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臨縣紅棗核小、皮薄、肉厚飽滿,大小均勻、完整,質細味甘,酸甜適口,手握互不粘連。理化指標:總糖(葡萄糖計)≥60%,含水率≤25%,可食率≥80%,環磷酸腺苷≥10毫克/100克,鈣≥60毫克/100克,硒≥2微克/100克,鉀≥620毫克/100克。
歷史淵源
西周時期,臨縣黃河沿岸就有大片棗園。
唐宋後,因為棗樹耐旱,被譽為“鐵桿莊稼”,被人們移植到湫水河東岸而使臨縣大部分地方都有了成片的棗林。
產地環境
臨縣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是呂梁山地向黃河峽谷的延續。地貌大致為:東北部土石山區,中部大面積黃土丘陵區,西部黃河沿岸丘陵基岩裸露區,湫河兩岸中間河谷區。境內山巒起伏、墚峁連綿、溝壑縱橫、地表支離破碎。全縣共有大小山頭9400餘個,溝道3.3萬餘條,地貌比例大致是五山四溝一分平。
臨縣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一年內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少雨,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較為溫涼濕潤,冬季寒冷乾燥少雪。因地勢特徵,形成東北寒涼,西南熱暖的明顯氣候差異,總的情況是: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適宜種植紅棗。
生產情況
截至2017年,臨縣有紅棗種植面積82萬畝,正常年景年產量達1.8億千克,紅棗年產值突破6億元。有紅棗加工企業74戶,紅棗專業合作社115個,個體行銷大戶226戶,紅棗經紀人3000多名,紅棗烘乾房2000餘個,紅棗批發交易市場7個,年加工轉化紅棗1億千克。
產品榮譽
2013年12月,臨縣紅棗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臨縣紅棗產地範圍為山西省臨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品種
木棗、駿棗、牙棗。
立地條件
產地範圍內海拔673.6米至1923米,土壤類型為沙土、沙壤土、壤土或粘壤土,土層厚度≥40厘米,pH值5.5至8.2,總含鹽量≤0.3%。
栽培管理
苗木繁育:採用根櫱和酸棗為砧木嫁接繁殖。
栽植密度:栽植密度≤100株/667平方米(畝)。
施肥:腐熟有機肥≥1000千克/667平方米(畝),落葉前後至次年萌芽前-次性施入。
整形修剪:以小冠疏層形、單軸主幹形樹形為主,冬季修剪與夏季修剪相結合。
提高坐果率措施:採用棗頭摘心和棗園放蜂等措施。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採收
10月中旬,果實全紅,完熟期採收。
制乾
自然風乾或烘乾。
專用標誌使用
臨縣紅棗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山西省臨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山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臨縣紅棗的檢測機構由山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