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流行地區:西北地區,寧夏中衛市海原縣地區的花兒很出名。種類:分為“整花”和“散花”兩種,“整花”以長篇為主,“散花”形式自由,可以即興發揮。
特點:與銀川的花兒相比,海原花兒唱起來更加高亢、激昂,時而聲音嘹亮,時而委婉細膩,是回族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之一。整花的完整長篇為你娓娓道來一段段動人故事,自由的散花變化自由,不時顯示出演唱者的多才機智,兩人對唱時,你方唱罷我來接,你一句,我一段,精彩對接迭起,常常讓聽眾聽得如痴如醉。
演唱花兒的人被稱為“漫花兒”或“漫少年”。
“花兒”起源
約產生於明代,有關它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說它是在蒙藏民歌影響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民歌;有人認為它是從外地遷來的回族人民的思鄉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認為是明初從南京遷往洮州地區的移民常以花卉為比興的一種民歌。總之,“花兒”自近代以來成為回族人民傳唱的一種主要藝術形式。“花兒”分類
“花兒”按傳唱地區劃分,又分為“青海花兒”、“河州花兒”和“寧夏花兒”,其源泉則源於河州(今甘肅臨夏)。“花兒”內容豐富,多為情歌,也有表現回族人民生活的。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詞多即興創作,十分口語化,且不避俚語俗詞。“花兒”突出的特點就是以生動,形象的比興起句,文字優美,格律謹嚴。它的音樂主調多達100多種,旋律、節奏、唱腔都有著獨特的風格。由於“花兒”最早產生於山間田野,歌手們在空曠幽美的環境中無拘無束,放聲高歌,所以它的曲調多高昂、奔放、粗獷、悠揚,表現了回族人民對幸福生活和純真愛情的追求和渴望。
在回族聚居的臨夏地區,幾百年以來,每年在固定的時間,人們都要聚集於山清水秀、風景秀麗的山間舉行傳統的“花兒”會。每年農曆6月初1至初6的蓮花山“花兒”會和農曆4月28日的松鳴岩“花兒”會久負盛名。春夏之交,樹木蔥綠,山花爛漫。屆時,歌手雲集,對歌聯歡,盛況空前。
花兒流行範圍廣泛,曲調繁多,流派眾多,寧夏花兒的曲調就有30多種。以臨夏為例,有河州花兒和蓮花山花兒之分,兩支派按地區又分為北鄉花兒、南鄉花兒、東鄉花兒、保全花兒、撒拉花兒等。寧夏花兒的基本格式是每首四句,前兩句比興、後兩句本題,單雙句結構各自相同,單句每句有四個停頓,但末頓只有一個字;雙句每句有三個停頓,末頓必須是兩個字。
每年農曆六、七月間,甘、青、寧、新都要舉行盛大的花兒會,吸引著各地花兒愛好者。寧夏規模較大的花兒會有近10處,其中由以蓮花山花兒會和松鳴岩花兒會最負盛名。
花兒劇
花兒劇流行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海固地區和銀川市地區,也稱“花兒歌劇”、“花兒歌舞劇”,因其音樂主要來源於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族民歌“花兒”而得名。1979年,銀川市文工團首次把民間敘事詩《馬五哥和尕豆妹》用花兒的曲調加以改編,並正式上演。同年,西吉縣文工團又創作並演出了《曼蘇爾》,1980年,又創作了《金雞姑娘》。花兒之鄉
寧夏,是花兒之鄉。花兒源遠流長,聞名遐邇,蜚聲中外。花兒為花兒劇的誕生,提供了豐厚的基礎。它的誕生,為我國的戲劇百花苑增添了一朵嬌艷醉人的藝術奇葩。同時,也把臨夏花兒這一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推向了一個更高的藝術層面,達到了民間藝術與戲劇藝術的完美統一。花兒劇的綻放,是各族兒女精心澆灌的成果,是全州廣大文藝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結晶。在1984年,臨夏州文化局專門成立了花兒劇創作組。他們深入生活,蒐集大量素材,創作了一批較好的花兒劇文學劇本。如《恭喜發財》、《娑羅樹傳奇》、《喜鵲喳喳》、《米拉尕黑》、《瓜園情》、《花兒案》等.為參加全省調演,決定以《花兒案》為素材,重新結構編寫。集中人力,八易其稿,劇本脫稿時,更為《花海雪冤》自治州歌舞團於1985年12月首演該劇。這是第一次將花兒以大型戲劇形式搬上舞台,是我州向新劇種挺進,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動作。《花海雪冤》以濃郁的民族風格,優美的唱腔,動人的故事,別致的舞蹈,奇特的風情與習俗,幽默詼諧的語言,榮獲1985年甘肅省戲劇調演特別獎。1987年7月,應文化部邀請,進京演出。在北京演出期間,國家領導人及眾多戲劇家、藝術家觀看了演出。文化部隆重召開專題座談會,對演出作了全面的肯定。首都各大報紙紛紛發表專題文章,評介該劇的演出盛況和成就。著名作家、時任文化部部長王蒙指出:“《花海雪冤》的故事、音樂、唱腔、唱法、舞蹈都是民間的,民族性特彆強,給首都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花兒漫上首都、奇葩享譽京華”是花二劇轟動北京的真實寫照。
主要劇目
《花海雪冤》所邁出的步於是沉穩而堅實的。它揭開了自治州民族戲劇嶄新的一頁,為自治州戲劇的發展,開拓了一條燦爛的道路。繼《花海雪冤》之後,又創作上演了《牡丹月裡來》、《雪原情》、《霧茫茫》等一批膾炙人口的大型花兒劇。2003年又創作出了一部取材於東鄉族美麗的民間傳說的大型花兒劇《月光寶鏡》,於2004年立於舞台。
角色行當
流行於寧夏地區的“花兒”有“山花兒”和“河湟花兒”兩種。其中,山花兒又稱乾花兒,以流行於南部山區和同心回族的聚居地區為主,除幾種主調外有較多的變體;河湟花兒則主要在回族聚居區流傳,深入勞動人民民眾,為人們喜聞樂道,其骨幹曲調有數十種,並帶有眾多變體。相關文獻
中國戲曲志.寧夏卷/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寧夏卷》編輯委員會編.--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6.--11,471頁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659頁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1668頁
劇種·劇目·劇人:中國傳統戲曲知識簡介/麻國鈞等編著.--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14,311頁.--(北斗星大眾文化叢書)
中國戲劇史/徐慕雲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28頁.--(蓬萊閣叢書)
六盤山花兒兩千首:西部情歌/徐興亞主編;寧夏固原縣文化館,中國民協寧夏分會編.--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9.1.--248頁
西北花兒精選/雪犁,柯楊編.--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8.--428頁
新中國地方戲劇改革紀實/葉炳南主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2冊(12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