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品種名稱:艷椒417
品種類型:辣椒
審定信息:2008年7月通過重慶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鑒評。
品種來源:以739-1-1-l-1為母本,534-2-1-1-1為父本,配製的雜交組合。母本是由江蘇沛縣引進地方品種經過6代定向選育得到的優良自交系,熟性中等,生長勢較強,味半辛辣,果實長牛角形,青椒果綠色,老熟果醬紅色,果面較光滑,抗性好。父本是由泰國亞蔬中心引進品種按照目標性狀經6代定向選育而成的優良自交系,熟性中等,生長勢中等,座果能力強,味辛辣,長尖椒形,果面光滑,青椒深綠色,老熟果大紅色,抗性較強。運用優勢育種原理,在進行親本選育純化的同時,採用不完全雙列雜交進行配合力測定,於2004年配製雜交組合,2005-2006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及多點試驗,2007~2008年進行重慶市區域性試驗及生產示範,該品種綜合性狀表現優良,平均產量2000kg/667m2,豐產優勢顯著。
選育結果
1.豐產性
(1)品比試驗艷椒417於2005-2006年進行小區對比試驗,田間試驗採取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複,小區面積6.0m2,按1.33m寬開廂,小行行距50cm,株距30cm,雙行單株種植,以二金條為對照。
結果分析表明:艷椒417鮮紅椒平均產量1985.9kg/667m2,比對照二金條(1293.8kg/667m2)平均增產53.49%,增幅46.23~67.49%,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2)區域試驗2007-2008年參加重慶市區域試驗,在石柱縣南賓鎮(丘陵中山區)、九龍坡區含谷鎮(淺丘平壩區)等不同生態區進行區域試驗。田間試驗採取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複,雙行單株種植,小區面積9.6m2,小行行距50cm,株距30cm。以二金條為對照(ck)。
兩年試驗結果表明:艷椒417鮮紅椒平均產量為2120.85kg/667m2,比對照二金條(1345.73kg/667m2)平均增產57.60%,增幅為44.10~69.69%,對兩地採集的數據經過方差分析,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艷椒417與對照二金條相比,豐產優勢突出。
(3)生產示範2007-2008年,同時在重慶綦江縣、石柱縣、黔江區等區縣及四川、貴州進行示範種植,累計種植面積1000餘畝,2007年示範戶平均產量2000kg/667m2以上。表現為豐產、抗病性強、椒果色澤光亮、商品性好、味辛辣、適宜醬制,也可作豆瓣醬的原輔料、鹽漬等加工,深受市場和廣大種植者喜愛。適宜在西南地區及其相似的生態氣候條件地區栽培。2.農藝性狀
艷椒417生長勢較強,株型較開展,座果多。果實為長尖椒形,果面光滑,光澤度好,綜合農藝性狀優良。
3.抗病性
在田間自然誘發條件下。艷椒417病毒病病情指數為3.0,表現為高抗病毒病,較對照二金條(病指8.6,中抗病毒病)抗性強;田間炭疽病病指艷椒417為4.2,比對照二金條(病指10.6)低,說明艷椒417具有較強抗病能力。
特徵特性
為中熟種,植株生長勢強,平均株高69.4cm、開展度為88.0cm,始花節位平均13.4節,座果能力強,平均單株掛果58.7個。果實為長尖椒形,青椒果綠色,老熟果大紅色,平均果長16.8cm、果肩寬1.9cm、果肉厚0.20cm、單果重15.6g,果面較光滑,味辛辣,有光澤、商品性好,適宜醬制,也可用做豆瓣的原輔料、鹽漬等加工。抗病性較強,結果期較長,一般鮮紅椒產量2000kg/667m2以上。
栽培技術
播種重慶及西南地區,塑膠大棚冷床育苗在11月上中旬催芽播種,667m2用種量30g,採用營養缽育苗或撒播後假植育苗;也可採用大棚或小拱棚冷床在2月下旬至3月初播種育春苗。定植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定植,提倡採用地膜栽培,雙行單株栽植,按1.33m寬開廂,株距0.3m,小行距0.5m,一般種植密度為3300穴/667m2。
施肥定植前施足底肥,應占施肥總量的60%~70%,即施腐熟有機肥2500kg/667m2,過磷酸鈣30kg/667m2,硫酸鉀20kg/667m2,或施腐熟有機肥2500kg/667m2,複合肥(N:P:K=15:15:15)50kg/667m2,於定植前7~10d溝施。
田間管理在結果期和盛采期適時追肥(過磷酸鈣20kg/667m2,硫酸鉀10kg/667m2),同時加強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注意防治病毒病、疫病、灰霉病、炭疽病及紅、白蜘蛛、蚜蟲、煙青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