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白絹病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或附在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乾燥條件下可存活2-3年,潛伏菌絲體能存活3-4年,菌絲翻入土中經一個冬季後失去活力。帶病種子播後,潛伏菌絲體可直接侵害幼苗,萌發菌絲直接穿透侵入或從氣孔侵入,條件適宜時很快出現病症,並形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

基本信息

中文病名:芝麻白絹病
英文病名:sesameSclerotiumRolfsii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危害部位:莖、根部
危害對象:病菌寄主範圍很廣,達60多科200多種植物,煙、麻、柿、蔗、桑、茶等經濟作物及瓜、茄、豆等蔬菜都是它的寄主。
分布:廣泛分布於各芝麻產區

病害形態特徵

營養菌絲白色,直徑5.5-8.5μm,有明顯締狀連結菌絲,每節具兩個細胞核;在產生菌核之前可產生較纖細的白色菌絲,直徑3.0-5.0μm,細胞壁薄,有隔膜,無締狀聯結,常3-12條平行排列成束。菌絲細胞壁呈纖維狀,平均厚度0.1-0.3μm,菌絲尖端前40-200μm處有酸性磷酸水解酵素的活性,大多被包圍在各式不同的液泡中或溶素體中,此外可見核、核仁、內質網、邊體等。菌絲內的隔膜是典型的桶狀隔膜,隔膜共5層。

生理生化特徵

該菌在低於8℃或高於40℃的溫度均能生長,在42℃下雖不能生長,但48h後還能保持其活力。溫度下降至-2-l0℃時能殺死菌絲體及發芽的菌核,但不能殺死休眠中的成熟菌核。其對酸鹼度的適應性很強,在pH值1.4-8.8的範圍內均能生長、菌核的越冬以及地理分布至關重要。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核或菌絲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4~5年。翌年菌核萌發,產生菌絲,從植株根莖基部的表皮或傷口侵入。病菌在田間靠流水或昆蟲傳播蔓延。

發病條件

高溫、多魚,排水不良

危害症狀

靠近地表莖部及根部生白色絹絲狀菌絲,而後上生菜籽大小,先白色,後紅褐色,最後為褐色的菌核。葉片自下而上漸萎黃,植株生長受阻,最後死亡。

防治方法

(1)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深翻。
(2)實行輪作。
(3)發病初期噴淋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或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1500倍液,每株噴淋對好的藥液100-200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