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二戰結束後的巴黎。傑瑞是一個美軍士兵,退伍後仍留在巴黎學習繪畫。由於用功,傑瑞的繪畫造詣頗高,作品不少,但一幅也賣不出去。他跟另一個美國人、鋼琴家亞當和法國人歌手亨利等人十分要好。他們年輕好動,無憂無慮地打發著日子。
一天,有位名叫麥洛的美國女富翁來傑瑞住處買畫。她看中了傑瑞。買好畫,麥洛邀請傑瑞去酒吧用餐。在那裡,傑瑞遇到見一位年輕活潑的法國女郎,她叫麗絲,在一家化妝品商店裡當售貨員。兩人談得很投機,傑瑞暗自喜歡上她了,但她因有約會,匆匆離去,以後每次碰頭都如此,這使傑瑞十分氣惱。後來他從朋友那裡知道,麗絲的雙親在戰爭中死去。亨利對她十分關心,兩人早已訂了婚,事雖如此,傑瑞卻越加愛麗絲。亨利胸襟大度,看出傑瑞是真心愛麗絲的,而且兩人的興趣愛好十分默契,因此決定犧牲自己。為了成全好友,亨利離開故鄉去美國。麗絲去跟亨利惜別,而傑瑞誤以為麗絲一定會隨亨利遠走高飛,便悶自陷入遐思。他夢見自己跟麗絲在巴黎街頭載歌載舞。哪料一覺醒來,麗絲回到他的身邊,兩人終成眷屬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吉恩·凱利 | 傑瑞·馬利根 | |
萊斯利·卡倫 | 麗絲·布維爾 | |
尼娜·弗徹 | 麥洛·羅伯茨 | |
喬治斯·古特利 | 亨利·巴雷爾 | |
奧斯卡·黎凡特 | 亞當·庫克 | |
安娜·Q 尼爾松 | 凱·揚森 | |
Marie Antoinette Andrews | 報販 | |
Martha Bamattre | 瑪蒂爾德·瑪竇 | |
Madge Blake | 埃德娜梅 | |
Nan Boardman | 女僕 | |
Eugene Borden | 喬治斯·馬蒂厄 | |
Andre Charisse | 顧客/舞伴 | |
Ann Codee | 特里薩 | |
Adèle Coray | 度蜜月的人 | |
George Davis | 弗朗索瓦 | |
Art Dupuis | 司機 | |
John Eldredge | 傑克·揚森 | |
Jeanne Lafayette | 修女/藝術家/法國女孩 | |
Louise Laureau | 修女/用餐的女人 | |
Paul Maxey | 約翰·梅克東 | |
Anthony Mazzola | 吹泡泡糖的男孩 | |
Greg McClure | 強健的士兵 | |
諾爾·妮爾 | 美國女孩 | |
Alfred Paix | 郵遞員 | |
Christian Pasques | 吹泡泡糖的男孩 | |
Lucien Plauzoles | 吹泡泡糖的男孩 | |
Don Quinn | 度蜜月的人 | |
Hayden Rorke | 湯米·鮑德溫 | |
迪克·韋塞爾 | 本·梅克東 | |
Mary Young | 賣花女 | |
Robert Ames | 芭蕾舞者 | |
Joan Anderson | 跳芭蕾舞的孩子 | |
Charles Bastin | 微笑的男孩 | |
Rodney Bieber | 芭蕾舞者 | |
Joan Bayley | 芭蕾舞者 | |
Dino Bolognese | 芭蕾舞者 | |
Ann Brendon | 《通往天堂的階梯》的舞者 | |
Peter Camlin | 藝術家 | |
David Carlin | 大力士 | |
Sue Casey | 《通往天堂的階梯》的舞者 | |
Monique Chantal | 觀眾 | |
Jack Chefe | 觀眾 | |
Louise Colombet | 帶著貓的女士 | |
Allan Cook | 芭蕾舞者 | |
蘇珊·卡明斯 | 咖啡館的顧客 | |
Albert D'Arno | 服務員 | |
Viola Daniels | 咖啡館的顧客 | |
Paul De Corday | 酒保 | |
René de Loffre | 男孩 | |
George Dee | 服務員 | |
Gloria DeWerd | 芭蕾舞者 | |
Jeannine Ducasse | 女孩 | |
Carli Elinor | 芭蕾舞者 | |
Marietta Elliott | 《通往天堂的階梯》的舞者 | |
Ernie Flatt | 跳舞的大兵 | |
Eric Freeman | 芭蕾舞者 | |
Mary Jane French | 《通往天堂的階梯》的舞者 | |
Captain Garcia | 在百葉窗邊的男人 | |
John Gardner | 跳芭蕾的孩子 | |
Mary Ellen Gleason | 《通往天堂的階梯》的舞者 | |
Shirley Glickman | 芭蕾舞者 | |
Ricardo Gonzáles | 芭蕾舞者 | |
André Guy | 男孩 | |
Claude Guy | 男孩 | |
Pat Hall | 《通往天堂的階梯》的舞者 | |
Betty Hannon | 芭蕾舞者 | |
Jack Harmon | 芭蕾舞者 | |
Jean Harrison | 芭蕾舞者 | |
Marian Horosko | 芭蕾舞者 | |
Don Hulbert | 芭蕾舞者 | |
Dickie Humphreys | 跳舞的士兵 | |
Harvey Karels | 芭蕾舞者 | |
David Kasday | 跳芭蕾的孩子 | |
Stephen Kirchner | 芭蕾舞者 | |
Isabel La Mal | 觀眾 | |
Tommy Ladd | 芭蕾舞者 | |
Judy Landon | 《通往天堂的階梯》的舞者 | |
Richard Landry | 芭蕾舞者 | |
Michele Lange | 觀眾 | |
Numa Lapeyre | 女孩 | |
Louis Laurent | 芭蕾舞者 | |
Meredith Leeds | 《通往天堂的階梯》的舞者 | |
Dick Lerner | 芭蕾舞者 | |
Ruth Lewis | 在舞會上的女孩 | |
Shirley Lopez | 芭蕾舞者 | |
Ralph Madlener | 芭蕾舞者 | |
Dudley Field Malone | 溫斯頓·邱吉爾 | |
Bob Mascagno | 芭蕾舞者 | |
Charles Mauu | 芭蕾舞者 | |
Leonard A. Mazzola | 照鏡子的青年 | |
Charles Millsfield | 帶著書的男人 | |
Leo Mostovoy | 觀眾 | |
Jetsy Parker | 芭蕾舞者 | |
Albert Pollet | 用餐的男人 | |
Ricky Ricardi | 芭蕾舞者 | |
Marilyn Rogers | 《通往天堂的階梯》的舞者 | |
Jean Romaine | 《通往天堂的階梯》的舞者 | |
Alex Romero | 跳舞的士兵 | |
Dennis Ross | 跳芭蕾的孩子 | |
Albert Ruiz | 芭蕾舞者 | |
Betty Scott | 芭蕾舞者 | |
Linda Scott | 芭蕾舞者 | |
Rudolph Silva | 芭蕾舞者 | |
Pat Simms | 芭蕾舞者 | |
Melba Snowden | 芭蕾舞者 | |
Sam Strangis | 士兵 | |
Beverly Thompson | 《通往天堂的階梯》的舞者 | |
Maya Van Horn | 觀眾 | |
Pat Volasko | 芭蕾舞者 | |
Dorothy Thompson | 芭蕾舞者 | |
Pamela Wells | 跳芭蕾的孩子 | |
Herbert Winters | 士兵 | |
Lila Zali | 芭蕾舞者 | |
Janet Lavis | Fury | |
Svetlana McLe | Fury | |
Mary Menzies | Fury | |
Sheila Meyers | Fury | |
Dee Turnell | Fury |
職員表
製作人 | 阿瑟·弗里德、Roger Edens |
導演 | 文森特·明奈利 |
副導演(助理) | Hugh Boswell、Alfred Raboch、Edward Woehler |
編劇 | 艾倫·傑伊·勒納 |
攝影 | Alfred Gilks、約翰·奧爾頓 |
配樂 | 喬治·格什溫、Conrad Salinger |
剪輯 | Adrienne Fazan |
藝術指導 | Cedric Gibbons、E. Preston Ames、Edwin B. Willis、F. Keogh Gleason |
美術設計 | E. Preston Ames、塞德里克·吉本森 |
服裝設計 | Orry-Kelly、Walter Plunkett、Irene Sharaff |
布景師 | 埃德溫·B·威利斯 |
編舞 | 吉恩·凱利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作曲:喬治·格什溫 | |
disc 1 | disc 2 |
1.《Main Title (An American In Paris, 'S Worderful, I Got Rhythm)》 2.《Paris Narration/Left Bank (Theme From An American In Paris) 》 3.《Nice Work If You Can Get It 》(Outtake) 4.《Embraceable You》 5.《By Strauss》 6.Street Exhibit》 7.《I Got Rhythm》 8.《But Not For Me》 9.《Medley:Do, Do, Do/Bidin' My Time/I'Ve Got A Crush On You/Love Is Here To Stay 》 10.《Someone To Watch Over Me》 11.《Medley: My Cusin In Milwaukee/A Foggy Day/The Half-Of-It Dearie Blues/But Not For Me》 (Outtake) 12.《Tra-La-La》 13.《I'm Not Enemy(Love Is Here To Stay)》(Outtake) 14.《Love Is Here To Stay》 15.《Medley: What Time Is It?/Love Is Here To Stay (Reprise)》(Outtake) 16.《(I'll Build A)Stairway To Paradise》 17.《I'Ve Got A Crush On You》(Outtake) 18.《Love Walked In》 (Outtake) 19.《Medley:We Would Get Married(Love Walked In-Outtake)/I Don't Think I'll Fall In Love Today(Extended)》 20.《Concerto In F (3rd Movement)》 | 1.《Painting Montage (Tra-La-La/Love Is Here To Stay)》 2.《Kiss Me》(Outtake) 3.《'S Wonderful》 4.《Lise, I Love You('S Wonderful/ Love Is Here To Stay)》 5.《Strike Up The Band》(Extended Version) 6.《Liza (Complete Version)》 7.《Medley: Oh, Lady Be Good/ 'S Wonderful》 8.《Medley: That Certain Feeling/ Clap Yo' Hands》 9.《I'Ve Got A Crush On You》 10.《I Got Rhythm》(Extended Version) 11.《Tra-La-La》(Outtake) 12.《But Not For Me》(Outtake) 13.《Utrillo Did It (Love Is Here To Stay/An American In Paris/Nice Work If You Ca Get It)》 14.《An American In Paris Ballet》 15.《Finale》(An American In Paris) 16.《Painting Montage》 (An American In Paris)(Deleted Version) 17.《Main Title: An American In Paris》(Alternate Version) (Outtake) 18.《Adam Cook Monologue (How Long Has This Been Going On?)》(Extended Version) 19.《Nice Work If You Can Get It》(Partial As Used In Film) 20.《Third Prelude》(Outtake) 21.《Mi Cousin In Milwaukee》(Outtake) 22.《A Foggy Day》(Outtake) 23.《The Half-Of-It Dearie Blues》(Outtake) 24.《But Not For Me》 (Outtake) 25《.Bidin' My Time》(Outtake) 26.《'S Wonderful (Reprise)》(Outtake) 27.《Finale》 (Alternate Version)(Outtake) |
幕後花絮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原是作曲家喬治·格什溫創作的交響詩,表達其初見巴黎的喜悅之情,米高梅買下歌曲的拍攝權後,由編劇艾倫·傑伊·勒納跟隨曲調想像出了一個愛情故事 。
•吉恩·凱利在巴黎度假時看到了萊斯利·卡倫的舞蹈演出,於是推薦她擔任該片女主角,因為他認為一部有法國元素的影片該有一位法國女演員加入 。
•接拍該片時萊斯利·卡倫並不熟悉英語,為此她進行了惡補,好在她片中台詞不多,所以沒有暴露她對英語的陌生感 。
•米高梅為拍攝最後17分鐘的群舞耗費了近50萬美元 。
•在片中,吉恩·凱利開創了在古典芭蕾舞中加入現代舞的舞蹈模式,後來《西區故事》、《舞出我人生》等歌舞片都採用了這類舞蹈形式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
1952年 | 第24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影片 |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 獲獎 |
最佳改編劇本 | 艾倫·傑伊·勒納 | 獲獎 | ||
最佳攝影(彩色) | Alfred Gilks 約翰·奧爾頓 | 獲獎 | ||
最佳藝術指導(彩色) | Cedric Gibbons E. Preston Ames Edwin B. Willis F. Keogh Gleason | 獲獎 | ||
最佳服裝設計(彩色) | Orry-Kelly Walter Plunkett Irene Sharaff | 獲獎 | ||
最佳配樂(音樂類) | 喬治·格什溫 Conrad Salinger | 獲獎 | ||
最佳導演 | 文森特·明奈利 | 提名 | ||
最佳電影剪輯 | Adrienne Fazan | 提名 | ||
第五屆坎城電影節 | 電影節大獎 | 文森特·明奈利 | 提名 | |
第九屆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 |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 獲獎 | |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 | 吉恩·凱利 | 提名 | ||
電影類-最佳導演 | 文森特·明奈利 | 提名 | ||
第五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影片 |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 提名 |
獲獎記錄參考資料
製作發行
製作發行方
製作公司 | 米高梅(美國) Loew's Inc.(美國]=) |
發行公司 |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米高梅聯美家庭娛樂、Warner Home Vídeo、Vídeo Arte、米高梅電影公司、NBC電視台、Chapel Distribution 、Metro-Goldwyn-Mayer、米高梅家庭娛樂公司 |
上映/發行情況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日期 |
英國 | 1951年8月26日(首映) |
美國 | 1951年10月4日(紐約首映) |
美國 | 1951年11月9日(洛杉磯首映) |
美國 | 1951年11月11日 |
丹麥 | 1952年2月4日 |
瑞典 | 1952年2月25日 |
澳大利亞 | 1952年4月2日 |
芬蘭 | 1952年5月1日 |
日本 | 1952年5月17日 |
法國 | 1952年7月30日 |
義大利 | 1952年9月6日 |
葡萄牙 | 1952年10月3日 |
菲律賓 | 1952年10月7日 |
西德 | 1952年12月24日 |
奧地利 | 1953年1月 |
中國香港 | 1953年1月22日 |
土耳其 | 1953年11月 |
丹麥 | 1968年5月29日(重新發行) |
日本 | 1977年11月26日(重新發行) |
葡萄牙 | 1977年12月6日(重新發行) |
日本 | 1984年6月23日(重新發行) |
東德 | 1985年3月23日(電視播出) |
法國 | 2009年12月23日(重新發行) |
英國 | 2011年10月28日(重新發行) |
影片評價
該片是美國電影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以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將現代舞蹈、芭蕾、歌曲、音樂、繪畫熔於一爐,格什溫的音樂、吉恩.凱利的舞蹈、明奈利的導演是該片成功的法寶 。 (《北京晚報》評)
該片最後17分鐘的群舞場面宏大華麗,即使放在多年後也是很難得的歌舞場面。吉恩·凱利將這17分鐘的舞步融入了芭蕾舞和踢踏舞元素,特別是在古典芭蕾舞中穿插進了恰恰的節奏,讓優雅優美的芭蕾舞增加了幾分俏皮與動感。兩位主舞將這一前所未有的舞蹈模式演繹得生動自然。片中輕快明朗的歌曲與影片的基調也非常相符 。 (《看電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