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早時亦稱“花鼓丁香”或叫“打花鼓”,是“打地攤”演唱藝術形式,少則三五人,多則七八人組成一班,樂隊演員不分,每班有大小鑼各一面,鼓一個,一對手鈸,一個梆子(打鑼兼打梆子)。一人扮演幾個角色,在村鎮、集場、廟會演唱。通常男角穿大衫戴禮帽,扎腰挎鼓;女角著裙,扎繡球,拿彩綢或白手帕,腦後戴假辮子,腳尖縛腳墊子(踩蹺或叫彩鞋),立起足尖跑場。演唱時,扮女角的扶著男角肩膀,一邊打鼓一邊唱,男角叫作“鼓架子”。有時扮小生或掛髯,與旦角對唱、輪唱。早期“花鼓”沒有弦樂伴奏,演出節目多為民間生活故事,表現男女愛情的故事頗多,如《站花牆》、《小借年》、《蜜蜂記》、《觀文》、《呂蒙正趕考》。
由於其動作性強,唱腔優美,隊伍精幹,便於街頭巷尾、劃地為場,循性說唱,生活氣息濃郁,風趣活潑,載歌載舞,鄉土語言,通俗易懂,為廣大農村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然而在舊社會,它卻被污為“有傷風化”、“淫詞濫調”屢遭禁演,“花鼓”藝人倍受辛苦。
相關詞條
-
山東花鼓
山東花鼓是一種以花鼓為主要伴奏樂器,對口走唱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也是山東曲藝中唯一一個走唱類曲種。山東花鼓幾乎沒有表現金戈鐵馬的故事題材,卻十分擅長表現...
歷史源流 代表人物 觀眾群體 代表作品和傳承意義 -
杜學詩
”、“山東乾砸梆”、“花鼓丁香”、“老梆子”等繼續演出。在濟南演出時,曾...簡介杜學詩號“黑雲彩”,魯、蘇、豫、皖花鼓界四大名旦之一人物生平他嗓音...“黑雲彩”,並有“南地來,北地來,誰也不壓黑雲彩”的謠諺流傳。但當時花鼓調...
簡介 人物生平 -
二夾弦
歷史淵源雛形期兩夾弦是在魯西南一代流行的曲藝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花鼓丁香”主要流行在魯西南地區,因為經常上演《休丁香》(《張郎休妻》)而得名。“花鼓丁香”最晚在清代中葉也就已在菏澤流行,其演唱...
歷史淵源 藝術特色 傳統劇目 傳承保護 -
安徽廬劇
(門頭詞)和民間花籃舞、花鼓燈舞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三小戲。其演出劇目《賣蘭花》的唱腔,就是淮河一帶流行的花鼓燈調;《打桑》一劇唱的則是大別山流行...”、“繞門轉子”、“一條龍”、“剪子股”、“荷葉翻身”等,與淮河一帶的花鼓燈...
歷史溯源 傳統劇目 藝術特色 藝術獨特性 傳承 -
兩夾弦
演唱的“花鼓丁香”發展而成。最初,藝人腰挎花鼓,串鄉走鎮,賣唱口。後來...的“紡紗小調”。後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股弦”的基礎上,經過老一輩...流行的民間藝術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礎上發展演變逐步形成的。“花鼓丁香”因...
概述 起源 歷史沿革 藝術特點 傳統劇目 -
山東柳琴
子)、花鼓、四句腔等說唱藝術形式,並借鑑柳子戲、溜山腔、拉縴號子等民間...當地流傳的肘鼓子(也稱周鼓子)、花鼓、四句腔等說唱藝術形式,並借鑑柳子戲...姑子)、柳子戲、花鼓和民間小調。二百多年前,魯南的臨沂、郯城一帶農村流行...
曲藝簡介 歷史淵源 起源歷程 流行地域 歷史沿革 -
懷遠[安徽省蚌埠市下轄縣]
歷史沿革地名由來據《名勝志》:宋置懷遠軍,取宋理宗趙昀“荊山為城,義在懷遠”一語為軍名。建置沿革懷遠縣歷史可上溯到原始社會的唐、...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民族 -
潁上縣
歷史沿革潁上縣城潁上縣歷史悠久。據南照鎮銅台孜發現的陶、石器等物考證,此地為新石器時代遺址。至遲在原始社會晚期,這裡已有人類聚居...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民族 -
揚州耀
雖沉,而唱必露字。白口流利,做工平穩,得名較新丁香耀、小晴雯為早,歷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