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建築

在凱里苗族山寨,居住的是吊腳樓。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區,山高坡陡,平整、開挖地基極不容易,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濕多霧,磚屋底層地氣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歷來依山抱水,構築一種通風性能好的乾爽的木樓,叫“吊腳樓”。
苗族的吊腳樓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裝上穿枋和橫樑,與土台平行。吊腳樓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個平方米。屋頂除少數用杉木皮蓋之外,大多蓋青瓦,平順嚴密,大方整齊。
吊腳樓一般以四排三間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還搭了一兩個“偏廈”。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樓,一般分三層,上層儲谷,中層住人,下層樓腳圍欄成圈,作堆放雜物或關養牲畜。住人的一層,旁有木梯與樓上層和下層相接,該層設有走廊通道,約1米寬。堂屋是迎客間,兩側各間則隔為二三小間為臥室或廚房。房間寬敞明亮,門窗左右對稱。有的苗家還在側間設有火坑,冬天就在這燒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門,門是兩扇,兩邊各有一窗。中堂的前檐下,都裝有靠背欄桿,稱“美人靠”。
苗族落地式房屋
苗族的平地房在黔東湘西的一些平坦地區,苗族的房屋建築一般為落地式,中柱直接建立在平坦的地上,沒有吊腳。房屋為五柱七瓜三排、七柱九瓜三排的不等,以三層為主,第一層即落地層,左右兩排為日常生活之用,進伸二或三間,中間排為中堂,後為神龕。左後一間通常為茶中,為向火、煮飯之用,前兩間為主人臥室或客房。平地房的廚房一般設在正房的一邊,另起一小偏房。二樓前面的全為客房,後面的全為儲存穀物等儲藏室。三樓為放置一些雜物之用。一般家禽都在離正房屋幾米的周圍,而牛圈羊舍則更遠些
苗族的叉叉房
滇東北、黔西北等地的部分苗族,過去住的是一種非常簡陋的“叉叉房”。此房屋一般不築地基,只須將地面略加平整就可以了。屋架多用未經剝皮的天然樹桿和樹枝叉綁紮組成。四壁和屋項夾茅草、樹葉和樹皮,有的圍以竹籬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