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辯

亦作“舌辨”。 《 《

基本信息

詞語

詞語信息

【詞目】舌辯
【拼音】shé biàn
【示例】
1、德行似顏淵,舌辯似蘇秦。
2、葉聖陶《金耳環》:“剛才小唐打發那三個,何等不容易,他還是能言舌辯的呢。”

詳細解釋

亦作“舌辨”。
1、唐宋時稱說書者為舌辨。
宋 吳自牧《夢粱錄·小說講經史》:“說話者謂之舌辨。雖有四家數,各有門庭。”
2、口才敏捷。
南朝 梁元帝《歸來寺碑銘》:“若不如是,任爾六度萬行,如意隨心,三藏十二部,懸河舌辯,而一隙掯於幽隱,知見必留世間。”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松知修是個舌辨之士,有心難之。”
宋 吳自牧《夢粱錄》:“小說講經史:說話者謂之舌辯,雖有四家數,各有門庭。”
元 無名氏《神奴兒》第三折:“饒你這舌辯如蘇秦,口強似陸賈,我看你怎生般分訴。”
沈德符《野獲編·兵部·金丹說客》:“金丹者,吾邑諸生也。素以舌辨見稱,微有拳勇。”
明 黃元吉《流星馬》第一折:“聖人著小官傳與李道宗,便著差能言舌辯,通曉沙漠人言說語,你可去說將這匹馬來。”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回:“(新垣)衍雖素聞魯仲連先生之名,然知其舌辯,恐亂其議,辭不願見。”
《近十年之怪現狀》第九回:“況且伊紫旒這個人能言舌辯。在上海若干年,上下人等,三教九流,他沒有不認得的。”
何典》第五回:“他嘴頭子又來得,左話左轉,右話右轉……憑你老奸巨猾,能言舌辯的囚犯,也盤駁不過。”
清 孔尚任《桃花扇·投轅》:“你那蘇張舌辯高,我的巧射驚羿奡,只愁那匝地煙塵何日掃。”

《魏書·成裴舌辯》

【原文】
成淹,字季文,上谷居庸人也。自言晉侍中粲之六世孫。祖升,家於北海。父洪,名犯顯祖廟諱,仕劉義隆,為撫軍府中兵參軍,早卒。淹好文學,有氣尚。劉子業輔國府刑獄參軍事,劉彧以為員外郎,假龍驤將軍,領軍主,令援東陽、歷城。皇興中,降慕容白曜,赴闕,授兼著作郎。時顯祖於仲冬之月,欲巡漠北,朝臣以寒甚固諫,並不納。淹上《接輿釋游論》,顯祖覽之,詔尚書李欣曰:“卿等諸人不如成淹《論》通釋人意。”乃敕停行。
太和中,文明太后崩,蕭賾遣其散騎常侍裴昭明、散騎侍郎謝竣等來吊,欲以朝服行事。主客執之,云:“吊有常式,何得以朱衣入山庭!”昭明等言:“本奉朝命,不容改易。”如此者數四,執志不移。高祖敕尚書李沖,令選一學識者更與論執,沖奏遣淹。昭明言:“未解魏朝不聽朝服行禮,義出何典?”淹言:“吉凶不同,禮有成數;玄冠不弔,童孺共聞。昔季孫將行,請遭喪之禮,千載之下,猶共稱之。卿遠自江南奉慰,不能式遵成事,方謂議出何典,行人得失,何其異哉!”昭明言:“二國交和既久,南北皆須準望。齊高帝崩,魏遣李彪通吊,於時初不素服,齊朝亦不以為疑,那得苦見要逼。”淹言:“彪通吊之日,朝命以吊服自隨,而彼不遵高宗追遠之慕,乃逾月即吉。彪行吊之時,齊之君臣皆已鳴玉盈庭,貂璫曜日,百僚內外,朱服煥然,彪行人不被主人之命,復何容獨以素服間衣冠之中?來責雖高,未敢聞命。我皇帝仁孝之性,侔於有虞,處諒暗以來,百官聽於冢宰,卿豈得以此方彼也?”昭明乃搖膝而言:“三皇不同禮,亦安知得失所歸。”淹言:“若如來談,卿以虞舜、高宗為非也?”昭明遂相顧而笑曰:“非孝者,宣尼有成責,行人亦弗敢言。希主人裁以吊服,使人唯,齎褲褶,比既戎服不可以吊,幸借緇衣幍,以申國命。今為魏朝所逼,違負指授,還南之日,必得罪本朝。”淹言:“彼有君子也,卿將命折中,還南之日,應有高賞;若無君子也,但令有光國之譽,雖復非理見罪,亦復何嫌?南史、董狐,自當直筆。”既而高祖遣李沖問淹昭明所言,淹以狀對,高祖詔沖曰:“我所用得人。”仍敕送衣巾給昭明等,賜淹果食。明旦引昭明等入,皆令文武盡哀。後正侍郎。高祖以淹清貧,賜絹百匹。
(摘錄於《魏書·成淹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