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淡水湖原址是船灣海,為吐露港北面的海灣。1960年代香港飲用水短缺,但可供興建水塘的山谷所剩無幾。當時的香港水務監督在此海灣遊船河,大膽構思興建兩條堤壩把島嶼連起來,便能建成水塘。所以,當時政府于海灣中興建水塘,成為全球第一個在海中興建的水塘。
結構
船灣三面環山,只要在一面加建堤壩,並將壩內海水抽乾後,便可成為一個大型儲水庫。於是,工程於1960年動工,並於1968年建成,耗資四億港元。船灣淡水湖主壩長約2.1公里,另有兩條長200米的副壩,以沙和碎石分層堆砌而成。其儲水量則達到一億七千萬立方米。1970年,當局開始進行船灣淡水湖堤壩加高工程,1973年完成後,儲水量增至二億三千萬立方米。由於船灣淡水湖比水平線高出很多,位於船灣沿岸的六條鄉村(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頭、涌尾及涌背)從此浸沒在水中。
據說初時因食水需求大,湖中海水尚未抽清就注入食水,令初期由淡水湖供的水帶有鹹味。但事實上,湖中淡水初期略帶鹹味的真正原因,是由於湖底的泥土仍然藏有鹽份所致,縱使把海水抽清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現況
由於現時香港政府跟廣東省購買的東江水大量超過每日所需,現時船灣淡水湖的儲水已不再為市區供水。現時水塘的水都會免費提供予大埔一帶離島的鄉村使用。
船灣淡水湖的水引自珠江,也無意間將河殼菜蛤(Limnoperna fortunei)引入香港,而造成引水系統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