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花兒·蓮花山花兒會國家級Ⅱ—20簡述
蓮花山位於甘肅省康樂縣西南部,花兒會是蓮花山地區民眾一年一度自發組織的民歌盛會,輻射三州(地)六縣78個會場。此類民歌早在三百年前即已興盛。20世紀六七十年代花兒傳唱遭到封禁,改革開放以後再度出現了繁榮景象。蓮花山花兒會形式獨特、規模宏大、程式完整,分攔路、游山、對歌、敬酒、告別等過程,從農曆六月初一至初六的主會場會期達6天,歷經唐坊灘、上山、下山、足古川、王家溝門、紫松山等處,參加民眾達十萬人次以上。
蓮花山花兒會。位於康樂縣南端的蓮花山,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初六是“洮岷花兒”傳統的演唱會場,以場面的宏大和演唱形式的別致而聞名國內外。由於臨洮、康樂縣的大部分地區也.是臨夏花兒的盛行區,所以從1980年以來,來自臨洮、臨夏等地的臨夏花兒歌手也在這裡大顯身手,使兩種不同的歌種在同一個花兒會上爭奇鬥妍。1988年農曆6月初3,臨夏州、康樂縣團委在蓮花山腳下的蓮麓鄉舉辦“花兒歌手大獎賽”,上午10時至12時報名,中午13時開始賽唱,報名參賽者31名,其中康樂13人臨洮10人,渭遠縣5人,臨潭縣3人。漢族歌手19名,其中女歌手8名,回族歌手11名,東鄉族歌手1名。歌手是自願報名參賽的,沒有任何人為組織的因素。大獎賽進行了115分鐘,演唱蓮花山花兒的歌手17名,其中有兩位回民,演唱臨夏花兒的歌手14名,經5位評審打分,臨洮縣的女歌手趙惠琴演唱的《河州大令》和康樂縣的祁九月演唱的《蓮花山令》分別以最高分47.9和47.4分別榮獲一等獎;渭遠縣的周仕芳演唱的臨夏花兒與邱東花、臨洮縣的邊東蘭、康樂縣的王秦英演唱的蓮花山花兒獲得二等獎;康樂縣的東鄉族歌手馬國忠演唱的臨夏花兒和石海忠、石玉璽、石蘭英演唱的蓮花山花兒獲三等獎;其餘歌手均發紀念品。在蓮花山花兒會上臨夏花兒歌手名列前茅,歌手約占五分乏二,其人數是很多的,說明蓮花山也成了臨夏花兒的會場。筆者採訪了許多蓮花山的優秀歌手,他們除了熟諳蓮花山花兒外,還愛唱臨夏花兒,象蓮花山花兒新秀汪蓮蓮演唱的《二牡丹令》,臨夏花兒味正,深受人們的歡迎。
新生的花兒會還有臨夏市折橋鄉3月中旬的“九眼泉”,臨夏縣北塬5月端陽的“婁高祁”,8月4、5日的“辛傅廟”及青海西寧市的“鳳凰山”等。在寧夏和新疆的花兒流行區,至今還沒有形成花兒會,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經常舉辦的“文藝會演”、“花兒賽唱”等活動,也使花兒的演唱活動得到健康的發展。
人民創造了花兒,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也在不斷地開拓著花兒的演唱領域。各地文化主管部門,對民眾歌唱活動的積極支持和鼓勵,是花兒會不斷增多的重要動力。
蓮花山花兒主要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
代表性歌手主要有景滿堂、丁如蘭、張生彩、朱淑秀、米兆仁、汪蓮蓮等。
蓮花山花兒以創作的即興性、韻律的固定性、語言的鄉土性為其最大特點,俗稱“野花”。代表性曲令有《蓮花山令》等。因具有獨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式性、群體性、娛樂性和通俗性等特徵,被國內外學者譽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書”。但近年來,花兒會的規模逐漸縮小,花兒歌手人數銳減,傳承斷檔,後繼乏人,亟待搶救。
表演形式
蓮花山花兒以創作的即興性、韻律的固定性、語言的鄉土性為其最大特點,俗稱“野花”。代表性曲令有《蓮花山令》等。因具有獨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式性、群體性、娛樂性和通俗性等特徵,被國內外學者譽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書”。但近年來,花兒會的規模逐漸縮小,花兒歌手人數銳減,傳承斷檔,後繼乏人,亟待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