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村鎮

寺村鎮

寺村鎮地處素有“桂中糧倉”之稱的象州縣腹地,西距縣城18公里,北距羅秀鎮14公里,象州至桂林二級路橫貫鎮境。其境東鄰中平鎮,南連百丈鄉、妙皇鄉,西靠象州鎮,北接羅秀鎮。 寺村鎮為全區首批重點鎮和文明鎮。2001年9月被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自治區重點鎮,2002年被評為自治區文明鎮。2005、2006連續兩年獲來賓市經濟發展“十佳”鄉鎮。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全鎮轄寺村社區,以及齊心、寺村、王院、中團、岩口、士籠、崇山、林塘、白崖、譚村、上山、橫橋、花池、秀和、大井15個村委會,共119個自然村。2000年統計人口數為41702人,2001年末總人口47669人;2003年末總人口為47639人,其中農業人口 45702人,有壯、漢、仫佬等10多個民族,其中壯族人口占70.6%,漢族占27.2%,其他少數民族占2.2%。2005年末總人口達4.86萬。

經濟概況

糧食、甘蔗、重晶石礦是該鎮的三大傳統支柱產業,水果是新興的支柱產業。年產糧食達3923.34萬公斤,居全縣之首,其中優質谷產量占糧食產量的85%。甘蔗總產量達12萬噸,重晶石礦藏量1526萬噸,年產重晶石礦62萬噸,是廣西重要的出口產品,新興的水果產業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年產水果578噸。

寺村鎮黨委、政府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依託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不斷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做強做大甘蔗、桑蠶、優質谷三大農業支柱產業。全鎮水田面積4.6萬畝,糧食總產量3640萬公斤,優質谷種植比例達95%以上,總產量、品質居來賓市各鄉鎮之首;甘蔗種植面積4.2萬畝,進廠原料蔗20-22萬噸;桑園面積2萬畝,年產鮮繭6萬多擔;2006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8753萬元。

1999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4506萬元,農業總產值14250萬元,工業總產值31954萬元,財政收入12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2598元,各項社會事業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2002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29759萬元,農業總產值17854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32611萬元,財政總收入1509.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10元。

2006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41956萬元,比上年增長11.4%;財政總收入2433萬元,比上年增長33%;農民人均純收入3120元,比上年增加560元。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鎮總面積21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5萬畝,其中水田面積53966.7畝,旱地面積20899.5畝。全鎮屬季風顯著的濕潤農業氣候地區。

礦藏資源

寺村鎮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重晶石礦於鎮內成群成帶分布,現已探明總儲量達1526萬噸,屬大型礦場,藏量、產量均居全縣之最,年銷售重晶石礦60~70萬噸,占全縣的80%,為廣西著名的“重晶石之鄉”。

地方特產

牛臘巴

象州牛臘巴以轄區內寺村鎮所產最有名氣。相傳,清朝未年,居民宋江做得一手好牛臘巴,食者嘖嘖稱讚,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食品。

牛臘巴顏色紅光油亮,其味香辣,越嚼越香。牛臘巴可作菜下酒送飯,也可作休閒零食。如作贈品,可用瓶罐裝好,以石灰漿紙密封,可保存數月不變質。過去常有到寺村經商及探親旅遊者訂製,帶往柳州、梧州、廣州、香港等地,贈送親朋好友。

風景名勝

旅遊資源寺村鎮可開發的旅遊資源潛力大,鎮內人文、自然景觀較多:象州溫泉水溫高達86℃,含多種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療養價值;鎮內還有清代享有“嶺南才子”、“兩粵宗師”之稱的鄭小谷故居、小谷古墓;堪稱桂中第一泉的蕉林涼泉;大黎清代古建築群等。

鄭小谷故居

鄭小谷故居 鄭小谷故居

鄭小谷故居位於縣城約十五公里的寺村鎮大井村委白石村。小谷故居座落在村南面,不遠處有一株數百年的麻櫟樹,雄偉奇特,樹高約十七米,樹徑達二米,樹冠幅寬二十餘米,樹根均隆起在地面,形如大小不一的游龍嬉戲玩耍。

據鄭小谷著的《家記》記載:小谷故居占地約十畝,由大門、二門、主房、客房、書房、補學軒、西笑亭、花園、磨房、魚池及其它一些建築等組成。現僅存大門和主房。主房右邊寢室、正廳的屏封和正廳門口已按原式樣修復,並按原狀史料記載重建了二門和西笑亭。大門頭有“比第部”三字,兩邊是一副對聯,上聯為:比部更新承繼先賢揚國粹;下聯為:典型猶在務期後裔振家風。二門上方鐫刻有原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韋純束題寫的“鄭小谷故居”五個大字,右邊的對聯為:萬卷藏書遺子弟,左邊的對聯為:十年樹木花風煙。主房是青磚砌成,中間為正廳,廳上屏封正中有小谷手書的“有書帶草堂”五個剛勁大字,兩邊為複製小谷手書的對聯,上聯為:家食尚書祿;下聯為:國尊高密鄉。主房兩邊為寢室。西笑亭建在正廳外邊院子的西南面,為四角亭,上蓋硫璃瓦,亭檐下方懸掛著複製的鄭小谷手書的“西笑亭”牌匾,亭下邊路面是用鵝卵石砌成太極圖案,擬碑刻小谷所作的《西笑亭記》在亭的北面。

附註:

鄭獻甫,別字小谷(1801-1872年)是當時著名的經濟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在《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文學家大辭典》等權威性辭典、史料和刊物有記載小谷,在歷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鄭小谷主講過廣西德勝書院、桂林榕湖書院、廣東鳳山書院及廣州越華書院等,其門生遍及江南,被被譽為“兩粵宗師”。小谷著作尚流傳於世的著作有《四書翼注論文》、台灣文海出版社出版的《補學軒文集》等,成為名噪一方的“江南才子”。鄭小谷故居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址,頗具人文藝景觀的旅遊價值。

象州溫泉

象州溫泉,舊名濮水名泉,曾用名“花池溫泉”,當地民眾傳統俗稱“熱水”,位於象州縣城東郊7公里處的寺村鎮熱水村內。溫泉四周低山環抱,田上村落古樸,建築高低錯落,一派壯家田園風情。數十口泉眼分布於田野,熱水自泉眼噴涌而出,其中一泉與從南向北緩流的小河相通,水面熱氣騰騰,白煙裊裊,而水下卻見游魚翩翩,若將上下兩層水攪勻,水溫漸趨適中,宜於洗浴。

“濮水名泉”為古象州八景之一,冬春季的清晨,小溪的氣與晨霧、炊煙融合,村莊、田野、小溪沐浴其中,若隱若現,虛幻飄緲,宛如一幅變化多端、絢麗多彩的畫卷,真是山水一色、一派田園風光。熱泉以獨特的魅力,千百年來吸引著眾多的遊客,明代著名詩人劉志英曾為溫泉題詞留賦名曰:

濮 水 名 泉

煙暖霞蒸景未磨,仙源仿佛落銀河。

井邊丹汞燒清液,琴里薰風起綠波。

飛瀑流雲輸靜穆,冷泉含月少陽和。

分明既濟滋漓火,莫作尋常水石歌。

象州溫泉水系由地殼岩石圈內深循環形成,有良好的自然封閉條件,水質好,流量大。屬高熱礦泉水,系段壓裂隙溶洞水,水溫在73℃--77℃之間,最高水溫達85℃,流量穩定為每小時 235噸,泉水清澈透明、無色、無味、無污染。

經輕工部、中山醫科大學等專家科學鑑定及通過實踐證明,泉水含有偏矽酸、鍶、銅、鐵、 鋅、鎂、鈣、鈉、碘、氟、鋇等二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採用“微溫”、“平溫”、“高溫”三種浴法,可分別適應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分泌系統的保健,對外科、婦科、皮膚科和感冒等疾病的治療有顯著的療效,並符合國家頒布的飲用礦泉水標準。

溫泉度假區已建有象州溫泉旅遊度假村、溫泉賓館、礦泉水廠、溫泉浴療室、休閒度假山莊、娛樂性游泳池、綜合娛樂中心等旅遊設施。基本形成了集“食、住、行、游、購、娛、療”七要素為一體的旅遊度假勝地。

社會事業

鎮內已實現村村通公路,通廣播電視、電話。省道20134線橫穿境內,鎮內各村屯均可保持交通暢通無阻。

寺村鎮城鎮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水電供應有保障,集鎮供水能力達2500噸/日,有35KV變電站1座。程控電話、行動電話全鎮開通,實現全球直撥;通過網際網路可直接與全世界溝通。鎮區道路硬化100%,綠化40%,亮化100%,以蓮花小區和文化廣場建設為重點的新城區框架逐步形成。

全鎮“三個文明”建設成績斐然,社會各項事業全面推進。“兩基”工作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提高,成立了縣三中。“科普示範”活動深入開展,民眾文化科技素質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文化宣傳主陣地發揮明顯作用。公共衛生體系進一步健全,農村醫療衛生狀況明顯改善。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穩步推進,各項指標全面達標。“雙擁”工作紮實推進,2003年、2004年分別獲區、市、縣村民自治模範鄉鎮。工會、共青團、婦聯、商會等群團組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均發揮重要作用。

教育事業

寺村鎮人才輩出。清代,一代才子鄭小谷以突出的教育成就與“著作等身”的文學成果響譽大江南北,被譽為“嶺南才子”與“兩奧宗師”。當代,還產生了象原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韋純束,原自治區黨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廳長林超群,原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黃任文等縣處級以上的黨政軍高級領導人物39人,省以上黨代會、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12名和高級專業技術人才29人,他們在不同的領導崗位與各條戰線為祖國的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全鎮有中學3所,國小59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

文體事業

寺村鎮現有宣傳文化中心1個,包括圖書館、文化廣播大樓、體育場和影劇院。圖書館設在鎮宣傳文化中心二樓,藏書1.7萬冊,設有閱覽室、借閱室、藏書室9間,室內有100多個座位,書架單層總長600米,達到“鄉鎮一級標準圖書館”,評為來賓市優秀圖書館。全鎮現有村級圖書館5個,業餘文藝隊7支,業餘體育隊25支,文化戶357戶。2001年被評為全區體育先進鄉鎮。修有《寺村鎮志》一部。全鎮有線電視普及率達100%。2006年寺村鎮文化廣場落成,鎮文聯充分利用新建成文化廣場,經常舉辦文藝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