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興文塔是一種仿照佛塔形狀而建造的磚塔,但它本身並不具有宗教性質,而是一種“風水塔”。全國許多地方都有這種建築物。這種建築物都是位於州城或縣城的東南方向,因為人們中國的習俗,東南方是主文的。大約凡是沒有出過在全國有名的文人和大官的州縣,為振興地方文化,使以後能多出人才,都會籌資興建文昌閣或興文塔一類的建築。由此可見,興文塔既承載著鄉人對增強本土文化底蘊的希冀,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種地方文化的體現。興文塔,又名寶塔。位於五峰鎮香東村。建於清同治八年九月。座落在五峰鎮香東村寶塔坡,距縣城二公里。興文塔為風水塔。同治八年間知縣鄧師韓為繁榮長樂縣(今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文化,特擇此地建塔,以鎮之地脈。
地理位置
興文塔,用青磚、石條砌築,為七層六面一塔剎組成,通高二十二點三八米,占地面積四十二平方米。底層高五米,六面皆寬四米,門柱為石質,打磨成長條方型;門柱正面兩側鐫刻“雲梯直上欣題雁,天闕遙開穩步鰲”對聯;橫批為“興文塔”,三字各一尺見方,側刻有建塔時間。第二層東西南北四面、第三層南北二面各有直徑為零點七米的圓拱觀景窗;第四、五、六層左右側和第七層南北各有高一點四米、寬零點七米的拱項觀景窗;塔頂為青磚石“維修前”篆頂,塔剎為合金鑄建,成寶瓶狀。每層均有用青磚、青石疊重託起的塔檐和風鈴角。塔內占地面積十二點六平方米。塔身為下寬上窄,為椎體形。每層樓枕、板均為杉松木,成“井”字形迭建而成,因年久失修,塔體自上而下四面裂口,塔頂和各層塔檐草木叢生,自然風化損失嚴重。
歷史價值
經專家考證明、,此塔結構樣屬於遼代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因此,1982年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認真貫徹落實《文物保護法》,2002年9月在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倡導下採取政府撥款,社會捐資的方法對塔體進行了維修,建觀覽平台三層,共投資六十餘萬元。興文塔屬古今五峯縣城八景之一。1994年1月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概況
當縣政府決定整體加以維修時,縣內外2000多名五峰籍人士聞訊自願捐款13萬多元,縣老促會、文體局請省古建築專家踏勘設計,確定了興文塔維修方案及寶塔公園建設規劃。經過一年時間,投資近60萬元,完成了主塔整體維修、3000多平方米的3層平台護欄及旅遊棧道興建等工程。從而使興文塔成為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和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間重要的人文景觀。
在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南門外稻場拗山上。清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傳說五峰城及其周圍地脈輕浮,毗鄰長陽城及其周圍地脈凝重,地氣外溢難出棟樑之才,因建此塔以鎮之。塔基石建,身磚砌,頂銅製,七層六角,通高30餘米。底層塔門上嵌長3尺許,寬2尺余石額,鐫“興文塔”三字,左右嵌石條,刻“雲梯直上欣題雁,天闕遙開穩步鰲”對聯,並注建塔時間與人名。字型遒勁蒼古,人多臨摹。二層至六層,六面設石質圓窗,頂層六面置圓門,刻以各種花紋,設計精細,結構縝密,風格古雅,姿態穩健。
建築結構
塔基的周圍,長滿了茅草,靠西的一側還種有幾畦紅薯。塔身的檐上長了許多的茅草,還有一些不知名的藤本植物攀上了塔的高層。從塔的大門口始,按順時針方向繞著它轉了一圈,想把這塔的細節結構看得更清楚一些。塔南面的第一層石檐以及第六層的石檐,都有一塊很大的缺口,那些鶴冠翹角的構件,有的還保留有人工雕鑿的石孔,有的鶴冠則殘缺不全,有明顯的被人砸斷的痕跡。好友龍成前說:“這些小石孔都是用來掛銅鈴的。以前每一層都有八個銅鈴,起風的時候銅鈴就會發出好聽的聲音。後來有些人打起了這些銅鈴的主意,爬上塔去用鋤頭去敲落掛有銅鈴的石頭,將塔上的銅鈴偷去賣錢了。”他曾多次來看過這個塔,今天還是第一次來到興文塔下,以前只是乘列車時在塔的身邊一掠而過罷了。人們詩社楊啟友副社長也是位年輕人,他跟我探討,這個興文塔是不是每一層的高度都是相等的。我認為它們不是相等的高度,而應當與每一層的直徑成正比,否則便使上面的每一層塔身越來越顯得瘦長了,看起來便不美觀了。他也認為這個說法有道理。塔的每一層都開有對稱的四個門洞,而且每一層所開門洞的方向都是交錯的位置。這是為了在颳風時使風直接穿過這些門孔,這樣一來,無論風從哪個方向刮過來,都可以減少整個塔身承受的風力,以使塔身更加安全。由此可見,人們的先人在建築藝術、建築力學上所達到的高度水平。由於人們在塔下的近處,即使仰起頭來看,也看不到塔尖是什麼樣子的了。
歷史簡述
這座塔的歷史並不長,距今已一百六十餘年。從彭江流先生主編的《萍鄉風物》第一輯中朱西屏先生的短文《興文古塔》中摘抄下來的。據該文中說,此塔是由近代萍邑獲得過榜眼稱號的著名文人文廷式主修,進士敖星煌監修。文廷式是當時萍鄉城內花廟前人,至於敖星煌是不是當時宣風的敖家坊村人,但是此記載顯然有誤,因為1850年已是清道光末年,而文廷式於1856年才出生。可見歷史上的傳聞以訛傳訛的不少,人們對前人的一些記載也不可全信,而應經過仔細考證才能下筆的。《文廷式集》中未見有《修興文塔記》之類篇目,亦可證明此塔不可能是由文廷式主修。而歷史事實是,此塔修建後沒幾年,本縣便出生了一個未來的大文人文廷式,他後來做了榜眼,成為光緒皇帝的侍讀學士,他不但是清末獨樹一幟的大詞家,而且是中日甲午戰爭中的主戰派人士之一,又積極支持康有為等人發動的維新變法運動,是晚清政治鬥爭中的重要人物,從而成為萍鄉人的驕傲。看來這座興文塔還真的有些靈驗呢。
塔的底層是石砌的,非常的厚實,而上面各層均是用白泥磚塊砌成的。每一層的上邊,均用雕鑿的石塊拼成八角形的塔檐,每隻角上都砌有往上挑的鶴冠石垛。塔身建造得非常整齊美觀,磚塊之間和石塊之間的連線,用的是桐油、糯米和石灰調製的輔料凝結而成,這種材料使塔體的連線非常牢固。塔的正門朝西向,門上方是半圓形,門楣上刻著“興文塔”三個大字。在門內,人們發現有門洞上下左右的石塊上都設定了安裝塔門用的轉軸孔。像宜昌五峯縣的興文塔,門的兩旁就刻有一副“雲梯直上欣題雁,天闕遙開穩步鰲”的對聯。人們也沒有發現有建塔時的碑記,不過我相信這碑記一定有的,像這樣的一個大型建築而且是為振興本縣文風而建造的建築,沒有文人做的建塔碑記是不可想像的,只是後來不知怎么沒有了。
文物價值
淶源縣的標誌性建築“興文塔”始建於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據史料記載,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僧道兩家共同主持對此塔進行了維修。經專家考證明,此塔結構樣屬於遼代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因此,1982年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文塔建築形式為八角五級閣樓式實心磚塔,修繕後重新測量,通高27米,占地面積37。6平方米,此塔由須彌座,塔身、塔剎3部分組成。第一層塔身最高,以上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全塔除角梁外,均採用仿木構件。須彌座下枋刻仰蓮,上枋刻俯蓮。用磚條砌成空,八個龜角刻花紋。塔頂呈八角攢尖式。塔剎建在小型須彌座上,須彌座上用磚砌成受花,受話內置鐵鑄八棱型覆體,覆體上飾四節鐵鑄塔剎,塔剎第一節頂端為蓮花。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為寶珠。
興文塔的裝飾華麗,該塔檐部和平座均飾斗拱支撐,斗拱為柱頭一朵,補間一朵,第一層塔身檐部斗拱出兩跳,五鋪座,平座斗拱為一朵三升,柱頭斗拱加抹角供。檐下用枋支撐檐飛,檐部八角用方磚鋪面,平座飾勾欄,欄板用磚砌成條狀,望拄頂端呈圓球形。
經過千年的風雨滄桑,塔身第五層已經嚴重風化,塔剎傾斜,便帽成了斜剎塔。來源縣縣委、縣政府對興文塔的保護工作高度重視,2005年,在爭取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對該興文塔進行了修繕,修繕時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塔部件,如今,興文塔又恢復了昔日的風采,巍然地屹立在拒馬源頭。
興文塔碑刻
鑲嵌在第一塔身東面盲窗位置的漢白玉碑刻長52厘米,寬40厘米。碑文記載:“東西南北總銅山,萬萬千千彌億年。錢坊日鑄百萬貫,工匠千人若神仙。天寶三載置此塔,不朽不壞與天連……”。碑刻記載了淶源古代礦業、冶煉業及鑄錢作坊的勝況及建塔的時間,從而看出是鑄錢作坊出資修建了這座塔。鑲嵌在第二層塔身西北面盲窗位置的漢白玉重修興文塔碑刻長70厘米,寬40厘米。碑文主要記載了修塔時間為大明嘉靖18年4月,而且還說明了是儒道兩家共同主持重修了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