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百鳥衣

苗族百鳥衣

苗族百鳥衣,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刺繡而成,被譽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詩”,已被中國服裝博物館收為“鎮館之寶”。

概述

苗族百鳥衣苗族百鳥衣

苗族百鳥衣,是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刺繡而成,其色彩艷麗,圖案奇特,工藝精湛、款式繁多,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被譽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詩”。被列為貴州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苗族百鳥衣傳承於雲南省丹寨縣雅灰鄉送隴、雅灰、羊高、殺高、上叢排路以及雷山縣的達地、榕江縣的新華、三都縣的都江等鄉鎮的20多個自然村寨。這一區域地處偏僻,山高坡大,交通不便,保留著古樸的民俗風情。

歷史淵源

苗族百鳥衣淵源可以追溯到苗族遠古時期,苗族古史神話《十二個蛋》講述了楓樹生蝴蝶媽媽,蝴蝶媽媽生十二個蛋,十二個蛋由脊宇鳥孵化成自然萬物和人類。所以苗族把鳥作為始祖來崇拜;在該地區苗族祭祖活動的“鼓藏節”上,主祭服為百鳥衣,“旗幡”用長幅蠟染布和織錦做成,上面滿是鳥紋,還有沾滿白色鳥羽毛的祭祀樹。

百鳥衣藝術與苗族古代鳥圖騰有關,居住在丹寨縣境內的苗族支系自稱“嘎鬧”,即鳥的部族之意,他們是上古蚩尤集團中以鳥為圖騰的“羽族”之一的後裔。唐貞觀三年,黔東南地區苗族首領謝元琛身著“百鳥衣”入朝參見唐太宗,所帶的使團滿身“卉服鳥章”,驚動長安,唐太宗命畫師閻立德等臨摹,名為“王會圖”,這是百鳥衣較早見於文獻的記載。

工藝特點

苗族百鳥衣苗族百鳥衣

百鳥衣為長衫繡衣,由背、肩、袖口、前胸、後背、前後擺片和衣腳著羽毛束等十幾個版塊構成。整件衣服集平繡、堆繡、打結繡、破線繡、釘線繡、辮繡、馬尾繡等手工繡技藝藝術為一體,作工需三到五年。配以紅、黃、藍、黑、白等各種絲線繡出五彩斑斕的圖案,每一幅圖案都體現一隻或幾隻寫意形鳥圖案,底布以土布為基調,每一版塊均以繭片作白底。各個圖案的鳥形狀千姿百態、有抽象的、有幾何圖案的。

圖案

百鳥衣古裝有男裝和女裝之分,均為無領衣;苗語稱“歐花鬧”(女裝),“歐花勇”(男裝)。整件衣服用絲線繡著五顏六色各種造型鳥圖案組成,女裝為前後幾幅條帶的“鳥龍”組成。男裝為牛龍或蛇龍等圖案組成,衣腳排列一束束鳥的羽毛

花紋

花紋結構為衣背正中有一斜置正方形圖框,框內中央或為一太陽紋或一圓形圈龍紋,四角為楓葉紋或蝴蝶紋,框外四角為鳳頭龍身圖或異形龍圖,兩袖則多為圈龍圖,亦有各種飛鳥或異形動物圖案。

色彩

百鳥衣服飾圖案豐富,原始古樸,色彩以綠緞為底,桔紅、黑、淺黃和白色花飾為基調,是苗裝中的精品。該式服飾一般在祭祖大典)——鼓藏節上為儀仗隊的蘆笙手穿著用服,後來在年節或其它慶典中亦使用。

穿戴

男裝為牛龍或蛇龍等圖案組成,衣腳排列一束束鳥的羽毛。穿這種款式的男子,頭用青布包纏,外層用鑲有兩排銀錐的銀帶箍在布帕外,繫結於腦後,並垂飄帶於背後直過臀部以下。上衣為無領對襟寬鬆式,兩袖寬大平直,與衣身成90度角,下擺與飄帶裙縫合,僅以邊緣線帶束之。直襟無紐扣,除兩袖口用土藍布貼飾外,通體繡花,亦有通體織錦的。繡花者為精品。

被收為中國服裝博物館“鎮館之寶”

中國服裝文化博覽園是河北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於2010年9月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及外牆裝飾裝修。

中國服裝博物館是博覽園最有特色的建築,共有四個展廳:服裝歷史沿革、國際服裝服飾、民族服裝服飾、浙商服裝發展及服裝精品。該館將於2014年初正式開館。

中國服裝文化博覽園籌建處主任張學禮說:“這件苗族百鳥衣大約在1930年至1940年繡制而成,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堪稱我們服裝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張學禮表示,“中國服裝博物館以挖掘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為基礎,把現代的服飾和國際的服飾集中展示,致力於讓中國的服飾文化從古代走到近代,從近代走到現代,直至走向未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