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四川自貢井鹽的采滷製鹽史,可上溯到東漢章帝時期,聞名於唐宋,鼎盛於明清;在清鹹豐、同治年間成為四川井鹽業中心,其井鹽遍銷於川、滇、黔、湘、鄂諸省,供全國1/10的人口食用。據記載,歷代鹽工在自貢先後鑽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達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計,等於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峰。
被譽為中國鹽都的自貢市是衝擊式頓銼鑽鑿技術的發源地,這一技術經歷了東漢至宋初大口淺井的孕育期、宋代卓筒井的轉型期、明代至清代小口深井的成熟期等發展階段,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公元1835年,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海井(1001.42米)的鑿成,是中國頓鑽技術成熟的重要標誌,它對世界鑽井技術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頓鑽技術包括鑿井、測井及糾斜、補腔、打撈、修治木柱等工序,它在井鹽生產上的廣泛運用使自貢早在清朝就獲得了“富甲全川”的美譽,民國28年自貢“因鹽設市”,到今天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320萬人口的歷史文化名城。
文化遺產

中國的鹽場
海鹽是重要的海洋化學資源。平坦的沿海地段,只要把海水引入鹽池,經過日曬蒸發,即可得到白色的氯化鈉結晶顆粒,這就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化學工業需要的鹽類。它是生產酸、鹼、氯氣和化肥的重要原料,被稱為“化學工業之母”。我國北起遼東半島,南到海南島,幾乎都有鹽場分布和鹽業生產,其中尤以渤海、黃海沿岸海鹽產量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