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起源
提起中關村,人們立刻會聯想到高科技,然而幾十年前這裡卻還是一片荒涼的墳場,大多是太監的墳墓。因明清時期稱太監為“中官”,所以這裡被叫做“中官墳”。 也有一說認為從明朝開始,太監多在此建廟宇和養老的莊園,也因當時人稱太監為“中官”,故稱此地為“中關屯”。另有一說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下屬的《中華地理志》編輯部於1953年遷至中科院新址後,在印製新址第一批信封和信箋時,經辦此事的行政幹事袁保誠在口頭的語言傳遞中誤把“中官屯”聽作了“中關村”,時值“三反五反”時期,為免於“浪費”罪名,信封只好將錯就錯地使用,結果中關村名稱沿用下來。中關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後。解放後選擇這裡建中國科學院,覺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師大校長陳垣先生的提議下改名為“中關村”。中關村的巨變,是共和國科學發展史的縮影。
區域定位
◆ 中國高科技自主創新的發源地
◆ 中國高科技創業和投資的熱土
◆ 中國經濟科技教育體制改革的先行實驗區
◆ 中國培養和聚集高素質人才的基地
◆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策源地
發展
發展現狀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建設,中關村已經聚集了以聯想、百度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形成了以下一代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和新一代移動通信、衛星套用、生物和健康、節能環保以及軌道交通等六大優勢產業集群以及積體電路、新材料、高端裝備與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等四大潛力產業集群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高端發展的現代服務業,構建了“一區多園”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成為首都跨行政區的高端產業功能區。
中關村當下“一區多園”的空間格局包括東城園、西城園、朝陽園、海淀園、豐臺園、石景山園、門頭溝園、房山園、通州園、順義園、大興-亦莊園、昌平園、平谷園、懷柔園、密雲園、延慶園等十六個園區。“十二五”期間,中關村將繼續完善“一區多園”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重點建設“兩城兩帶”,即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技城和由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和順義部分地區構成的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技術產業帶,以及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大興和通州、房山的部分地區構成的南部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促進高端產業集群發展。
中關村示範區經濟發展始終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12年中關村示範區實現總收入2.5萬億元,同比增長25%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超過3600億元,占北京市GDP比重達到20%,比上年提高了一個百分點;企業實繳稅費達到15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60%;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56萬人,比上年增加18萬人;企業利潤總額1730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出口230億美元,約占全市出口總額近四成;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超過900億元,同比增長25%。
發展歷程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起源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關村的發展建設,國務院先後5次做出重要決定。
1988年5月,國務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它就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前身。中關村科技園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對園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
1999年6月,國務院批覆要求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這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增強我國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2005年8月,國務院做出了關於支持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8條決定。
2009年3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要求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載體,掀開了中關村發展新的篇章。《批覆》指出,要加快改革與發展,努力培養和聚集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產業領軍人才,著力研發和轉化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做強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關村自主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推動中關村的科技發展和創新在本世紀前20年再上一個新台階,使中關村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011年1月26日,國務院又批覆同意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進一步明確了中關村示範區今後十年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思路。在2011年,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把北京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012年10月13日,國務院批覆同意調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空間規模和布局,由原來的一區十園增加為一區十六園,包括東城園、西城園、朝陽園、海淀園、豐臺園、石景山園、門頭溝園、房山園、通州園、順義園、大興-亦莊園、昌平園、平谷園、懷柔園、密雲園、延慶園等園區,示範區面積由原來的233平方千米,增加到488平方千米。
發展方向
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把北京中關村逐步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要秉承面向世界、輻射全國、創新示範、引領未來的宗旨,堅持“深化改革先行區、開放創新引領區、高端要素聚合區、創新創業集聚地、戰略產業策源地”的戰略定位,服務於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設,力爭用10年時間,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到2015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創新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初步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人才激勵、科技金融、智慧財產權、技術轉移和產業化、科研院所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國示範意義和推廣價值的體制機制及支持政策,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大幅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進一步增強。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企業研發投入占總收入比例達到5%,發明專利年授權量比2008年翻一番,不斷創造重大科技成果,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強化,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知識創造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
——中關村人才特區基本建成。建立並完善人才“選得準、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機制和環境,集聚5萬名左右高端人才,將中關村建設成為我國人才發展的戰略高地。 ——創新創業高度活躍。不斷產生適應科技經濟發展需求的創新創業新模式;對初創期企業的投資、科技金融繁榮活躍,吸納的全球創業投資規模進入亞太地區前列,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創業投資中心之一;形成具有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的良好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產業國際競爭力居世界前列。產業規模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掌握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標準,形成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大型企業,湧現出一大批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
——創新國際化水平大幅提升。成為全球創新網路的重要節點,廣泛吸納國際創新資源;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更加活躍,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交流合作平台。
到2020年,示範區創新環境更加完善,創新活力顯著增強,創新效率和效益明顯提高,總收入達到10萬億元,在軟體及信息服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中形成2-3個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培育出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培養和聚集一批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產業領軍人才,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交通
公交:121路;27路;335路;368路;392路;40路;481路;505路;56路;603路;612路;619路;620路;632路;645區間快車;645快車;645路;653路;693路;698路;701路;746路;87路;92路;967路;977快車;977快車定班;977路; 快速公交4線;運通102線;運通106線
捷運:捷運10號線,西釣魚台
科技金融
中關村初步形成了“一個基礎,六項機制,十條渠道”的中關村投融資模式。“一個基礎”是指以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為基礎,以信用促融資,以融資促發展。“六項機制”是指信用激勵機制、風險補償機制、以股權投資為核心的投保貸聯動的機制、銀政企多方合作機制、分階段連續支持機制、市場選擇聚焦重點機制。“十條渠道”包括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境內外上市、代辦股份轉讓、擔保融資、企業債券和信託計畫、併購重組、信用貸款、信用保險和貿易融資、小額貸款。實施金融支持中關村企業做強做大的四項措施:一是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政府股權投資引導和股權激勵政策;二是支持企業境內外上市,形成“中關村板塊”;三是實施支持中關村企業承接國家重大建設工程招投標的融資支持政策;四是實施中關村企業併購重組計畫。
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以創業板和中關村代辦系統為重點,支持企業做強做大。截至目前,上市公司總數達到224家,其中境內145家,境外79家,62家企業在境內創業板上市,初步形成了創業板中的“中關村板塊”。2012年8月,國務院發改委等九部委和北京市聯合發布了《關於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的意見》中關村將進一步建立並完善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有機結合的科技金融創新體系,加快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建設。
先行先試
2010年年底,國務院同意支持中關村實施“1+6”系列新政策,“1”是搭建中關村創新平台,“6”是在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中央單位股權激勵審批方案、科研項目經費管理體制、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和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方面實施6項新政策,進一步加大了中關村體制機制創新和先行先試力度。
中關村創新平台已於2010年12月31日正式掛牌運行,下設8個具體辦事機構,19個國家部委相關司局參與平台工作,31個北京市相關部門派駐人員到平台辦公,重點圍繞示範區和人才特區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重大事項,共同推進先行先試政策,聯合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初步形成了集中辦公、主動受理、聯合審批、一條龍服務的工作機制。依託中關村創新平台,北京市與科技部等6部委分別建立了部市會商機制,與財政部等4部委聯合開展發展現代服務業試點,與總參謀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和海軍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共同促進軍民融合創新發展。
依託中關村創新平台,加快協調推動6項先行先試政策,中央部委共牽頭出台了支持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檔案12項,北京市出台了20餘項配套實施檔案。有效激發了科研單位、企業和科技人員研發創新的積極性,政策引導帶動效應初步顯現。如今,示範區實施股權激勵單位近500家;500餘家企業享受了稅收試點政策,910家企業的4868個項目通過企業研究開發項目鑑定;1235個重大項目納入科研經費管理改革試點;1364家企業遞交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申報材料,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282家。六項新政具體如下:
關於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權改革試點。財政部印發了在中關村示範區開展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的兩個試點檔案,明確了一次性處置價值在800萬元以下的科技成果,中央級事業單位可以自主處置;科技成果處置和對外投資形成股權初次處置的收益,扣除獎勵後,分段按比例留歸單位,統籌用於科研及相關技術轉移工作。北京市也制訂了市屬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改革的試點政策和工作程式。
關於股權激勵試點。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中科院已分別制定了本系統股權激勵試點方案審批實施細則,並開始實施審批。
關於稅收政策試點。針對示範區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股權獎勵個人所得稅三項試點政策,市財政和國、地稅部門制定了北京市實施細則,積極組織企業申報辦理。
關於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試點。財政部印發了《關於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開展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試點的意見》,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實施關鍵技術研發和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開展公開招標試點。支持創新領軍人才或團隊自主使用科研經費,對重大科技項目開展以科技成果產業化為評價導向的科研項目經費分階段撥付和後補助的試點。市有關部門起草了在中關村示範區開展試點的實施細則,已得到科技部、財政部的支持。
關於建設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建立了北京市推動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工作領導小組。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試點掛牌及通過備案企業總數已達到119家。如今,在證監會的領導下,正在開展中關村代辦股份報價轉讓系統試點工作總結,並將儘快提出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建設方案上報國務院。
關於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試點。科技部、財政部、稅務總局印發了《關於完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對中關村示範區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條件和程式進行了補充和調整,支持擁有技術秘密和註冊不足一年的企業申報,完善了對企業的科技研究開發管理水平、總資產和銷售額增長率等指標的市場評價,北京市制定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技術秘密鑑定辦法》等配套檔案。
創新文化
中關村使命
率先從[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向[中國創造]Made by China邁進
中關村理念
[科學民主、與時俱進]
中關村精神
[勇於創新、不懼風險、志在領先]
中關村風氣
[鼓勵創業、寬容失敗]
中關村價值
[科技創造財富]
人才特區
中關村是我國科教智力和人才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擁有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41所,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所屬院所為代表的國家(市)科研院所 206家;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7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7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個;大學科技園26家,留學人員創業園 34家。中關村是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首批授予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留學歸國創業人才超過 2萬人,累計創辦企業超過6000家,是國內留學歸國人員創辦企業數量最多的地區。 目前, 北京市共有中央“千人計畫”人才770人 ,其中80%在中關村地區。“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368名人才,80%聚集在中關村地區。成長出以聯想的柳傳志、百度的李彥宏、博奧生物的程京、中星微電子的鄧中翰、科興生物的尹衛東、碧水源的文劍平、神霧熱能的吳道洪、創新工場的李開復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內外有影響的新老企業家。2011年3月,中組部、國家發改委等15箇中央部門和北京市聯合印發了《關於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中關村加快建設人才特區。
新興產業
在國家確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中,中關村都發揮了策源地和示範引領作用。產業結構已經實現向技術創新和高技術服務業轉型,產業鏈不斷向高端拓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條我國發展高技術產業的道路。中關村充分發揮大學、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大力推進重大研發創新和重大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北京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取得了大量的關鍵技術突破和創新成果,打造了國內最大、代表我國高新技術發展最高水平的創新型企業群體,初步形成了具有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開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支持成立了企業和高校院所共同參加的產業技術聯盟55家,推動自主技術標準創製和套用。推進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已在高校院所中掛牌開放實驗室83家。深入實施“十百千工程”,實行“一企一策”支持方式,集成政策資源支持企業開拓市場、持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引進和激勵人才、上市和併購等,促進企業做強做大。加快實施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瞪羚計畫”,聚焦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物聯網等優勢領域,選擇一批專業性強、成長速度快、發展前景好的企業,通過鼓勵研發投入、信貸融資補貼、辦公生產空間費用補貼、智慧財產權創製資助等方式給予重點支持。
中關村示範區已成為我國技術創新的源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支撐,專利申請量達到1.9萬件,專利授權量超過1萬件,增長約30%。新創製標準211項,其中國際標準2項,國家標準189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超過50項;承接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達968個;承擔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的大部分核心任務。中關村承擔國家“863”項目占全國的四分之一,承擔國家“973”項目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創新創業
良好的發展環境是催生創新創業的土壤。示範區批覆以來,圍繞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中關村不斷推動政策和法制環境建設,完善市場機制,最佳化資源配置,提升服務水平,創新創業環境進一步提升。
2010年12月23日,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並發布實施了《中關村示範區條例》,為示範區的創新發展進一步提供法制保障。推動工商管理改革試點,制定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企業登記辦法》,由市政府發布實施。推動實施商標戰略,制定了《中關村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區商標工作實施意見》。推動社會組織管理改革試點,在民政部支持下,市有關部門制定了示範區《社會組織登記管理辦法》,開展中關村社會組織直接登記試點,已批准籌備登記和登記成立示範區社會組織10家。
中關村中小微型企業占示範區單位總數的97.6%,創新十分活躍,技術收入占示範區的42%,專利數占示範區50%以上,對示範區總收入增長的貢獻率超過40%。為加快推動中小微企業發展,中關村以搭建創業孵化服務平台為抓手, 不斷營造有利於小微企業孵化和成長的創業環境,建立了由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留學人員創業園、小微企業創業服務樓和各類協會商會組織等100餘家機構組成的創業孵化服務體系, 孵化總面積超過136萬平方米,在孵企業4000餘家。近些年來,中關村每年新創辦企業3000餘家,每年超過1000家小微企業入駐創業孵化機構。支持創業孵化機構採用“孵化+投資”的新型孵化模式,孵化和培育早期項目和“專特精新”小微企業。為企業聘請創業導師200餘位,輔導小微企業2000餘家,創業孵化機構自有資金投資小微企業100餘家,投資金額超過2億元。發揮創新資金對中小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共立項支持1244個項目,支持資金4.55億元,挖掘和培育一批創新性好、成長性高、具有引領示範作用的明星企業,其中43家已在境內外上市。
交流合作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關村國際化發展逐步走上了快車道,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企業國際化發展步伐加快邁進,國際貿易持續增長,創新成果和產業集群國際影響力凸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穩步增長,對外承包工程為載體的對外技術貿易發展迅速,中關村企業承建了大量國外廣播電視網、數位電視網、無線通信網、大型貨櫃檢測系統等大型對外承包項目。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部分高技術產業集群與世界同步興起。資本國際供給渠道逐漸順暢,中關村業已成為境內外創業投資首選地,紅杉資本、IDG、軟銀中國、聯想投資、北極光創投、金沙江等100多家境內外知名創投機構活躍在中關村地區。企業對外投資與跨國併購日漸活躍,以聯想、京東方等為代表,通過跨國併購的方式獲取國際化的技術資源和銷售渠道,成為中關村企業進一步融入世界產業體系的重要方式。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和國際標準創製,世界500強企業在中關村地區設立近200家分支機構和研發機構,中關村企業主導和參與創製了第三代移動通信TD-SCDMA、寬頻無線接入McWill、閃聯等86項重要國際標準和800餘項國家標準。初步形成中關村國際化品牌,以中關村論壇年會為核心,搭建國際科技界、產業界交流平台,並與美國矽谷、英國劍橋、韓國大德、日本關西學研都市、法國索菲亞、台灣新竹、加拿大渥太華創新中心等科技園區和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力度,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係。積極協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組織中關村企業參加美國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德國漢諾瓦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展等國際知名展覽,樹立中關村企業整體品牌形象,提升國際影響力。
項目技術
作為北京中關村自主知識展示的標誌性建築,本項目摒棄盲目的技術堆砌,分別從室外綠化、透水地面、水源熱泵、太陽能熱水、太陽能光伏、外遮陽、天窗自然採光、中水利用、雨水收集、綠色照明、智慧型物業管理等方面全面系統地運用先進的綠色生態技術,將綠色能源系統與生態技術融入到建築方案設計中,提的舒適度,營造健康、安全、便利的環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