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吊腳樓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裝上穿枋和橫樑,與土台平行。吊腳樓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個平方米。屋頂除少數用杉木皮蓋之外,大多蓋青瓦,平順嚴密,大方整齊。
吊腳樓一般以四排三間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還搭了一兩個“偏廈”。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樓,一般分三層,上層儲谷,中層住人,下層樓腳圍欄成圈,作堆放雜物或關養牲畜。住人的一層,旁有木梯與樓上層和下層相接,該層設有走廊通道,約1米寬。堂屋是迎客間,兩側各間則隔為二三小間為臥室或廚房。房間寬敞明亮,門窗左右對稱。有的苗家還在側間設有火坑,冬天就在這燒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門,門是兩扇,兩邊各有一窗。中堂的前檐下,都裝有靠背欄桿,稱“美人靠”。
苗族落地式房屋
苗族的平地房在黔東湘西的一些平坦地區,苗族的房屋建築一般為落地式,中柱直接建立在平坦的地上,沒有吊腳。房屋為五柱七瓜三排、七柱九瓜三排的不等,以三層為主,第一層即落地層,左右兩排為日常生活之用,進伸二或三間,中間排為中堂,後為神龕。左後一間通常為茶中,為向火、煮飯之用,前兩間為主人臥室或客房。平地房的廚房一般設在正房的一邊,另起一小偏房。二樓前面的全為客房,後面的全為儲存穀物等儲藏室。三樓為放置一些雜物之用。一般家禽都在離正房屋幾米的周圍,而牛圈羊舍則更遠些
苗族的叉叉房
滇東北、黔西北等地的部分苗族,過去住的是一種非常簡陋的“叉叉房”。此房屋一般不築地基,只須將地面略加平整就可以了。屋架多用未經剝皮的天然樹桿和樹枝叉綁紮組成。四壁和屋項夾茅草、樹葉和樹皮,有的圍以竹籬笆。
相關詞條
-
苗族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
名稱 歷史 人口 分布 文化 -
貴州苗族建築文化活體解析
《貴州苗族建築文化活體解析》是由麻勇斌著作、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
苗族系列坡會群
苗族系列坡會群是每年春季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縣各鄉鎮村屯的節日活動,起源自然,文化形態體現在歌、舞、樂當中,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概述 基本要素 特徵 起源 淵源 -
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16個縣市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人口:441.72萬人。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邊緣。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概況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自然條件 交通概況 -
苗族百鳥衣
苗族百鳥衣,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刺繡而成,被譽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詩”,已被中國服裝博物館收為“鎮館之寶”。
概述 歷史淵源 工藝特點 被收為中國服裝博物館“鎮館之寶” -
石場苗族彝族鄉
石場苗族彝族鄉,位於貴州省金沙縣西部中境,是金沙西部重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概況 歷史沿革 農業發展 經濟建設 特色產業 -
《苗族古歌》
苗族分布在中國國西南數省區。按方言劃分,大致可分為湘西方言區、黔東方言區、川滇黔方言區。黔東南清水江流域一帶是全國苗族最大的聚居區,大致包括凱里、劍河、...
文化標籤 基本概述 基本內容 創作特色 歷史發展 -
湘西苗族銼花
在湖南西部雲貴高原東部末端的武陵山區,湘西苗族婦女用心靈和銼刀創造出具有湘西特色的剪紙品種——銼花藝術,從本質上看,也是一種剪紙藝術,但是它和一般的漢族...
功能分類 主要紋樣 藝術風格 文化內涵 -
苗族吊腳樓
山寨居住的是吊腳樓。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區,山高坡陡,開挖地基極不容易,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濕多霧,磚屋底層地氣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歷來依山傍水,構築...
簡介 建築特點 歷史沿革 民居特色 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