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病菌從子葉或幼根侵入植株,在根頸部產生黃褐色水漬狀病斑,後變黑褐色,引起根基組織腐爛。當潮濕環境時,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器(即黑色小突起),病部表皮易剝落,纖維組織外露。當環境乾燥時,病部表皮凹陷,緊貼莖上,成株期感病後,約10~30天全株枯死,發病部位多在莖基部貼地面,有時也出現主莖和側枝分期枯死現象。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在種子和土壤中的病殘株上越冬,成為明年發病的來源。如果病株作為飲料或莢果殼飼養牲畜後糞便,以及混有病殘株所積造的土雜肥也能傳播蔓延。在田間傳播,主要是靠田間雨水徑流,其次是大風,不過農事操作過程中攜帶病菌也能傳播。在多雨潮濕年份,特別是收穫季節遇雨,收穫的種子帶菌率較高,因此,不僅是病害的主要傳播者,而且通過引種還可以遠距離的傳播。
防治方法
1.防止種子發霉,保證種子質量。
(1)適時收穫,避免種子受潮濕、防止發霉;
(2)曬乾種子,保證含水量不超過10%;
(3)安全貯藏,注意通風防潮;
(4)不能使用霉種子、變質種子播種;
(5)麥套花生早播的花生髮病輕;
(6)選用抗病品種。
2.合理輪作,最好和小麥、高梁、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輪作;
3.施用腐熟肥料,加強田間管理。
4.藥劑防治:用25%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3%~0.5%拌種或按種子量0.5%~1%藥劑兌水配成藥液浸種,以能淹沒種子為準,浸泡24小時取出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