傳播。

苗自芬

清代乾隆至鹹豐年間江蘇省連雲港人,嘉慶辛末科進士,官國子監學正銜。

苗沛霖

安徽壽州人,晚清一代梟雄。詩人,苗沛霖工詩,擅詞,其詩詞文聯讓人讀起來盪氣迴腸,《苗沛霖傳》記載苗沛霖數十首作品。。清朝地主團練頭目。秀才出身。初辦團練,後建立天順王國,稱“河北天順王”。苗沛霖首改過去原始村落的自然形態,挑溝築寨,把武鳳集這個原本閒散的自然村落變成一座壕溝深掘,寨牆高築的城堡。以後的戰爭進程證明了苗沛霖此舉的英明。一時間皖北,豫東一帶這樣的圩寨如雨後春筍似地拔地而起。捻軍從中受到啟發,亦開始大規模地修建圩寨。今天豫東沈丘、項城一帶的廣大農村還有許多冠以“寨”字的村落,就是因苗沛霖當年的發明留下的戰爭印痕。被後代史學家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軍閥。太平天國太有名了,但在當時的漢人政權,除了太平天國,還有一個天順國。天順國的皇帝,自然就是苗雨三。

自感懷才不遇的苗沛霖反思自己的人生經歷,查找自己落魄的原因,最終把它歸結為詩書對自己的耽誤。他以詩明志,借文消愁地在《秋霄獨坐》中寫道:

手披殘卷對青燈,獨坐搴帷數列星;

六幅屏開秋黯黯,一堂蟲鳴夜冥冥。

杜鵑啼血霜華白,魑魅窺人燈火青;

我自橫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誤窮經。

這裡姑且不說苗沛霖詩文水平如何,有一點是肯定的。譚嗣同《獄中題壁》中最豪邁,最感人的一句詩,竟有半句是原封不動從苗沛霖那裡借來的。苗沛霖畢竟比譚嗣同早出生差不多五十年。但是兩人後半句反映出的思想境界卻有著天壤之別!細細比較很耐人尋味。

苗沛霖這個獨立王國,苗家軍不僅和捻軍相抗衡,而且和太平天國相抗衡。苗家軍曾向合肥方面擴張,受到該地團練劉銘傳等人的抵制。他也派兵去洪澤湖爭奪鹽利,屢與李昭壽部“豫勝營”發生火併。他甚至也和清朝政府、特別是清朝政府的地方官員兵戎相見。後因勢孤,先入捻軍,後附太平軍,被封為太平天國奏王。苗沛霖得財輒分潤其部下。甚至“為館老寨,匾曰‘招賢’,諸生與有舊者多赴之。部下有名姚更生者,後官至清軍提督。在苗沛霖因罪被殺之後十餘年,仍習慣地稱苗沛霖為“苗大先生”。命令其他各寨每年分兩季納糧,以備苗部軍需,“每寨置心腹一人監守其中,統名為先生。婚姻,田土、錢債細故悉主之,生殺予奪取決於苗沛霖。官為守府而已。(光緒《鳳台縣誌》卷7。)”
苗沛霖集團勢力最大的時候,地跨安徽、河南兩省。數十州縣之練首無不望風歸附,聽其號令,領取苗之旗幟,接受苗之指揮,給苗提供兵勇、提供糧食;甚至還以苗之威勢誇耀於人前,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捻軍資料別集》,第128頁)苗沛霖四年中就成為據圩寨數千,擁眾十餘萬的地方勢力。加之這時的苗沛霖又結識了在皖督師的滿清權貴、欽差大臣勝保,並引為奧援,政治上屢受舉薦和擢升。此後仕途通暢,直至官居正二品。

苗沛霖曾經劃分壽州、鳳台、宿州、靈壁、懷遠、蒙城等州縣為東練;使徐立壯、鄒兆元,張建猷、管致中,劉蘭馨主持之。以阜陽、潁上、霍丘、光州、固始、新蔡、息縣等州縣為西練,使牛允恭、吳正誼、朱鑫、王金奎、董志誠、鄧林松、林濟川、祝蘭芳、潘□、楊天林、郭揚輝、李道南等主之。後來更以趙春和、倘貫金等編成十四營,而以王永年為“五旗總臚”。“連圩數千,眾數數百萬,訟獄大小皆苗沛霖口決。(《兩淮戡亂記》。)”苗沛霖勢力所及之各圩,“輒置長,收其田入之半。(《湖軍志》卷9,第1頁。)”交通要衝若正陽,潁州等地則又設定關卡,抽收厘捐,僅其老巢下蔡一地,每月收厘即以萬計(《端敏公奏議》,卷20,《苗練終難就撫折》(同治元年))。

苗 夔

清代語言學家。字先麓(1783-1857),直隸肅寧人。不好制舉文,嗜六書形聲之學。治許氏《說文》,精研力索,若有夙悟。後又得顧亭林《音學五書》,慕之彌篤,曰:“吾守此終身矣!”年二十餘,即纂《毛詩韻訂》,繼又纂《廣籀》一書。授徒窮鄉,教帖括不中程,學子稍稍引去,弗顧也。縣令王君聞而敬異,聘主翼經書院。道光辛卯,舉優貢生。高郵王氏父子睹其著述,折節下交,與暢論音學源流,由是譽望日隆。初佐汪編修振基衡文山右,繼入江蘇學使祁文端公幕,所至甄拔名宿,復以暇日編摩撰述,從事於其所謂聲韻之學。祁還京,乃醵金刻所著《說文聲訂》二卷,《說文聲讀表》七卷,《毛詩韻訂》十卷,《建首字讀》一卷。大旨以為叔重遺書多為後人妄刪或附益者,乃訂正《說文》聲類八百餘事。顧氏《音學》所立古音表十部,宏綱已具,然猶病其太密;而歌、麻既雜西音,不應別立一部。於是並庚、清及蒸、登於東、冬部,並歌、戈於支、脂部,定以七部,檃括群經之韻。書出,識者嘆其精審。後數年,襄校山東,未畢役先歸。至是亦齒衰而倦遊矣。居京師,自祁公外,恆與何紹基、張穆、陳慶鏞諸人游。並為曾文正公所推服,時時徒步過從,與辯論前世音學,暨江、戴、段、孔諸家部分之多寡,意指之得失,褒譏亭決,窮日夜不倦。卒年七十五歲。余書尚有《說文聲讀考》《集韻經存韻補正》、《經韻鉤沉》各若干卷,未刊。

其他

因任官、經商、避兵、躲難遷徙離開得姓故里濟源後向全國發展三大郡望。其中更是名人輩出,稱雄於史。漢朝有長水校尉苗浦,兵枝巧家苗子、新莽國師苗訢、父城長苗萌、幽洲牧苗曾、苗禮、東阿侯苗光。隋有義軍首領苗梁、唐有宰相苗晉卿、御史苗丕、博士苗舜卿父子三人。苗番、苗習愔、苗恪、父子三進士,大曆十才子詩人苗神客、諫議大夫苗拯、畫家苗龍。宋有軍師苗訓、子太子洗馬苗守信、兵部侍郎苗時中、破鬼章的苗授、討生羌鎮洮西的苗都指揮使苗綬、統 官的苗傅,與文天祥聯兵抗元就義的苗再成。金中都(今北京)經略史苗道潤。明兵部尚書作 苗衷、太子少師苗朝陽、僉都敕史苗胙土。清天津鎮總兵苗國綜。作家苗萁,太平天國奏王苗沛霖。山西襄垣縣大黃莊村苗氏家族依然人才輩出,苗雨潤,字霖森,日本帝國大學畢業。留學歸來,維護民國,護法有功,榮獲“寶光大授嘉禾“獎章,是北京第一屆參政院議員。致力教育事業,創辦公立國小141所,私立霖森高級國小一所,為國家輸送了大批人才;苗逢澍,曾任西康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四川省委常委,組織部長;苗逢潤,曾任航天工業部624研究所黨組書記,所長;苗楓曾任晉中地委書記;苗潤生曾任焦作市委書記;苗滿余曾任安陽市文化局長;苗茂林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16集團軍司令部直政處長;苗鴻喜曾任湛江市二輕局長。

近現代名人

苗逢澍

苗逢澍,1916年3月生,山西省襄垣縣人。1937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畢業於山西省長治中學。1937年參加革命工作。早在中學時就要求進步,追求真理,是山西長治縣中學由中共領導的山西犧盟會負責人。1937年9月,苗逢澍赴太原參加了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10月被派往興縣三區開展抗日動員活動,先後任區“動委會”主任、犧盟會區協助員、秘書、特派員、二區委委員、縣委組織部部長兼社會部長;嵐縣縣委書記、晉綏一地委組織部長等職。歷任晉綏五地委組織部長、山陰縣委書記。任康定軍分區第一任政委、軍管會主任。曾任中共康定地委書記,西康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四川省委常委、省監委書記等職。

苗海南

苗海南(1904—1966),原名世循。桓台縣索鎮人,企業家、山東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苗氏家族在清朝鹹豐年間分為6支,長支與次支的第二代人先後在濟南興辦工商業,逐漸形成了苗氏民族資本集團。因他們出自兩支,故有“大苗家”、“小苗家”之說。苗世厚(德卿)、苗杏村(世遠)、苗蘭亭(苗世厚次子)是長支中的代表人物;苗星垣(世德)、苗海南(世循)是次支中的代表人物。他們在濟南創辦企業50餘年,既有合作又有競爭,既各立門戶又有共同利益。也正是因為有了苗星垣的長遠打算和投入,才造就了苗海南,使他成了濟南第一位從海外留學歸來的民族工業家,新中國成立後又成了一名“紅色資本家”。1951年6月,為支援國家抗美援朝,苗海南購買了1架戰鬥機和10門大炮支援前線,這是國內企業界捐獻第一人。成了毛澤東生日宴會的座上客,第一次見毛主席是在上世紀50年代初,苗海南被請去中南海懷仁堂。周總理把他往人群里推,他擠到主席面前,身邊的人向毛主席介紹,主席大聲說:“你就是山東的苗海南啊!還這么年輕!”1955年毛主席壽誕之日,苗海南還被邀到中南海去吃壽麵。主席在一次會議上還曾講過:“有人說苗海南沒有用,我說苗海南是有用的。”一次,苗海南被邀參加最高國務會議,當討論私營企業的改造問題時,毛主席講完話,苗海南深受鼓舞,情緒激動,搶過話筒發言表示:“我經營的廠子走公私合營的道路,也可直接改為國營!”從北京返回濟南後,為實踐他的諾言,濟南成通紗廠於1953年12月就向政府提出公私合營的申請,1954年5月被批准為公私合營企業。成了山東省副省長。父輩希望孩子們仍然走實業救國和科學救國的道路。翻開苗家第二代的簡歷,你會發現,天文數學、物理、紡織機械是他們大學時代的選擇方向,而且都卓有成就。其中,苗永淼(苗星垣之子)為留美博士,回國後為西安交大教授,國務院第一批學位委員,為我國培養了第一位流體機械專業的博士生;苗永瑞(苗星垣之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天體測量和時間頻率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曾獲中科院特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苗永寬(苗海南之子)為南京大學天文系主任、教授,曾任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1977年8月作為中年科學家代表,與方毅、胡喬木、于光遠等人一起參加了鄧小平同志主持召開的全國科教工作座談會;還有3人擔任全國政協委員……
遠去的歲月塵封不住民族功臣的歷史,苗海南以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和人格魅力,寫就了一部民族工業早期發展的巨著。黨和人民給了苗海南極大的信任,他先後被推選和任命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山東省副省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等重要職務。今日,當自主創新成為振興國家的口號,對故人的懷念又多了一層現實的意義。

苗開霖

河運王者苗開霖,作為苗世基的玄孫——木頭峪苗氏家族的第五代傳人,苗開霖夥同三個已經長大成人的兄弟苗相霖、苗旺霖和苗濟霖,道光末年至光緒初年的二十年里,“義和堂”船運的貨物吞吐量在同行業中一直遙遙領先,占秦晉峽谷總吞吐量的70%,成為磧口最大也是信用度最高的商號之一。苗開霖辛苦一生,為後人留下相當豐厚的家產。傘檐抱廈的豪宅四處,田地不計其數。由於他一生捨身賣力,五十多歲就因靜脈嚴重曲張而行動不便。據先人們講,他兩條腿上的血管,像小孩的手指那么粗,見者無不觸目驚心。

晉陝峽谷第一村陝西省佳縣木頭峪村是一塊神奇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尊師重教,尚德崇文,先後湧現出許多政界、學界、商界和文藝界的精英。漢族苗姓族人人才輩出,光宗耀祖。苗時英:清光緒乙酉科撥貢;苗龍池:清藏貢,紫陽縣訓導;苗德章:清藏貢,高陵縣訓導;苗俊良:清藏貢;苗德本:清稟貢;苗采亮:清稟貢;苗立本:清稟貢;苗重華:清貢生,洛川縣訓導;苗滋榮:清貢生;苗晉臣:清貢生,山西試用經歷;苗晉賢:清稟貢,鹹陽縣訓導;苗天培:綏德、定邊等縣知事;苗相霖:以子重華誥贈修職郎;苗子勤:甘泉知縣老 乾 部有苗從模:省軍級,曾任陝西省公安廳廳長,政法委書記,省委常委;苗守魁:地師級,曾任中國海軍北海海艦隊政委;苗 毅:地師級,曾任陝西警官學校校長,公安廳處長,副廳級待遇;苗常茂:地師級,曾任榆林高專校長、書記專 家有苗慶生:中國原子專家;苗景芳:國防公辦研究員;苗常實:南京食品專家;苗常茂,1929出生於木頭峪鄉木頭峪村,榆林高等專科學校校長;苗慶霞,女,1952年出生於木頭峪鄉木頭峪村,延安大學教材管理中心主任;苗小森,1957年出生於木頭峪鄉木頭峪村,延長油礦管理局檔案處副處長;苗 勇,1961年出生於木頭峪鄉木頭峪村,榆林學院體育系主任、黨總支書記;苗公儉,著名導演,先後擔任綏德劇團團長、陝西省戲曲院黨委書記;苗林林,武生,原陝西省歌舞團團長;名小旦苗迎春,名司鼓苗金鎖、苗晉仁、苗少峰,名生苗慶豐等。

苗丕一

苗丕一,(1916-2005),山西省長子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西藏工委波密分工委書記,西藏軍區第53師師長,中共西藏工委昌都分工委第二書記,西藏自治區區委書記處書記,西藏自治區第三屆政協副主席、自治區第三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九大代表。在辛亥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平崗鎮一帶湧現出了許多仁人志士,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平崗苗樓村的苗家樹及其長子苗澤生、三子苗九銳父子三人,被稱為“苗氏三傑”。名人除“苗氏三傑”外,還有中央軍委政治學院第一軍事教研組原主任苗中勤、原西藏軍區第53師師長苗丕一等。

苗豐強

苗豐強(1946—),字豐健,苗育秀之子,苗華斌之父。山東牟平人。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加州聖克來拉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在美國電器公司工作,歷任工程師、業務經理。1976年返台後與呂鳳章等合組聯成石油化學公司,任副總經理,1979年升總經理,並接辦神通電腦公司,任董事長。曾成功研製微機連線各型電腦技術,實現所屬工廠全面自動化,在國際享有盛名。現任聯成石化公司總經理,神通實業、神達電腦、華光電腦、聯通電子、中國嘉通資訊等公司董事,電腦公會常務理事。有“合資先生”之稱。

苗永慶

苗永慶,1941年9月19日生,山西省晉城市人,先後畢業於海軍軍官學校1964年班、海軍航海學校作戰高級班第10期、三軍大學海軍學院1978年班、美國海軍大學參謀班1974年春季班、三軍大學戰爭學院1985年班。海軍二級上將,2002年1月24日任台灣海軍總司令部總司令。

苗天

(1925年12月6日-2005年2月19日),本名苗延林,生於江蘇銅山,銅山師專畢業,台灣、香港1960年代-1990年代著名演技派電影、電視劇演員,多飾演反派角色。 1941年回響十萬青年十萬軍,青年軍202師政治隊,演出舞台劇。 1948年隨中華民國青年軍來台,當過國小教師,1956年考入中國電影製片廠擔任電影幕後,首部演出電影是中央電影公司《長風萬里》。 1967年胡金銓執導武俠片《龍門客棧》,原定由歐威演出大檔頭,臨時撞期不克演出,攝影師推薦原任場記的苗天上陣,意外走紅。 1974年至香港演出李翰祥執導的清宮劇電影《傾國傾城》和《瀛台泣血》飾演太監李蓮英,及戰爭片《英烈千秋》飾演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名將板垣征四郎,演技再受各界激賞,後為電影導演蔡明亮班底演員。

苗僑偉

(Michael Miu,1958年6月18日—),香港著名演員,人稱三哥,也是藝視眼鏡(現時亮視點)的創辦人。苗僑偉出生在舟山定海,五歲時移居到香港。1980年於香島中學畢業後,參加香港無線電視第9期藝員訓練班,起先只是在少量電視連續劇里擔任跑龍套的角色,但很快就升上一線。1982年他憑《飛越十八層》走紅,翌年就被無線包裝,與湯鎮業、黃日華、劉德華、梁朝偉並稱為無線五虎將。1982年因《飛越十八層》一劇認識戚美珍,最後結為夫妻,兩人育有一女和一子。苗僑偉1988年後息影經商,2004年復出。

苗圩

(1955年5月-),河北昌黎人。合肥工業大學內燃機專業畢業,中共黨員,中共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高級工程師;中共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黨組書記。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等職。

苗華

(1955年11月—),祖籍江蘇如皋,出生於福州,國防科技大學管理工程專業畢業,本科學歷,現任蘭州軍區政治委員,中將軍銜。

苗鴻冰

籍貫湖南,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曾是一名在石油系統從事黨團工作的國家幹部。1993年,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號召下,苗鴻冰辭職下海,投身於陌生的服裝行業。12年過去了,苗鴻冰一手打造的中國女裝品牌——白領,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女裝品牌。

苗連生

河北保定人,優秀民營企業家。1987年創建英利,1998年進入太陽能光伏領域,2007年帶領公司在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和北京大學畢業,研究生學歷,商業管理學學士、項目管理碩士。現任英利集團董事長、英利綠色能源董事長兼執行長。主要成就:第一家贊助足球世界盃的中國企業;2012年光伏組件銷量全球第一;擁有光伏行業兩大國家級研發平台;熊貓、藏鈴羊電池技術世界領先;第一家加入碳減排先鋒的中國企業。

苗海忠

苗海忠,男演員,1968年10月6日出生遼寧本溪市,曾用名苗皓鈞,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

苗阜

1982年出生於陝西省銅川市王益區,相聲演員。  

苗春水

1984年11月22日生於內蒙通遼科左中旗,是中國光通信一線品牌廠商-光潤通科技創始人。

字輩排行

•江蘇

江蘇建湖苗氏字輩:志守鹹良德,佳才以振昌.

江蘇淮陰苗氏字輩:“萬如寅東文志光華”。

江蘇寶應苗氏字輩:“定世邦桐(梓)惟,福祿壽喜財,田之宗春依,艷保國長樹(恩),作善守祖德,開懷福壽昌,大家春日永,萬世煥文章。

江蘇宿遷苗氏字輩:“玉德殿其法新”。

江蘇贛榆苗氏字輩:“…允運德建明禮…”。

江蘇東海苗氏字輩:“善恆松昌保東”。

江蘇沛縣苗氏字輩:“厚德培成憲緒”。

•山東

山東臨沂苗氏字輩:“文秀富君東,天紀玉傳星,俊貴登希恩”

山東棗莊苗氏字輩:“德新傳兆義 忠厚建懷廷 勤有光榮志 方敬可世平”

山東威海苗氏字輩:“國寶豐華,延祺承祉,農芹先業,儒習翰林”。

山東曹縣苗氏字輩:“賢德廣繼,發祥慶豐”

山東日照苗氏字輩:“玉中為文石現春”。

山東濟寧苗氏字輩:“田徵士如樹之西恩培仲”。

山東青島苗氏字輩:“中京福啟春”。

山東沂源苗氏字輩:“希永興本傳記士衡”。

山東章丘苗氏字輩:“萬士慶長有”。

山東壽光苗氏字輩:“得洪乃青……”

山東桓台苗氏字輩:“永敬錫乃”

山東嘉祥苗氏字輩:“悅先繼景懷振興正旺啟”。

山東兗州苗氏字輩:“貞世如樹滋錫恩培宗繁”。

山東鄒城字輩:“安雨慶凡祥” 20世紀80年代新續字輩 “元錫振清寬 厚傳衍景端 雲深令奉茂 憲科肇士賢k……

•河南

河南睢縣苗氏字輩:“忠孝傳家久勤儉紹業遠守成克永茂崇學方榮顯建國先立志金光照華漢”。

河南洛陽苗氏字輩:“學正道全理存心安……顯明榮慶光昭建傳志守克俊崇耀瑞延”。

河南禹州苗氏字輩:“國之建嵩茲春雨鳳槐宗和平譜後真成訓業昭大華宣仰德教博愛令范廣偉功

河南沁陽苗氏一支字輩:“金含天慶忠恕立基典常致用瑞增露潤恭厚仁義春廣潮俊經緯泉周”。

河南泌陽苗氏一支字輩:“忠信立基 典昌之永”。

河南寧陵縣苗氏字輩:於天希厚愛,在人當自勉,詩書福澤長,忠孝聲名遠。

河南新鄉苗氏字輩:

肇源三晉 長發其祥 好善家慶 毓秀克昌

景先傳廣 繼來永芳 宜樹大本 保天之良

世承宗澤 庭紹清光 振興洪緒 盛在東陽

象賢崇德 作新自章 蔭子丕立 應衍義方

出自:河南新鄉牧野區前河頭苗氏宗祠《六十四派》

•河北

河北邯鄲苗氏一支字輩:“春耕九餘三”

河北衡水苗氏:“肇夢建欣定坦植,萬事克斯騰宗書,年廣其雨民修正,耘培得華壹天墀,再逢豐秋永增恆,春耕舜用嘉禾興,清綠軒前思元紀,歷傳芳聲振宇寗”。

•安徽

安徽碭山字輩:君敬則臣忠希求愛法傳

安徽一支字輩:心民立同大小

安徽懷遠字輩:萬長玉月成梁

安徽六安:一本慶長青

安徽阜陽:慶懷青應維世紀永昌

•浙江

浙江舟山字輩:祗奉大有 裕國安邦 敬承忠德 嘉學傳芳 立世永昌

•雲南

雲南紅河字輩:應懷培景

•遼寧

遼寧字輩:近時寶祖太,宗作長春天。連永世德慶,榮錫克占先。秀泉井來芝,成文修鳳殿。海信大生振,玖煥會平安。

遼寧苗氏一支字輩:樹豐生兆春

遼寧鐵嶺字輩:顯德玉成慶興春景正常全家皆孝善治國乃忠良

遼寧大連字輩:萬新長治國,旭日要東升。仁德振家遠,祥雲大有興。

•青海

青海一支字輩:發培養煜

•台灣

台灣一支字輩:永得錫乃

•其它

一支字輩:大克永之萬夢然相亭守本田

一支字輩:懷鳳吉士傳家保

一支字輩:興恆希文化廷應大

其他信息

苗姓宗祠通用聯

山東長山苗氏家譜兩卷,著者待考,民國庚申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大開印本兩冊。

江蘇淮陰苗氏族譜,(現代)苗氏合族編修,1987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淮陰市縣小營東村、西壩村苗氏宗祠。

苗氏族譜,(現代)苗氏合族編修,2001年稿本。現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彌勒州彌勒縣丫鋪龍新瓦房。

河南沁陽苗氏,(現代)苗中憲編修,2004年稿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沁陽市苗樓苗氏宗祠。

河南濟源苗氏宗譜,(現代)苗鴻震序,2004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濟源市勛掌城南大街苗氏宗祠(克井鎮23信箱)。

四言通用聯

源自羋氏;望出東陽:全聯典出苗氏的源流和郡望。

源出苗邑;系承賁皇:全聯典指賁皇為楚大夫伯棼之子,奔晉,晉人以苗地相贈,其子孫因以為氏。

惠行魏郡;威震河州:上聯典指唐朝壺關人苗晉卿,字元輔,進士出身,歷官中書舍人、吏部侍郎、安康太守、魏郡太守,政事與教化並行,惠政為人稱道。唐肅宗時,任左相,封韓國公。下聯典指北宋上黨人苗授,字授之,歷官供備庫副使、西上閣門使,因功任河州知州。跟隨李憲討伐羌族叛亂,威震洮西。宋元祐年間官室保康軍節度使。

惠行魏郡;威鎮熙河。同上。

長水校尉;龍峰真人:上聯典出漢朝有長水校尉苗浦。下聯典出唐朝畫家苗龍,失其名,因善畫龍,人們以苗龍呼之。後得道仙去。會稽龍瑞宮東南一峰崛起,上平如砥,相傳為苗龍飛升處。

十才列選;兩弟登科:上聯典指唐苗發工詩為“大曆十才子”之一。下聯典指唐苗愔以兄弟二人相繼登科事。

七言通用聯

農桑輯要恩澤遠;說文聲訂韻源長:上聯典出元朝大司農丞苗好謙,城武人。勤政善學,官至御史中丞,有《農桑輯要》。下聯典出清朝道光年間貢生苗夔字先簏肅寧人。治《說文》,精於音韻之學,撰有《說文聲訂》、《說文音讀表》、《毛詩韻訂》、《建首字讀》等書。

草長鶯飛光景好;田肥禾茂人財興:此聯為鶴頂格嵌苗氏“苗”字的析字聯。

十言通用聯

棣萼聯輝,三場科名之盛;詞華藻發,十人才子之班:上聯典指唐朝人苗愔,長慶年間進士,他弟弟苗惲、苗恪也相繼登科。下聯典指唐朝苗晉卿的兒子苗發,擅長寫詩,與盧綸、司空曙等人齊名,為“大曆十才子”之一。官至都官員外郎。

義膽忠肝,僉羨真州明府;文華本行,特美太原參軍:上聯典出宋朝名宦苗再成,守真州,慷慨有大志。德佑中文天祥敗走真州。再成延入城,與定抗元兵,城陷,不屈死。下聯典出唐朝名人苗蕃的事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