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嫁巫娘

花嫁巫娘

《花嫁巫娘》是由台灣豫劇皇后王海玲與台灣京劇小生曹復永攜手深情對唱,並在上戲劇院上演的一部別開生面的台灣豫劇,身穿少數民族的花哨服裝,伴著氣勢非凡的阿里山之歌,這也讓許多觀眾對豫劇有了顛覆性的新認知。

故事內容

《花嫁巫娘》劇照 《花嫁巫娘》劇照

《花嫁巫娘》由台灣知名編劇施如芳為台灣豫劇團量身創作,題材大膽觸碰戲曲少有的神話、宗教及死後世界。故事發生在虛構的花帕部落,王海玲飾演的媚金是族內的女巫,身為“與神的溝通者”,她不能擁有愛情及婚姻。

但有一天,一個名叫瞿言的外族逃犯闖入花帕族,與媚金相愛。深信毀滅預言的部落長老,要求將瞿言處以活祭來避免災禍……和觀眾腦海中“鄉土味兒”十足的豫劇比較,《花嫁巫娘》更似一則沈從文式的邊城情話,充滿了異域的清新之風。圖冊來源  

評價

除了劇中兩位主角一句豫劇一句京劇的魚咬尾對唱,該劇還運用了不少話劇的元素,如添加了三位表現人物內心隱秘活動的偶人,另外幾位身處“戲外”的全身雪白的精靈無處不在,讓觀眾大呼新鮮。

雖然是一出徹頭徹尾的新編戲,但《花嫁巫娘》在音樂唱腔上還是保留了較為濃郁的豫劇色彩。王海玲笑著介紹,創作該劇時,就是考慮到台灣幾乎已沒人能寫出像樣的豫劇唱腔,因此特請了河南省豫劇院的左偉奇擔任音樂設計。起初,左偉奇與想法前衛的導演戴君芳溝通時,兩人還幾次因觀念差異擦出“火花”。“好在最後終於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成功做出了《花嫁巫娘》。”  

演出

為慶祝豫劇入台60年,2013年9月23日晚,台灣豫劇《花嫁巫娘》在河南藝術中心大劇院精彩上演,為中原父老獻上了一台獨具特色的藝術大餐。

《花嫁巫娘》邀請台灣知名編劇施如芳創作,音樂設計則由我省著名作曲家左奇偉擔任,在音樂唱腔上保留了較為濃郁的豫劇色彩。劇中大量運用現代話劇、歌劇的表現手段,還混搭了京劇唱腔和台灣民歌,是一部具有全新特色的新編豫劇。

該劇由“台灣豫劇皇后”王海玲與台灣京劇小生曹復永領銜主演,充滿了異域的清新之風,別致的少數民族服裝,伴著氣勢非凡的阿里山之歌,話劇式的舞台演繹,讓許多觀眾對豫劇有了別樣的認知。

演出中,王海玲、曹復永分別用豫劇、京劇對唱,令很多觀眾感到十分新鮮,是該劇的一大亮點。此外,劇中還運用了不少話劇的元素。整台劇目風格獨特,令觀眾大呼新鮮。

2013年適逢豫劇入台60周年。60年來,作為深受海峽兩岸同胞喜愛的戲曲藝術,豫劇已經成為溝通海峽兩岸血脈之情的重要橋樑和紐帶。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兩岸豫劇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其影響不斷擴大,範圍不斷拓展,層次不斷提升。

台灣豫劇團前身為“中州豫劇團”,自1953年起,於高雄左營落地生根,名為“飛馬豫劇隊”。隨著時代的變遷,於1996年1月1日起改隸國光劇團豫劇隊,再於2008年3月6日起改隸台灣“文建會”,繼續為致力弘揚中原文化,傳承豫曲新聲而努力,期待能累積豫劇藝術美學成就,積極拓展國際舞台。  

《花嫁巫娘》是第十四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河南文化周”系列展演的一個特邀劇目,由台灣豫劇團演出,河南省豫劇二團、三團一起配合參演,台灣豫劇皇后王海玲領銜,京劇小生曹復永跨刀同台。少數民族別致的服裝,耳熟能詳的阿里山之歌,讓上海觀眾對豫劇有了新認知。

演出共分7場,講述的是一個映射著人性光輝、生命意識的愛情故事:長久以來,花帕族畏懼於一則據說來自祖靈的預言:“一旦本族女人與外族人戀愛,花帕部落將步向衰亡”,為此,該族隱居深山之內,長老辛夷言必稱祖靈,以阻絕少男少女出外看世界的渴望。有一天,外族人瞿言在流放的途中誤闖部落,原本,他應該只是來去匆匆的過客,沒想到,巫娘媚金的一場春夢,撩起了不可說的因緣。辛夷暗戀媚金久矣,只因巫娘須守身以事奉祖靈,他始終只能默默地、遠遠地想望媚金,他以為他看著她的日子,會這樣行禮如儀地過下去。直到在活祭外族人的大典上,辛夷發現,瞿言的目光竟與扮演“山鬼”獻祭的媚金綿綿密密地糾纏,如入無人之境——至此他才知道,他最戒慎恐懼的預言,竟然應驗在媚金身上,妒火攻心的辛夷,因此發了怨咒……

演出中,觀眾被精美的舞台呈現帶到了一個迴蕩著山與風纏綿之聲的花帕部落,隨劇情悲喜交加。獨特的音樂設計、演員們深厚的唱念做打功力,使整台戲亮點頻出,令觀眾回味無窮。

上海市文廣局副局長貝兆健看完演出說:“台灣豫劇對於上海觀眾來講還相當陌生,但今天的成功演出消除了我們所有的顧慮。這台融豫劇、京劇和台灣民歌一體的跨劇種演出,給上海觀眾帶來眼前一亮的驚喜。”

“豫劇藝術別開一支在台灣,猶如一支山野花開在上海國際藝術節這個萬國花卉苑,也許它們沒有盆景里的花開的精緻、隨人所願,但她開得自由、奔放、肆意,很有生命力。她美在生動,彰顯了生命意識、自由意志和戲劇家對舞台、對豫劇真誠的愛。”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著名編劇羅懷臻說。“河南舞台藝術在全國一枝獨秀,河南文化的自覺意識、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讓人有‘文藝復興’的感覺,豫劇傳播、河南戲劇頻獲大獎等是顯性的,還有我們看不見的是豐厚的中原文化。新一輪的崛起中,又仿佛回到了中原文化向南方傳播的古遠的西周、魏晉時期。中原文化獨特的文化區位是長三角、珠三角這些大的區域不能替代的,中原文化的自覺、復興和崛起可以作為中華文化復興崛起的象徵,那才是種真正的、本質性的崛起。”

台灣豫劇團團長鬍偉姣說:“我們注重創新,現代多元的社會要求豫劇也要不斷注入新的大家都可以接受養分,只要對豫劇發展有幫助,或是觀眾喜歡,或是在藝術層面上能深入探討人生、人性,我們都願意去嘗試。本劇女主角媚金的飾演者是台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她演出過145個角色,豐富的閱歷對成功塑造角色至關重要。”“這次到上海演出,觀眾接受度非常高,令人振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文化交流的過程也是‘化’的過程,通過交流相互吸納不同的養分,經過一定時間沉澱轉化自然會出成績。今天你們看到我們的豫劇會覺得很特別,前不久河南省豫劇三團團長汪荃真率團在台灣演出的《香魂女》也是令台灣觀眾耳目一新。”她還透露:上海國際藝術節河南文化周結束後還將赴山西長治和河南濟源巡演。

本台演出音樂設計左奇偉是河南省著名藝術家,她對同調式處理豫劇京劇唱腔設計頗為滿意,她說:“此劇中京腔豫調對唱,板胡、京胡對拉,前所未有。為做到‘無痕’過渡,我設計成京劇唱完接豫劇過門,豫劇唱晚節京劇過門,這是一種嘗試,也是一種創新。京劇唱腔的設計符合劇中外族人的身份,以台灣‘阿里山之歌’旋做主線,更具地域特徵。”

“初聽覺得有些豫劇唱腔不夠地道,後來聽出裡面有京劇唱腔,覺得新鮮,難得的是這兩種唱腔放在一起能如此優美動聽。”一位客居上海多年的河南老鄉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