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雨山

花雨山,又名萬花山,因每年有72場澆花雨而得名,隸屬山東省萊蕪市柳橋峪村。其海拔500餘米,南依蓮花山,東望汶河水,攀山路直至山腰。 花雨山裡有廟、有道、有泉、有洞,四季山清水秀。沿崎嶇的攀山道上行,只見移步換景,是當地民眾的洞天福地,也是喜歡遊覽者觀光的理想去處。

簡介

田茂泉攝 田茂泉攝

蔚然深秀花雨山

奇柏蔥蘢翠微間

時縈紫氣繞祥雲

信是塵寰一洞天

《續修萊蕪縣誌》載:“花雨山,在縣治東25里,滿山皆古柏,蔚然深秀。”自萊城沿205國道東去20餘里,至顏莊鎮,西去四五里、瀾頭村西,就是美麗富饒的花雨山。

山的北面,有一條一衣帶水的瀾頭河,又叫龍潭溝。上游有白龍潭,下游有黑龍潭。相傳在九龍山中有黑白二龍依母而生,一天,龍母攜子乘閃電雷鳴、滂沱大雨,在花雨山上幾經盤旋後,將二子分別安置於兩潭中。我們來的正是時候,遇上了我市下的一場大雨,雖然沒有親見龍母龍子的偉岸身影,但見水從乾渴了許久的瀾頭河裡泱泱直下,牛也高興,鵝也歡唱。河道彎曲如龍,兩岸懸崖峭壁上生長著蔥蔥翠柏,風吹雨打中,山野的芬芳沁人心脾,實是令人忘歸之境。

花雨山 花雨山

自白龍潭上行數百米,有一巨石橫臥於路旁,重約10噸,呈方形,青灰色,猶如飛來之石,曰“玉璽石”。傳說是玉皇大帝欲建王母閣,親臨人間察情,選中花雨山這塊風水寶地,遂將玉璽拋擲於此,以示奠基,久之,玉璽變石,故此得名。 玉璽石西南30米處有一口井,井口立一石碑,上寫“聖水井”。雖然我市遭遇40多年來未有的大旱,井內仍水清如鏡。嚮導說,這口井,久旱不枯,久雨不溢,井水亦被人們奉為神水。

景點概覽

花雨山秀美風光 花雨山秀美風光

傳說,明朝天啟年間,天氣大旱,唯有此處綠草茵茵,花木蔥蘢。一日 ,一徐姓道士來此遊玩,見此景後,甚感驚奇,掘地數尺,現一湧泉,甘甜爽口。後訊息不脛而走,人們競相取飲。沂源、新泰等地的老百姓,天不亮就跑來取水,未能來者,也讓取水者帶回一壺享用,以求祛病減災。現據有關部門化驗,此井水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猶以泡中藥為佳。 聖水井不遠處,是翠柏掩映著的花雨山廟。它建於明朝弘治年間,清朝嘉慶年間重修,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廟外圍是紅色的院牆,院內西邊的高台上,建著玉皇大帝廟,南北兩側有王母閣。玉皇大帝廟面東,三間,為四梁八柱,硬山頂,磚瓦結構。

南北王母閣大小相同,高台東石階下,兩棵參天古柏直插雲天,素有“齊魯柏王”之稱。相傳,有一年的三月初三,七仙女下凡來到花雨山,見此地久旱無雨,百姓生活艱難,就連降了7天大雨。雨過天晴,廟內七株翠柏拔地而起,人們奔走觀看,認定7株翠柏是七仙女的化身。幾度春風化雨,翠柏茁壯成長,成為參天大樹。三十年代,日寇入侵時,瞅準此樹是建碉堡的好材料,脅迫木工一連伐倒了5棵,再伐時,鋸口處血沫直冒,伐樹人遂拔鋸而逃。如今,倖存的兩棵古柏上仍有鋸齒留下的斑痕,但生命力卻更加旺盛,樹圍已達5米,三人方能合抱過來,樹高30餘米,春夏季節,枝頭百鳥爭鳴。遊人到此,總願手牽著手,繞樹左轉三圈,右轉三圈,以求福祉。

和王母殿相對的是徐道士的百年古屋。現已60歲的徐道士,自他爺爺輩時就在此為百姓行醫看病,並以陰陽之說幫百姓預測農事。徐道士與家人靜居山中,平時主要以種地為生。 從王母廟西行上攀,山勢漸陡,懸崖峭壁隨處可見,古柏清瘦挺直,攀壁而生,姿態萬千,有“奇柏壁”之稱。山道因水漬樹浸,青苔潑碧,既軟又滑,給人一份特殊的攀登樂趣。

就在這柏樹掩隱中,“石大夫洞”訇然中開。此洞方圓20平方米,內有深潭,潭深莫測,投石可聞 丁冬之聲。傳說,明朝有一姓石的郎中,德高醫精,在此隱居,他採摘花雨山上的中草藥,熬製成藥丸,為民治病。洞內有“石豆子”,據說是石大夫做的仙丹。遊客遊玩到此,總要到洞裡尋找幾粒帶回家放進水缸,既是紀念人民敬慕的郎中,也能使缸里的水產生一種“神氣”。 石大夫洞向南,有一天泉,泉水順青石壁淅淅瀝瀝,從不枯溢。相傳,道觀主持,每日以此水洗面、生飲,年逾九十仍紅光滿面,精神矍鑠,被當地山民譽為“福壽天泉”。掬一把在臉上,果然頓覺熱面生津,清柔滿懷;喝它,則覺周身的沉重疲乏一掃而光,換來的是滿心的清涼舒適。 山的頂尖,是登高望遠的“贏牟瞭望台”。天氣晴朗時,方圓幾十里盡收眼底。西望萊城林立的高樓和牛泉、方下、寨里的萬畝平疇,北瞰辛莊、苗山,東望汶河如帶,棋山似象,風光無限。

賞花雨山,最熱鬧的當屬“三月三,溜姑嘴開滿山”的春天。此時,滿山滿峪的杏花、桃花、梨花、山楂花開得粉妝玉琢,各種各樣的山花更是五彩斑斕。花雨山還是我市早期道教的活動點之一,自三月初三始有5天的廟會。廟會,早已剔除了古老的迷信色彩,如織的遊人,來此洞天福地祈福求壽,更多的是呼朋引伴踏青賞春。會上,戲劇、歌舞、馬戲等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閃亮登場,自發的百貨攤位雲集王母廟前。誕生於清朝光緒年間的顏莊花鼓鑼子,已有80年製作工藝的顏莊紅燒牛肉,使人們既飽眼福又飽口福,真是老人舒心,孩子快樂,年輕人暢談。花雨山多高,人們堆積的歡樂就有多高。

夏日的花雨山,含黛吐翠,飛瀑流泉,是遊人看自然界生機勃勃、避烈日下酷暑炎炎的好地方。 秋天,花雨山蘋果壓彎了枝,花椒披紅袍,絕壁古柏更加翁蓊鬱郁。登高望遠,看到幸福的人們在這裡勞動,在這裡豐收,遊人不僅欣慰,現實勝過花雨山美麗的傳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