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苗族同胞對馬單獨精心飼養,很少用於勞作,平時用草料、米糠餵養,臨近決鬥時拌以黃豆、碎米、雞蛋甜酒等。每年還要將馬放上元寶山浪養幾次,使馬強悍好鬥。斗馬場地選在山寨接壤中央有平地的地方,斗馬步驟為選斗、走堂、相鬥。決鬥開始時,先由一位騎手將一匹雌馬牽進場中,然後,馬主依次牽兩匹雄馬“相認調情”,緊接著各自鬆開韁繩,於是雄馬之間為爭奪“愛情”展開激烈爭鬥。相鬥按初賽、複賽、決賽進行,通過數次循環,最後決出名次。斗馬結束後,場上歡聲雷動,鳴炮放槍,笙鼓齊鳴。主持者為獲勝者披紅掛綠,頒發獎金、錦旗或鏡屏。獲勝者,將受到大家的敬佩和尊重。
“笙歌傳四海,斗馬譽九洲”,不少國際友人觀看融水斗馬活動後贊道:OK!苗山斗馬,中國一絕!今天,蘆笙斗馬文化活動已成為融水苗族人民昂揚精神,促進民族之間往來,增強民族團結和友愛的重要載體,它是聯繫外面世界的一個視窗,同時也是寶貴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內容
斗馬,是融水境內以苗族為主的各民族集體聚會娛樂的民俗競技文化活動。在多數年節坡會中,它是重要活動內容之一。斗馬,已成為融水苗族人民昂揚精神,促進民族之間往來,增強民族團結和友愛的重要載體。
苗家斗馬場地,多設在山寨接壤的地方,要求四面有山坡,用中央平地作斗場。斗馬的步驟是:一是“選斗”。即由幾個寨子推選出若干名多謀善斷、主持公道且懂得馬規矩的中年男子,去物色斗馬對象。同時是裁判者。二是“耍威”,亦稱“走堂”,由馬主騎或牽引各自參斗的馬匹,繞場走一周,以示威風。三是“相鬥”。首先由一位騎手將一匹雌馬牽進場中,然後,由馬主牽兩匹雄馬與雌馬“相認”,緊接鬆開韁繩,剎那間,塵土飛揚,兩匹雄馬為爭奪“愛情”,展開激烈爭鬥。雙方使出踢、咬、摔、壓等招數,盡顯“英雄”本色。
斗馬按初賽、複賽、決賽進行。如果兩馬久斗難分輸贏,即判為平局;倘若交鋒數回合後,一方敗走為輸;如果一馬接觸對方就迴避,判為自敗。斗馬結束後,場上鳴炮放槍,吹奏蘆笙,主持者為獲勝者披紅掛綠,頒發獎金及錦旗或鏡屏、獎狀之類物品。誰能奪得名次,將會受到大家的敬佩和敬重,全場觀眾向他投去羨慕的目光。
基本特徵
斗馬活動之所以在融水盛行是因為它具有自己的顯著特徵:
1、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促使融水苗族斗馬民俗文化活動的形成。
融水苗族自治縣位於廣西東北部,這裡正處於雲貴高原苗嶺山地向東延伸的部分。苗族同胞大多居住在元寶山(廣西第三峰)方圓百里遠離城鎮的崇山峻岭之中,道路崎嶇,交通很不方便,因此,馬匹自然成為山民解決交通運輸的生產資料之一。物質和精神是人類生存的兩大要素,秋後農閒餘暇,坡節期間,身居深山的人民用斗馬取樂,正是精神需求的一種體現。縱觀其他民族民間活動中,提到的只有賽馬,或表演騎術等,唯獨沒有斗馬,可以說,融水苗族蘆笙斗馬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民俗文化活動現象。
2、苗族馬匹獨具勇猛好鬥的脾性
融水山區起伏跌宕的小道,造就了當地馬種的小型個體和強健的身軀,以及驍勇善斗的脾性。酷愛養馬、斗馬的苗胞視馬為寶貝,悉心照料,平時用草料、米糠餵養,斗時拌以黃豆粉、碎米、甜酒等飼料;每年還要將馬放上元寶山浪養幾次,使其更具野性,經過世代的馴養、調教,強化了它們敢打敢拼、機靈善戰的性格。前些年,融水斗馬隊前往瀋陽表演,一位瀋陽馬主牽了一匹高大健壯的馬要與苗馬斗個輸贏。苗馬雖小,但毫無懼色,決鬥之時,苗馬突襲,先咬其耳,瀋陽大馬趕緊臥下,苗馬再咬其腳,僅兩個回合,就把個頭比自己高大兩倍的瀋陽大馬擊敗,落荒而逃。無怪乎有首山歌這樣唱道:天下馬匹,唯獨元寶山馬匹善爭鬥。
3、廣泛性
苗族同胞自古就有養馬、愛馬、斗馬的習俗。民間有“家無馬不雅,坡節不鬥馬不成坡”的說法,話雖說有失偏差,但是反映了苗族同胞對馬的鐘愛之情。養馬的區域遍及安太、安陲、四榮、香粉、紅水、拱洞等鄉。苗族斗馬活動的習俗之所以代代相傳,長盛不衰,除了它具有獨特的個性外,就是它的廣泛性,他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也是苗族同胞積極向上的精神寄託,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隨著歷史的發展,會越來越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