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江概述
〖郵政編碼〗546108〖電話區號〗0772
〖國土面積〗201.5平方公里
〖現有人口〗5.0萬餘人
交通
湘桂鐵路、南柳高速公路、來黎公路貫穿境內。轄區內設有良江火車站,興賓區城有公共汽車等多種交通工具,全鎮村村通公路。
國民經濟
1990年,全鎮農民人均有糧426.5公斤,純收入412元,高於全縣平均水平。1998年,全鎮農民人均有糧384公斤,人均純收入2896元。
2006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931億元,農業總產值31738萬元,糧食總產值1.54萬公斤,甘蔗總產量33.4萬噸,鄉鎮企業總收入19313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134萬元,財政收入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62元。
榮譽
1999年良江鎮龍安村民委榮獲廣西“文明村”稱號;草凌村民委朝南村榮獲柳州地區“生態村”稱號。
人口民族
1980年,良江公社有5600戶,3331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94人,農業人口32619人。1990年,全鄉有7837戶,40952人。1998年底,全鎮共有265個村民小組,10410戶,4582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00戶,1660人;農業人口9510戶,44169人;男性人口23008人,女性人口22821人。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鎮總人口41081人。2006年,全鎮總戶數11380戶,人口47742萬人,非農業人口1737人,男24627人,女23115人,壯族人口占65%,漢族人口占34.8%,瑤族人口占0.2%。主要操桂北壯語和客家話,通行西南官話。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9.37‰。
建置沿革
良江圩始建於清順治元年(1644年),為鄉建制。因圩場北面有個冬暖夏涼的凌水名叫“涼江”而取圩名為“涼江”,後稱“良江”。民國22年(1933)年底,設立良江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月,撤鄉設良江區人民政府。1951年4月,改稱五區人民政府。1955年12月,五區改稱良江區公所。1958年1月,撤區設鄉,良江區分設良江、塘圩2個鄉人民委員會。同年8月,稱良江公社。1962年9月撤消公社,恢復區的建制,良江、塘圩兩個公社合併為良江區公所。1961年1月,改為良江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0年11月,改為良江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10月,良江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良江鄉人民政府。1997年9月12日撤鄉置鎮稱良江鎮,此稱沿襲至今未變。
行政區劃
民國26年(1937年),良江鄉轄良江街、獨女、大良、長梅、羅村、探山、龍安、龍寨、草凌、塘圩、橫山、塘權、松柏村。1950年1月,良江區人民政府轄良江、塘圩、三五3個鄉。1951年4月,五區人民政府轄良江、龍安、羅村、塘圩、橫山、塘權、思槓7個鄉。1958年1月,良江鄉轄良江、獨女、思槓、羅梅、龍安5個小鄉;塘圩鄉址塘圩街,轄塘圩、草凌、塘權、松柏、川山5個小鄉。同年8月,良江公社轄良江、黃村、羅村、中團、龍安、思槓、廣隆、吉利8個生產大隊;塘圩公社轄塘圩、塘貴、朝西、草凌、塘權、松柏6個生產大隊。1962年9月,良江區公社轄良江、羅梅、塘圩、中團、草凌、獨女、塘權、思槓、松柏9個鄉。1969年1月,良江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轄良江、羅梅、塘圩、中團、草凌、權村、塘權、思槓、松柏、躍進、光明、11個生產大隊。1984年10月,良江鄉人民政府轄良江、羅村、李村、塘圩、中團、草凌、權村、塘權、思槓、松柏、龍安、吉利、獨女13個村民委員會。1987年改稱村公所。1996年村公所又改稱村民委員會。2006年底,良江鎮人民政府轄13個村民委員會,80個自然村屯。自然地理
地形鎮境處半石山區,東西兩側山嶺交錯,多為喀斯特地形,地下溶洞發育,南高北低。山脈主要山脈有朝山山脈,呈南北走向。最高點是鎮西部位於塘權村民委境內的摩天山,海拔534.5米。
河流中部凌水密布,北部有紅水河環繞,在境內長14.25公里。良江河(又稱小良河)發源地是良江圩北面的凌水,該河清澈見底,長年不乾,流向紅水河,全長10公里,最高水位2米,最低水位1.2米,正常流量每秒2.5立方米。朝西河位於西部境內,經塘圩、草凌兩個村委流向紅水河,全長12公里,發源地是塘圩的凌口水庫,松柏小河溝與其源頭匯合,最高水位1.8米,最低水位1米,長年不乾,正常流量為每秒1.8立方米。
氣候氣候溫和,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受海洋季風影響。1月份平均氣溫11oC,7月份平均氣溫28.6oC,年平均氣溫20.8oC,最低氣溫-3.4oC,最高氣溫39.4oC。年降雨量1455毫米,每年4-6月份為盛雨期。9月至次年2月為乾旱期。年無霜期327天。暴雨常發生於5-7月份,境內土質疏鬆、滲透力強,加上蒸發量大,故常遭旱災。年均日照175.4小時,光照充足,適應農作物生長。氣候災害主要有旱、澇、暴雨、冰雹、龍捲風、霜凍及倒春寒等。
土壤土壤80%為沙質泥土,20%為紅粘土。1984年土壤調查,良江鎮屬缺鉀地區,由於缺鉀農作物易倒伏,籽粒不飽滿。農技部門引導農民改良土壤,增施鉀肥,農業單產穩步上升,水稻單季單產由原來平均每畝150公斤增加到320公斤,最高單產可達500公斤,創造雙季稻噸糧田的記錄。
資源
土地資源土地總面積201.5平方公里,折合307650畝。1992年有耕地76409畝,其中水田373381畝,旱地39028畝,分別占耕地面積的48.92%和51.08%。1992年完成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總面積為189.91平方公里,計284858.55畝。其中八大類面積分別是:耕地141407.1畝,占土地總面積49.64%,其中水田38669.25畝,旱地102737.85畝;園地1072.65畝,占土地總面積0.376%;林地26959.65畝,占土地總面積9.46%;牧草地12153.75畝,占土地總面積2.09%;水域用地1775.85畝,占土地總面積5.89%;未利用土地67689.00畝,占土地總面積23.76%。
根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結果,1992年土地總面積沿用數為307650畝,調查數為284858.55畝,調查數比沿用數減少22791.45畝,減少7.41%;耕地面積沿用數為7409畝,調查數為141407.1畝,調查數比沿用數增加64998.1畝,增長85.07%;水田面積沿用數為37381畝,調查數為38669.25畝,調查數比沿用數增加1288.25畝,增長3.45%;旱地面積沿用數為39028畝,調查數為102737.85畝,調查數比沿用數增加63709.85畝,增長163.24%。
礦產資源
主要有石灰岩、錳礦、重晶石、鐵礦、方解石等。韋里山的石灰岩是做水泥的優質原料。
水資源
紅水河流經北部。地下水豐富。有池塘、小型水庫86個,2154畝,居全區首位。境內水庫總庫容為997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主要有野生藥用植物;車前草、金錢草、田基王、金銀花、何首烏、穿心蓮、蒲公英、雞骨草等。年收購量較大的有金錢草、田基王,都分別在3 噸乾草以上。野生纖維植物主要有造紙用的龍絲草、竹芒。野生動物主要有野豬、野鴨、麝香、野兔、蛤蚧、穿山甲、香獐、香獐子、果子狸、貓頭鷹、烏鴉、木頭魚、直口鯪、七星魚、山花魚、草蛇、青蛙等。
農業經濟
農業
全鎮現有耕地面積77496畝,其中水田37051畝,主種糧食作物為水稻、玉米、紅薯;經濟作物為黃豆、甘蔗、花生、紅瓜子、木薯、黃紅麻等,其中盛產水稻、玉米、紅薯、甘蔗、花生、水果、紅瓜子,木薯、黃紅麻等。良江鎮還有“黃豆之鄉”美稱。
1990年,全鎮有耕地面積73889畝,其中水田37316畝,旱地36573畝。糧食總產量1896噸,甘蔗面積1.29萬畝,總產2.98萬噸,農業總產值2580萬元。1999年,糧食總產量2.29萬噸,進廠料蔗10.5萬噸,水果總產量0.7萬噸。2006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8520畝,糧食總產量23240噸,甘蔗面積64995畝,總產量318448噸,農業總產值31738萬元。
水利
境內有水庫9個,其中小(一)型2個,小(二)型7個,有效灌溉面積24180畝,總庫容為1094.73萬立方米。其中最大的水庫有白面水庫,蓄水量38.2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3000畝;其次是那刀水庫,蓄水量2.3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000畝。水利灌溉設施主要有塘權電灌站,設計灌溉面積17400畝,有效灌溉面積12000畝;來賓電廠冷卻水利渠道總長17.97公里,有附屬工程107座(處),總灌溉面積9828畝(新增灌溉3728畝,恢復灌溉6100畝),其中良江支渠有效灌溉面積2300畝。林業
鎮辦萬畝林場始建於1992年,主要營造速生豐產林,如美國濕地松、季尾桉、杉樹等。全鎮有林果面積2080畝,主要品種有三華李、龍眼、沙梨,年產量都在30萬公斤以上。1998年林業產值143萬元,有林面積48000畝,木材蓄積量6.4萬立方米,主要有杉、松、桉等樹種,森林覆蓋率19(百分號),1994、1998年分別通過自治區造林滅荒、平原綠化達標驗收。2003年有林面積48000畝,林材蓄積量6.4萬方,全鎮水果栽培面積2100畝,年產量30萬公斤以上,其中鎮林場連片種植石夾龍眼果樹700多畝。
2006年,全鎮完成造林規劃1100畝,造林面積405畝,退耕還林402畝。全鎮新種水果920畝,改造低產果園1215畝,建設高標準果園1210畝,種植連片速生桉林1131畝,林業產值82萬元。
養殖業
養殖業是全鎮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1998年畜牧業總產值4051萬元。耕牛出欄4708頭,年末存欄21578頭;生豬出欄53440頭,年末存欄31710頭;山羊出欄4085隻,年末存欄7017隻;禽類24萬羽。水庫、魚塘共有360座(張),水面面積達4119畝,主要魚種有鯉、鰱、草、羅非等,年產量928噸。
2006年畜牧業總產量11100噸,牧業總產值9980萬元,全鎮出欄生豬、牛、羊、家禽分別為96720頭、11428頭、8958隻和36.5萬羽,年內新建養殖小區6個、牛品改示範村6個,豬品改示範村8個,引進良種母豬500頭,牛雜交配種300頭。水產品產量2542噸,肉類總產量8957噸。
土特產品
曾以盛產木頭魚馳名全區,木頭魚曾為清代朝廷貢品。該魚腹內有一活蝦,剖魚而蝦出,尚能活蹦亂跳。近幾年來日趨稀少,現已近絕跡。太平村的香瓜脆皮香甜,是興賓區的搶手貨。紅瓜子色紅飽滿,全鎮各村均有,年產量達50噸以上,主要銷往廣東沿海一帶。交通郵電
交通
湘桂鐵路、南柳高速公路、來黎公路南北縱貫鎮境中部,轄區內設有良江火車站,城區到良江的公共汽車每10分鐘有一趟往返,另有50多部微型車為顧客服務,有一支摩托隊專門搭送顧客到交通不便的偏遠村莊。平均日客流量達3000人。有各種貨車300多輛近千噸位,專營長、短途運輸,平均日營運量3000多噸。全鎮13個村委,均通公路,其中塘圩、龍安、中團、草凌四個村委已有搭客專用的微型車。郵信
境內設有良江郵政支局和良江電信支局。1998年,郵政支局在職職工3個,投遞里程150公里;電信支局在職職工2人,電信裝機容量900門,已安裝程控電話270門,其中家庭電話占90%。2006年,郵政支局在職職工3個,投遞里程210公里;電信支局在職職工3人,電信裝機容量4400門,已安裝程控電話1200門,其中家庭電話占96%,有寬頻用戶105戶;良江圩內有移動營業網點2家,有手機用戶1.85萬戶;聯通營業網點2家,有手機用戶1.1萬戶。工業經濟
工業
境內主要廠場有:廣西來賓火力發電廠A廠、B廠,來賓電廠冷卻水發電站,國營維都林場龍洞山分場及平塘林場。鎮辦企業有:鎮千畝龍眼果園;利用電廠恆溫水養羅非魚的水產養殖場,水面48畝,年產量20噸,產值8萬元;鎮辦一、二、三紅磚廠,年產紅磚3000萬塊,產值80萬元;萬畝林場1個,木材蓄積量1.2萬立方米,總產值240萬元;採石場年開採行銷量15000萬立方米,總產值60萬元。1998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3791萬元。1999年工業總產值13600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27251萬元。2006年鄉鎮企業總收入19313萬元。集市貿易
有良江、塘圩2個圩場,良江圩初建於清順治元年(1844)。1952年圩場從良江老街移至今址。1990年改建圩亭3棟,面積1842平方米,露天圩場2300平方米。1998年有個體商販640戶,從業人員2000人。商品以牛和豬仔最盛,上市耕牛200多頭,豬仔圩日銷量300頭,3天為l圩,圩日趕圩人數一般約8000人,逢節假日約12000人。貿易成交額旺季3萬元,淡季1.5萬元。塘圩圩場,有圩亭2棟,面積600平方米,露天圩場1200平方米。1998年有個體商販50戶,從業人員100人,趕圩人數約3000人。貿易成交額5000元左右。圩場內有良江供銷社塘圩分社、良江信用社塘圩分社。全鎮1998年商品零售總額500萬元,收購總額320萬元。1999年,商品零售總額1349萬元。2006年商品零售總額6462萬元。財政金融
轄區內設有財政所、營業所、信用社。1998年財政收入485.6萬元,總支出303萬元,儲存餘額款達1492萬元,發放工商貸款200萬元,農業貸款139萬元。2006年財政收入100萬元,總支出83萬元,儲存餘額款達2600萬元,發放工商貸款650萬元,農業貸款1950萬元。科教文衛體育
科技
農業方面推廣早稻旱育稀植、拋秧技術、大棚栽培蔬菜技術;副業方面推廣秸稈養牛技術、百日養豬技術;部分村屯推廣套用沼氣、太陽能。教育
全鎮下設2所初級中學,1所中心國小,12所完小,56個教學點。1998年有在校學生10480人309個班,共有543名教師,其中公辦教師287人,民辦教師27人,代課教師226人,招聘教師3人。2003年有教師543人,在校學生10480人。鎮一中有教學樓3幢,其中綜合樓l幢,26間教窒,學生宿舍樓l幢24間,教師宿舍樓2幢40套,有22個班,在校學生1074人,82名教師,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文明學校示範單位。
鎮二中始建於1997年,1998年開設16個班,在校學生865人,教師55人。該校與來賓市興賓區公安局聯合創建交通安明學校。
近幾年,兩所中學的中考成績、錄取率均排列興賓區上游。1997年,全鎮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5%,在校學生鞏固率達98.7%。
2006年,全鎮有學前班14個,學生580人,幼教人員30人。另外,設有黨校、成人科技培訓學校,其中黨校有兼職教師6人,技術學校有兼職教師4人。當年在校學生有8491人,共有590名教師,其中公辦教師461人,代課教師130人。鎮初級中學有教學樓2幢,其中綜合樓1幢,34間教室,學生宿舍樓1幢,教師宿舍樓3幢,有34個班,在校學生2040人,106名教師。鎮中中學開設29個班,在校學生2172人,教師120人,其中高中2個班。
文化
鎮辦有文化站,建有文化綜合樓1座,總面積930平方米,內設圖書閱覽室、放影室等,其中圖書閱覽窒100平方米,藏書5000冊。還有廣播、電視轉播站。有業餘壯師隊2個,業餘舞獅隊3個和不少的山歌手。衛生
鎮衛生院有門診綜合樓l幢,設有病床18張,有X光透視窒、B超室,院內設有計免科、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放射科。良江街上還分設有便民門診2個。鎮衛生院現有醫生26人,其中主治醫生2人,醫助16人,護士8人。各行政村都辦有合作醫療所,共有赤腳醫生14人。全鎮推行計畫生育公開、民眾監督制度,計畫生育逐步走上規範化管理軌道。1998年出生人口55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37‰,計畫生育率78.45%。全鎮有育齡婦女75%人,屬於絕育對象的都做絕育手術,手術及時率90%。鎮計生站配有3名婦檢醫師,站里有電腦室、B超機、婦檢床等設備。
2006年全鎮出生人口675人,出生率13.5‰;全鎮計生率73.5%,其中一孩計生率96.83%,二孩計生率47.52%,政策外多孩率3.85%,長效避孕率80.42%,落實節育手術措施832例,其中放環663例,結紮96例,人流、引產73例。
體育
有籃球場28個,有良江凌、塘圩凌口水庫2個游泳池。主要有籃球、桌球、拔河、游泳等體育項目。各行政村都有自己的業餘體育代表隊。1995年曾榮獲自治區授予“體育之鄉”榮譽稱號。文物勝跡
全鎮境內有興賓區八大古蹟之一的龍洞山、“小桂林”凌口水庫、良江凌等旅遊景點。棺材岩遺址(新石器時代)
位於良江鎮塘圩西面約300米的棺材山岩內。該岩距離地面20米,洞口朝西,寬9米,高10米,縱深16.5米,文化層深埋於表土下3米處,內有螺殼、蚌殼、獸骨、打制石器和蚌殼做成的刮削器。1983年4月5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洞眠雲
龍洞山又名白雲洞,位於良江鎮政府東北約8公里處,為來賓八景之一。設山山勢突兀,形如倒放的鐘,山麓若哆口微有土,余皆崖石台階重疊。山高百尋。有兩洞,一東南向,一東北向,自山下至洞,階各百級。洞中建寺,名龍洞寺。每年春陰或雨後,斷雲橫帶山腹,或籠罩山巔,常終日不散,有時喬矯倒掛如龍,龍洞山名由此而來。傳說曾有龍在洞裡冬眠。
龍洞山石刻
龍洞山東南洞和東北洞內有石刻四塊。洞外右壁一塊記述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三月來賓縣知縣陪同柳州府員游該山的題詠。洞外左壁一塊已被毀,僅剩16字,年代已不可考。洞內左壁一塊系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朱廷瓊等人遵祖母遺囑將其在該山下所置田產作捐修龍洞寺之資事。在東北洞內石刻一塊,由於剝蝕嚴重,碑文模糊難以辨認,其年代待考。1983年4月5日,來賓縣人民政府公布為來賓縣文物保護單位。
凌口水庫
位於鎮政府西部9公里處的塘圩村南面,隱臥於翠綠的群山之中。凌口水庫與良江凌水、松柏水庫一脈相連,庫底與地下河相通,長年噴泉涌流,明淨的山泉水經水庫的排洪道奔騰而出,形成2丈多寬的瀑布,景色十分壯觀。庫水冬暖夏涼,80%的地方水深度在2米以上,最深處則是無底深潭。水庫三面青山環抱,水中央有3座小山,四周碧水環繞,恰似一艘軍艦在湖中漂泊,構成一幅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畫景。山壁有洞,洞中有水,可划船到洞中欣賞奇觀。
革命烈士紀念塔
紀念塔位於鎮政府東面0.5公里處,有革命烈士紀念塔,供後人瞻。
歷史人物
權鳳,字韶儀,號桐岡。北宋時生於來賓縣良江鄉。朱熙寧九年(1076年),權鳳參加科舉考試及第,成為縣史上取得進士科名的第一人。初授任梧州知事,後晉升為江西副史。蒙志仁 (1884 -1950.6),字向卿,壯族,原良江鄉羅村人。國小學歷。歷任國民黨軍隊營長、團長、第七軍第二教導團團長、第四集團軍總部參謀、廣西第二支隊司令(少將銜)、鄂豫皖邊區副司令、豫南第三游擊縱隊司令等職。1944年,任遷(江)、來(賓)、象(州)武(宣)四縣民團副司令兼來賓縣縣長。1949年任柳州警備副司令兼來象武遷四縣聯防指揮官。同年9月、10月,兩次到桂林參加白崇禧的反共會議,組織反革命武裝,盤踞來賓一帶,企圖阻擋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廣西。1949年11月30日,縣城解放。蒙志仁假意投誠。12月下旬,進行顛覆活動。解放前後,蒙志仁在縣境內先後殺害無辜民眾和中共地下工作人員達30人之多,並燒毀民房90餘間,搶掠耕牛120頭,霸占魚塘、荒山、公田數處,敲許勒索人民財物無數。1950年2月1日,蒙志仁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剿匪部隊捕獲,押解南寧,6月20日被處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