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老年人稱它"開口笑",因為吃這種食品不用牙咬;小孩稱它"小人樂",因為它香甜可口;一般人稱它"大頭酥",因為它形似頭狀,質地脆酥。學名則叫"芙蓉果",芙蓉者,含苞待放的荷花也。
相關故事
名字由來
相傳1400年前,隋煬帝為了幸游揚州,徵用各府、州、縣民夫五百多萬人,開鑿了規模宏大的通濟渠--古汴河。
煬帝遊玩時期,途徑青陽鎮,路遇妙齡女子“芙蓉”。次日,煬帝與芙蓉前往離宮遊玩,離宮旁一片荷塘,塘中長滿荷花,有的已經盛開,紅白相間,有的含苞待放,在荷葉的襯托下,爭相鬥艷。景色雖好,哪如芙蓉女的柔情嬌語、妖媚風騷。由於初得芙蓉女,今日又觀芙蓉花,煬帝命總太監和泗州知州,待柳蔭植成,在芙蓉池旁,設芙蓉宴慶賀喜得佳麗芙蓉夫人,獎賞植柳有功的大臣。
老總管跟隨煬帝多年,了解煬帝食性,聽取泗州知州提議,派人將青陽鎮大頭酥店老闆兼糕點師傅找來,要他在三天內做出形似芙蓉的大頭酥百斤,等候食用。
三日後舉行了"芙蓉宴",煬帝坐在芙蓉池旁,觀賞芙蓉花、暢飲芙蓉酒、傾聽芙蓉歌、欣賞芙蓉舞曲,手摟芙蓉女於膝上,仿佛置身於芙蓉中。
再說青陽糕點師傅,為了使大頭酥更脆更酥、更香更甜,他想出了在糯米精粉中加黃豆粉的辦法,黃豆粉加入,可以使糕點變松變酥,經油炸制,又能達到脆、香的目的,在糕點的形象上做成待放的荷苞狀,油炸後果色發黃,酷似一朵朵待開的芙蓉花。
群臣食後,不但飽了口福,而且開了眼界,儘管他們心中不少人身居高官要職,但從未吃過這樣好的糕點,都贊口不絕。隋煬帝也因第一次品嘗到這樣好的糕點而特別高興,大加讚揚,詢問知州此種糕點叫何名,知州奏曰:老百姓稱"大頭酥",隋煬帝曰:"不妥,不妥,此糕點形非大頭樣,而似芙蓉,今賜名'芙蓉果',作為泗州貢品,定期定額送入宮中。"泗州知州遵旨謝恩,眾大臣向知州表示祝賀。從此,芙蓉果之名蜚聲遐邇,一直流傳至今。
淄博“芙蓉果”
淄博生產的芙蓉果,是由石鎮軒師傅傳入的。
石鎮軒,河北省清河縣人,19歲時到濟南拜師學藝,後到吉林長春市一家點心店工作。
1935年來博山,後應聘到西冶街景德東食品店任技師。石鎮軒把各地不同的芙蓉果製作方法和自己的實踐經驗加以總結,在原料和工藝上進行改革,製作出風味獨特的芙蓉果,於1939年投產上市,深受歡迎。但因製作工藝複雜,技術性強,原料供應不足,加之受社會影響而技術保守,當時僅此一家生產,故而上市數量甚微。
解放後,石鎮軒師傅帶徒授藝,使芙蓉果生產在全市普遍開花。
1956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了《老師傅再顯身手》的新聞記錄片,對石鎮軒師傅及其製作芙蓉果技術進行宣傳。現在,由石鎮軒的徒弟孫迎林技師及閻德慶等人接替製作這一傳統產品。
做法
主料
江米、黃豆、白糖霜和用白砂糖、米稀、桂花等熬制的糖漿
程式
製作芙蓉果,首先要製成坯體,然後油炸而成。
①坯體製作在春秋兩季為宜,以江米、黃豆為主料,先將浸泡好的江米加工成細粉,用開水和成面,揉成饅頭狀,放入籠內蒸熟;
②在攪拌機內攪拌片刻,再加入黃豆糊一同攪拌,成半流體狀,倒在鋪有熟麵粉的案板上,待涼至挺手時,切成長6.5厘米,寬、厚1.5厘米的坯條,放置晾乾即成。
③炸芙蓉果時, 先將坯體放入溫油鍋內浸泡,後用勺子澆潑沸點熱油,使之逐步升溫,膨脹,最後倒入150℃熱油鍋內,至微黃色撈出。
④落涼後,澆拌上用白砂糖、米稀、桂花等熬制的糖漿,後取出再拌上白糖霜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