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縣高級職業中學

臨縣高級職業中學

臨縣地處晉西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全省最大的貧困縣。

基本信息

組織目標

致貧原因既有生產條件和生存環境惡劣的一面,更有人口負擔重、農民就業低的一面。近年來,臨縣縣委、縣政府堅持把勞務輸出作為一種產業來對待,努力變人口負擔劣勢為人力資本優勢,促成了“十萬大軍出臨縣、勞務收入過億元”的格局。2003年,全縣常年在外務工農民達到7萬人,季節性外出務工達到3萬人,共占到全縣勞力總數的45%;勞務收入達到1.3億元,全縣農民人均260元,占到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1%。勞務輸出已成為全縣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門路,農村脫貧致富的現實途徑,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

建校歷史

變謀生手段為脫貧戰略

臨縣的基本縣情一是農業資源稟賦差、超載嚴重。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有關標準測算,資源負載率僅為每平方公里7人,目前實際負載191人;二是農村勞動力過剩。全縣22萬農村勞力有14萬處於閒置半閒置狀態;三是人口基數大、貧困程度嚴重。全縣總人口57萬,是全省第二人口大縣。50萬農業人口有30萬人生活在國定貧困線以下。這種“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嚴酷現實,迫使我們必須為廣大農民尋找臨縣之外、農業和農村之外的就業空間和增收途徑。

2001年9月,省委書記田成平到臨縣扶貧考察,明確、提出對臨縣農村剩餘勞動力進行大規模轉移的構想。之後,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就臨縣扶貧工作召開專題會議,把勞務輸出確定為臨縣的“六大增收工程”之一。地委、行署及地直部門從各方面給予臨縣具體的指導和多方面支持。在此基礎上,縣委、縣政府及時理清了思路,抓住了要害,出了“通過規模化的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脫貧步伐”的重大戰略決策。圍繞這一決策,縣裡制定了“1000萬噸煤焦支撐臨縣,100萬畝紅棗覆蓋臨縣,10萬大軍富裕臨縣,1座新城裝扮臨縣”的五年規劃,進一步從戰略的高度,將勞務輸出提升為減少農村人口,消除城鄉二元結構,進而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和農村小康建設的治本舉措。縣委、縣政府制定出台了《臨縣勞務輸出實施方案》,每年至少召開一次高規格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積極打造勞務輸出的政策平台,促使全縣勞務輸出由發端時農民自發開展的謀生手段變成了政府主導下增收脫貧的宏偉實踐。

打造勞務輸出的市場平台

為積極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縣委、政府將主要職能定位於中介服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幫農民找“婆家”,力求通過擴張市場需求,拉動勞務輸出:一是千方百計幫農民聯繫輸出門路。利用縣委、縣政府在信息、信譽、人才和社交等方面的優勢,通過締結友好單位、省地下鄉扶貧、組織臨縣籍人士聯誼會、洽談會和親情會等多種形式,書記、縣長親自上陣,科級幹部實行“任務包乾制”,向用工單位推薦民工、聯繫訂單。僅2003年,與大運高速公路、汾柳高速公路、陽城電廠和西銘煤礦等8個用工單位輸出勞務2000人次,向蒙牛集團等12家企業輸出勞務800餘人次,零散輸出5600人次。縣委、縣政府還明確要求:凡與臨縣進行各類合作的單位和企業,必須把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臨縣民工作為先決條件。霍州煤電集團開發臨縣煤炭,一次性安排農民工123人。白象速食麵廠榆次分廠先後錄用臨縣民工63人。二是千方百計給農民提供權威的用工信息。縣政府專門成立了勞務輸出辦公室,收集、篩選、發布用工信息。僅2001年以來,通過印製簡報,利用手機、傳真、電腦和熱線電話等方式,及時發布有價值信息2060條,促成輸出119批,占到三年輸出總批次的18%。三是千方百計推動勞務輸出中介化。縣政府專為勞務輸出設立了太原辦事處。支持民間組織成立了太原勞務服務中心、青年創業服務中心和慧通勞務中介所等六個中介機構,年輸出勞務8000餘人次。培養出了100餘名勞務輸出經紀人,在縣勞動局的統一管理下,依託太原商會開展業務,2003年輸出勞務12000餘人次。市場份額的擴大對我縣勞務輸出產生了很強的拉動作用。務工地域由起步時的本區本省擴展到北京、上海、深圳、呼市、蘭州、昆明和新疆等25個省(市、自治區);從業範圍由原來以擦鞋、擺攤、做泥水活為主擴展到開飯店、跑出租、搞房產、做貿易、經營園藝花卉等各行各業。創業規模湧現出投資千元以上的企業50多家。進城農民興辦的鑫特鑫服裝連鎖店在、全國下設分店107家;青麗旅遊開發公司僅晉祠村一個項目引資2億、多元;吳繼明的三個公司和一個分廠投資額達2000多萬元。“昔日打工仔、今朝大老闆”不再是神話,已成為了臨縣進城農民的真實寫照。

變體力型勞務為素質型勞務

在全社會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大背景下,農民進城必須憑藉其勞務產品的質優價廉取得競爭優勢、“搶”飯吃。圍繞提高競爭力的目標,一是狠抓勞動技能培訓。依託地區農校、技校,興辦了縣職業中學和白文職業技校兩大基地,建成了“縣有網、鄉有站、村有點”。的培訓網路。以職業教師、職業技師為主,吸納回鄉度假的大學生、特長生參與,建成了一支專長顯著、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緊緊咬住勞務市場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導向,開設了從建築、修理、餐飲、駕駛到計算機操作、特種技藝等一系列課程,真正體現為市場“量身定做”人才。二是狠抓基本素質培訓。推行“持卡”制度,委託法務部門在農民進城前對其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法律法規培訓,培訓合格發給證書後,方可出縣參加有組織的打工。在輸出人員較為集中的城市,安排專職聯絡員,規範輸出人員行為,發現問題限時解決。三是狠抓品牌培訓。向外出農民灌輸“品牌就是市場競爭制高點”的理念,要求每一個外出農民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惜臨縣聲譽,以提高輸出成功率和用工單位回頭率。三年來,全縣共培訓農民1.5萬人,滾動培訓3萬人。輸出品位的提高帶來輸出規模的擴張和輸出收益的大幅度增長。湧現出白文、大禹、三交和湍水頭等11個勞務輸出專業鄉(鎮)和沿川52個專業村。白文鎮秦家坪村127名勞力目前已有50人常年在外務工,人均年工資收入超過8000元。白文職中與蘇州虎丘公園合作一年後,對方相當滿意,簽訂了長期契約,每年收入近20萬元。

變無序流動為有序輸出

一是對全縣勞務資源摸底建檔。建檔內容包括基本情況、培訓狀況、技能專長、就業意向、輸出情況和有無不良記錄等15項。底數一村一冊、一鄉(鎮)一編,匯總到縣勞務輸出辦公室,上網備索。二是加強對勞務輸出的行業管理。縣勞動局加強了勞動執法監管,啟動了“輸出準許和登記制度”,積極向規範化管理邁進。建立了勞務輸出風險基金,對因信息不準給農民工帶來的損失給予適當補償。共青團、工會和婦聯等單位主動介入,發動輸出人員以黨團員和有一定成就的輸出人員為核心,聯結成工會性質的群團組織,使打工農民由弱勢個體聯結成為有一定實力和影響力的強勢群體。三是為務工農民無償提供法律支持。縣勞務輸出辦公室組織政法部門組成法律支持中心,開展“幫助農民兄弟志願者行動”,在簽訂勞務契約時幫農民對其合法權益、人身安全、工資支付和勞保待遇等問題進行專業審核;出現勞務糾紛後,主動代理農民工通過法律渠道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四是對外出創業戶給予必要信貸支持。貸款數額500--3000元不等,時間期限根據實際需要確定,以中長期為主,體現政策支持。這些激勵措施產生了超預期效應,許多外出務工的“游兵散勇”主動要求“受編”、合力創業。曜頭、桐村的23名農民組織起來在北京創建了蔬菜一條街,沿川500餘名司機編隊闖太原開出租;白文100多名農民在太原服裝城搞批發、零售,全縣近8000名農民打入太原藥材市場,都成了一定氣候。

變農民“獨角戲”為全縣“大合唱”

一是調動各級黨委政府的積.極性。 由縣委書記親自掛帥,全縣成立了四大工作委員會,具體領導、統籌協調全縣勞務輸出工作。17個重點鄉鎮,層層成立了主要領導牽頭的領導機構,層層落實了責任制,並將年終責任制考核的分值由5分提高到10分。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把勞務輸出作為部門、鄉村的“試驗田”,用新的政績觀進行評價,並實行量化考核和獎懲兌現。二是調動部門的積極性。縣委、縣政府對勞動、工會、共青團、婦聯、教育、公安、工商、稅務、金融和保險等15個涉及部門的具體職責、服務標準和工作紀律都做了嚴格規定,明確要求對務工農民帶著感情進行幫扶,辦理業務給予方便,不得敷衍塞責、藉故推諉。違者,由縣紀檢委書記直接受理、親自查處、三日內答覆,並妥為善後。三是調動全社會特別是農民自身的積極性。全縣每年組織一次“輸出功臣”評選活動,出台了務工農民土地轉包、“兩工”減免等優惠政策,成立村級治安聯防隊重點服務男勞力外出戶,全力促成有利勞務輸出的社會氛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