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允簡介
芒允——曾名蠻允,地處滇西邊陲,西部與緬甸毗鄰,歷史上曾是絲綢之路官道要衝。蠻允,這座南方絲綢
之路上的小鎮,歷經滄桑,積澱了豐實深厚的歷史文化,邊陲古道、馬幫鈴聲,記錄著中、緬、印的商貿歷史。當時從事長途運輸的馬幫曾發展到七千餘匹,每日絡繹不絕於古道不下二千餘匹,真所謂是“西南絲路馱運忙,山間鈴響馬幫來”。伴隨邊關商貿的發展,芒允當時設有電報局、稅務局、海關、公店馬棧、保商營、有保三號、丙午號、茂恆分號,洪盛祥分號、振興茂商號及何家楊家商號八家,緬英政府也曾在芒允設有領事館(後內遷騰越)。在這片熱土上,清朝馬嘉理事件,抗日戰爭時期之滇西抗戰等重大事實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維護了祖國的領土完整。
“蜀身毒道”對邊疆各族經濟、文化的交流及我國對東南亞各國的友好往來曾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官方驛道的遺蹟老街石板小石路面、石板蹄印、百年古井等成為了芒允歷史的見證。2013年芒允被國家住建部列為“傳統村落”。歷史上蠻允有“小上海”之俗稱。
蠻允三寶
芒允出產的原汁梅子酒、酥腐乳、營養醬油等農特產品,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色香味美,在滇西片區和東南亞地區享有美譽,產品供不應求,早在上世紀20、30年代就大量出口東南亞。芒允農特產品的生產,沿襲了千百年傳統製作工藝,現初具規模。
盈江縣芒允興農農副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4年2月,投資600餘萬元,占地7000平方米,致力於蠻允“三寶”的傳承發展,由當地工藝精湛、最具權威的24名傳承人組成製作團隊,運用百年傳統工藝和秘制配方生產出最具代表性、最正宗的蠻允“三寶”——夷方情(蠻允原汁梅子酒)、精製酥腐乳、營養醬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品牌—蠻允。
芒允發展史
1874年震驚中外的“馬嘉理事件”就發生在芒允。
1894年,英國在盈江芒允口岸設立領事機構和海關。
1909年英國修築了從緬甸八莫進入盈江的通商道路,貿易往來頻繁。
1980年恢復了銅壁關、昔馬、芒線口岸通道的邊境貿易。
1991年盈江被列為國家二類口岸。
1993年批准向第三國人開放。目前,境內有100餘條大小通道通往境
外,其中主要通道32條,有5條口岸通道與緬甸公路實現對接。從盈江那邦鎮出境9公里,就與著名的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相連,沿中印公路向北90公里可達緬甸克欽邦首府密支那,往南80多公里可至緬北貿易重鎮八莫,從密支那往西400公里達印度雷多,從八莫可連線伊洛瓦底江水路至仰光南下印度洋,並且密支那至八莫沿線地勢平坦,是大西南各省區同南亞、東南亞、印巴次大陸貿易往來的重要樞紐,也是中緬印孟經濟合作陸路通道中最為便捷的通道之一。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地貌組合多樣,地勢西高東低,鎮境內中、低山與寬容谷盆地、熱區交錯相間,呈“兩夾一壩一河”的地貌景。
風土人情
村口的大榕樹下,傣家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敲起象腳鼓,跳起嘎秧舞,其樂融融、安定和諧,這就是太平鎮傣族民農閒時的寫照。一年一度潑水節是傣族一年之中最快樂、最吉祥、最喜慶的日子,"潑水節"期間,傣族男女老少都要到山上採花、樹“賞劍樹”,穿著民族盛裝,跳起優美的嘎秧,婦女要用糯米製作大量的"潑水粑粑"。人們捧著鮮花、"潑水粑粑"等供物到奘房拜佛,並為玉雕佛像沐浴。此時人們爭先恐後地用浴佛的水洗自己的眼睛,認為這樣可以保持心明眼亮、消災祛病,接著向老人撒水祝福,然後,青年們開始潑水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