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

在此基礎上,《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進一步論證了自主技術創新與國際貿易競爭的關係,指出自主技術創新日益成為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影響因素。 綜合全文,《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的創新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陷阱概念。 《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在對國家創新體系理論梳理回顧的基礎上,提出了國家貿易促進技術創新體系理論。


基本信息
作 者: 張軍 編
出 版 社: 中國經濟出版社
ISBN: 9787501781164
出版時間: 2008-10-01
版 次: 1
頁 數: 342
裝 幀: 平裝
開 本: 大32開
所屬分類: 圖書>管理>市場行銷
內容簡介
1966年,美國學者維農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從技術動態發展的角度解釋了國際貿易的發生。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為經濟、科技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通過技術引進,並結合本國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優勢參與國際貿易競爭提供了理論指導。然而,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重要變化。在知識經濟時代,由於技術創新速度的加快,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稟賦的競爭優勢日益減弱,技術創新逐漸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國家如果忽略技術創新,局限於運用本國廉價勞動力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容易陷入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不僅不會縮小,反而會越來越大,即《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陷阱”問題。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一個國家參與國際貿易競爭的基礎應當向技術創新轉移,在積極合理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要注重培育和發展本國的自主技術創新能力,通過不斷地技術創新建立本國的貿易核心競爭力,以確保一國的長期競爭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對外貿易也迅速發展並成為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參與世界市場程度的提高,其面臨的國際競爭也日趨激烈。如何提升我國經濟的國際貿易競爭力,建立對外貿易核心競爭力,是保證我國經濟在開放條件下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回顧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要素資源稟賦特徵決定了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長期處於中低端生產環節上,產品競爭優勢依託在廉價勞動力上面。然而,全球高新技術的發展,正在不斷改變著世界各國的競爭優勢,也對我國傳統的貿易發展戰略提出了挑戰。在新的競爭環境下,要形成持續的競爭力,我國也應當積極調整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加快國家貿易促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把貿易發展的基點放在技術創新上,通過不斷地技術創新,特別是自主創新,來培育我國貿易的核心競爭力,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研究從總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導論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對《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的選題原由,國內外已有研究的現狀及論文整體安排予以介紹。第二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四章,這一部分是基礎理論研究部分。在第二部分,《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以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研究為切人點,通過對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適用性分析,指出了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國際經濟競爭內容和技術創新發展的變化,一個國家如果過分注重技術引進而忽視自主技術創新,那么,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就會陷入一種被淘汰和失敗的境地。在此基礎上,《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進一步論證了自主技術創新與國際貿易競爭的關係,指出自主技術創新日益成為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影響因素。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這一部分屬於基礎理論研究的套用部分。在第三部分,《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以第二部分的理論研究為基礎,具體對中國的國際貿易競爭優勢進行了實證分析,並針對我國對外貿易競爭優勢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綜合全文,《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的創新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陷阱概念。《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對國際貿易領域以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為代表的技術差距國際貿易理論進行了系統的剖析並揭示了其理論局限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陷阱的概念,並對產品生命周期陷阱的概念、形成及對策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和研究。《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認為,產品生命周期陷阱指的是這樣一種經濟現象:在國際分工和貿易體系中,經濟後起國家依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通過技術引進模仿,結合自身的要素優勢來參與國際競爭,在一定時期內能夠實現經濟的發展,但是在技術引進的過程中,如果一味遵循跟進戰略而忽視了技術的創新,那么,當外部條件發生變化時,其比較優勢的收益空間和時間會縮短,最終導致競爭優勢喪失,陷入經濟發展的困境。 第二,提出了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概念。《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對技術創新和國際貿易競爭力的關係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分析,指出了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是影響一個國家貿易競爭力最重要的因素,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的概念。《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認為,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是指一個國家在參與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能夠使其保持長期的、持續的國際貿易競爭優勢的能力。從構成上講,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可以劃分為兩個層次的因素,即表現層因素和資源層因素。資源層因素是指那些影響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的因素。從實踐看,影響一個國家貿易競爭地位的因素有許多,如要素稟賦、經濟規模、基礎設施、企業制度等。但在知識經濟時代,決定一個國家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因素是自主技術創新。 第三,提出了通過自主技術創新來構建中國對外貿易核心競爭力。《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對中國的貿易競爭力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儘管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中國作為一個世界貿易大國的地位也已經得以確立,但隨著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需要加快技術創新以提高國際貿易競爭力。而由於多種因素的決定,技術外源性是我國產業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支撐。這種外源性在一定時期為我國技術追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應當指出的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缺乏自主創新的外源性技術發展路徑無法支撐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也無法構建我國對外貿易的核心競爭力。因此,需要調整我國產業的技術發展路徑。具體到對外貿易而言,就是要構建基於自主創新的國家貿易促進技術創新系統,發揮技術創新在國際貿易競爭中的作用。 第四,提出了國家貿易促進技術創新體系理論。《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在對國家創新體系理論梳理回顧的基礎上,提出了國家貿易促進技術創新體系理論。國家貿易促進技術創新理論是國家創新體系理論的具體化和微觀化。《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核心競爭力》將國家貿易促進技術創新體系界定為:一個國家在促進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將參與國際競爭的外貿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政府部門等行為主體通過一定的機制聯合起來,實現技術創新資源在這些主體之間的良性循環,依靠技術創新來構建對外貿易核心競爭力,促進對外貿易持續發展的一個經濟技術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