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漁隱圖[元代王蒙絹本畫作]

花溪漁隱圖[元代王蒙絹本畫作]
花溪漁隱圖[元代王蒙絹本畫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花溪漁隱圖》是元代畫家王蒙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花溪漁隱圖》描述畫中兩岸桃樹花開,漁人泛舟垂釣,茅舍人家,遠處的山麓村落。人物行走山徑等視覺焦點管領觀覽全畫的動向,清晰合理的景致結合著山水,呈現出一幅真實可及的漁隱景象。s型畫面、層巒疊嶂、幽靜深遠、雄渾壯麗、布局較為清晰,緩和。

畫作內容

細節

花溪漁隱圖[元代王蒙絹本畫作] 花溪漁隱圖[元代王蒙絹本畫作]

全圖境界南深,氣勢雄渾,山峰實開漣綿,景物豐茂,兩岸桃花盛開,春意盎然。桃紅柳綠,山重水複,觀其畫即如身臨其境。花溪前一漁者搖船而過,山場中的人家,是點明隱居者的環境。

圖繪山泖之間,溪水聚而成潭,山角下茅舍一區,雜樹環繞、綠樹成蔭,房中有婦人活動。門前有潭水曲折,坡岸參差,水中一舟輕渡,高士垂釣其間;畫面下部有樹木坡岸、屋宇、人物;畫面中部山坡逐漸向上,其勢愈陡,至上部而成高山大嶺。

題跋

款題:御兒西畔霄溪頭。兩岸桃花綠水流。東老共醉千日酒。西施同泛五湖舟。少年豪俠知誰在。白髮煙波得自由。萬古榮華如一夢。笑將青眼對沙鷗。

黃鶴山中樵者王蒙。 敬為玉泉尊舅畫。 並賦詩其上。前篆書“花溪漁隱”四字。後有沈夢麟題雲。游塵野馬日紛紛。 溪上群峰紫翠分。欲趁漁舟問津去。桃花源上下靈氛。洪武癸西九月晦日。霜睛策杖。過宗侄口口隱居。索題俚句雲。華溪沈夢鱗。

左方中又題:終日垂竿古渡頭。時人誰識舊風流。暫依此處種桃者。還憶當年載藥舟。對景使人懷角綺。入山容我問巢由。得魚活酒共妻飲。一醉忘機笑狎鷗。後署都良次韻。
左方上有李紹私印一印。下有半印不可識。右方上有蘭亭居士鑑賞一印。

上方有乾隆甲成御題詩一首。鑑賞寶璽。五璽全。叉樂善堂圖書記一璽。

另鑑藏璽印有:五璽全、“樂壽堂圖書記”“石渠繼鑒”、“重華宮鑑藏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收傳印記有:“李紹私印”、“蘭亭居士鑑賞”等。

創作背景

趙孟頫是吳興人,作為元代漁隱山水之首倡,與這種地域因緣不無關係:“害有華溪,勝國時,人多寫華溪漁隱,蓋是趙承旨倡之。王叔明是趙家甥,故亦作數幀。 《花溪漁隱圖》右上王蒙用篆字書寫“花溪漁隱”四個大字,後面詩云:”黃鶴山中樵者王蒙敬為玉泉尊舅畫並賦詩於上,“可知此圖是畫給他的舅舅的,詩的內容反映了他對泛舟五湖和隱居山水中的嚮往,當然也是他舅舅的嚮往。這是當時多數知識分子渴望遠離塵俗的煩囂喧鬧,而歸於自然之中,過著泉石嘯傲、漁桃隱逸式生活的共同嚮往。王蒙雖然要做官,但內心未必不想於明山秀水中過著離世絕俗的生活,否則他就不會自號“黃鶴山中樵者”了。 而此圖的構圖及山石、樹木的畫法與晚年作品略有不同,因而大致可以推測此圖的創作時間應較《葛稚川移居圖》略晚,屬於王蒙隱居時期的作品。

藝術鑑賞

主題

這幅畫中,其畫的意境幽深,山重水複,漁村茅舍,似進入了世外桃源,引人入勝。反映出作者對於大自然的眷戀對於隱居的流連。

構圖

此圖的構圖呈“S”形,開合有度,虛實相生,雖與晚年飽滿充實的構圖法略有區別,但畫面總體的安排亦是相當充實飽滿,體現出王蒙一貫的作風。 構圖繁密,以平遠式布局由近推遠,近處是平靜的水面。

技法

局部圖 局部圖

作者基本上用細柔的線條漫不經心地皴寫,寫得繁繁複復,但也顯得十分瀟酒。他先敏寫出山石的結構和凸凹明暗之後,又用小苔點根據結構繁繁密密地點了一通,加強了山石的分量。王蒙畫樹幾乎是一樹一法,或點或勾,皆很認真。然後著色演染。 在技法上,山石用長線條的披麻皴,自上而下,由密而疏,由濃面淡,自然紛披而下;山頭用重墨點苔,遠望鬱鬱蔥蔥,恰如其分地表現出南方山石所特有的溫潤清秀的質感。圖中人物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葛稚川移居圖》中的人物畫法頗為相近。

《花溪漁隱圖》全幅上部留白,三面環山,山的輪廓線十分明確,系用禿筆勾就用乾筆皴擦加上不多的濃墨點苔,內輪廓線不清,用的系南朱畫家的方峭之筆,又近似北宋山石皴法。畫底部小樹數叢,系用細筆勾皴,山石環抱,江水一泓,山村汀渚落英繽紛。樹旁屋舍數椽,遠處小亭翼然,板橋橫臥。旁有一舟,一人似在划船,下面又似董源江山畫法,充滿雅淡的山水之氣。

名家點評

清代書畫收藏家吳其貞:丘壑平遠,甚幽邃;桃花皆為雙勾墨水者;畫法甜媚;風韻過人;神妙作也。

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王今棟:從全畫看有董源、巨然、李成、范寬、郭熙等人的筆墨痕跡,並賦以融合變化。創造出王蒙的個人風格,具有線條繁複、點苔茂密、蒼蒼茫茫,深郁渾厚的特點,抒發了王蒙淡泊塵俗、靜心養氣、隱逸林野的心懷,是元代風格獨特的山水畫卷,筆墨雖然稠密,但又令人覺得疏明深厚,十分獨到。

後世影響

《花溪漁隱圖》因江南樹木蔥蘢,新篁雜柯互相輝映,王蒙為真實地表現這江南山色的特點,在董、巨筆墨的基礎上稍作了一些改變。經過改變,發掘出了一種新的皴法—解索皴。解索皴是對披麻皴演變的產物。它的運筆,不如披麻皴的平實,而是略帶轉折,由集而散,筆致修美。這一皴法,後來成為山水畫中又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被沿用至今。

歷史傳承

明代收藏家項元汴、王世懋、康熙年間名臣宋犖、清內府曾收藏此畫,後原故宮博物院藏,後國民黨敗退大陸,從故宮運往台灣,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王蒙(1308—1385),字叔明,號黃鶴山樵,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頫外孫。在“元四家”中,他年歲最幼,卻是元四家中技法最全面、功力最精深的一位。他擅長詩文書法,喜畫山水,早年師法趙孟頫。在元代,王蒙曾人仕,做過刑部理問之類的閒散小官,元未大亂之時,他隱居於杭州附近的黃鶴山中,一住就是多年,明代初年出任泰安知州,後因胡惟庸謀反罪,王蒙曾在胡府中看畫而受到株連,被捕入獄,竟病死於獄中。王蒙的山水畫多是表現深山隱居的生活,皴法在董、巨基礎上加以創造,形成解索皴。運筆用墨及寫景布勢都富有豐富的層次變化,景色郁然深秀,章法稠密,並能畫人物,功底頗深。王蒙的創作方法大致分為水墨和設色兩種面貌,《青卞隱居圖》是水墨山水的代表作,《葛稚川移居圖》《太白山圖》《丹山瀛海圖》《秋山草堂圖》是設色山水的代表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