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田街道辦事處

興田街道辦事處

興田街道辦事處位於興寧市境西南,寧江河畔,興寧盆地中央。東與寧新鎮接壤,西與福興,新陂兩鎮相連,北與寧中鎮毗鄰。 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起,為歷代縣治所在地。城牆出為土垣,後改為磚城。最後一次重修在清朝末年。現大部分牆基仍在,上面興建廠房和住宅。除南門(迎薰門)仍保留完整外,東、西兩城門均已拆除,北門則僅存內門。原城區範圍不大,改築磚城後,城圍長626丈,城內面積0.28平方公里。

興田街道辦事處位於興寧市境西南,寧江河畔,興寧盆地中央。東與寧新鎮接壤,西與福興,新陂兩鎮相連,北與寧中鎮毗鄰。 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起,為歷代縣治所在地。城牆出為土垣,後改為磚城。最後一次重修在清朝末年。現大部分牆基仍在,上面興建廠房和住宅。除南門(迎薰門)仍保留完整外,東、西兩城門均已拆除,北門則僅存內門。原城區範圍不大,改築磚城後,城圍長626丈,城內面積0.28平方公里。

明代,縣城有8街2巷:縣前街,新街,大街,南新街,直街,東街,西街,后街,東巷,西巷。清代,城內有府館前,南街,北街,東街,縣前直街(司前街),新街,西街,后街,草鞋行;城西有關瀾門大街,萬盛街,鎮江街,興化街等11條街;沿河西岸,明代原為牧馬場,清代改建為豆腐街。此外,城內外還有9里13巷,即大巷裡,梯雲里,雪洞裡,崇文里,興平里,興仁里,井巷裡,居仁里和時辰牌巷,汪屋巷,管屋巷,學前黃屋巷,廟背巷,陳屋巷,羅祠門巷,衙背巷,義倉巷,豬子巷(後建為朱紫街),花子巷(後改為華興街),許屋巷。王屋巷。 
興城街道建設,明代以城內為主,清代由於水路交通及工商各業的發展,逐漸向城西及沿河一帶發展。民國以後公路家庭漸形發達,城西北興田路一帶頓成繁盛區域。民國時期城內有:南街,北街,司前街,大新街,老街,草鞋行及中山路;城西有西門街,萬盛街,朱紫街,新豐街,鎮江街,河唇街,鹽鋪街,水巷街,興化街,華興街,高興街,石光街,金帶街,高鋪街,上華街;城西北有興田路,寶華路,高華路;河西有河背街,豆腐街,神光路。1949年城區面積增至1.07平方公里。解放後,城區逐漸擴大,至1985年城區面積為3.3平方公里,比1949年增加2.23平方公里。

興城鎮向以商業繁榮著稱。早在明末清初已成為潮鹽轉銷地。此後,“興寧小南京”的美譽逐漸傳開。抗日戰爭期間為粵東重鎮。解放後,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1979年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內外貿易活躍,成為粵東一大商品集散地。

民國18年(1929年)以前,興城由縣政府直接管理。民國20年開始設立附城鎮公所,負責管理城鎮行政和社會治安。解放後,1949年5月成立附城區人民民主政府。1950年10月,改稱城鎮人民政府。1957年更名為城鎮人民委員會。1959年6月,成立城鎮人民公社。1980年2月復稱城鎮人民政府。1985年全鎮設辦事處9個,其中街道辦事處4個,農村辦事處5個,1999年全部改為街道辦事處。
解放後,鎮辦工農業各種比較快。1985年鄉鎮企業有棉織一廠,針織廠,制線廠,紙箱廠,機電廠,水泥製品廠,化工廠,閥門廠,被服二廠,家具廠,電珠廠,農機一廠,福利廠,停車場等。
興城鎮是本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清縣衙,民國縣政府設於此。民國26年(1937年)至民國38年5月,曾是廣東省第六(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解放後,縣,市黨政機關及其所屬部,委,辦,局等辦事機構均設於興城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