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潭縣清真上寺

臨潭縣清真上寺

臨潭縣清真上寺距今已有600年歷史。歷經滄桑,屢遭兵死,曾幾度拆 毀、幾度修復。本寺折麻提現有600多戶,40O0餘人。以歷史悠久而聞名於省內外。經考清真寺創建於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據有關記載證實,現在的臨潭回民,祖籍為南京竹絲巷人。是明洪武年間,隨沐英西征的回族,兵車後來留挑屯邊,在臨潭繁衍至今,為適應回族宗教生活需要,就在當時修建了清真禮拜寺。考之於《明史》,舊挑禮拜寺的修建,是由西平侯沐英建議,蒙明王朝準建的。建築規模宏大,取長安化覺寺式樣,占地面積15畝。明王朝為勉勵遠征屯田將士,嘗賜匾額,增其榮譽。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臨潭縣清真上寺
地址;甘肅省臨潭縣城關鎮城內北街
郵編747500
現任教長:馬啟文
現任學董:馬繼業

簡介

臨潭縣清真上寺距今已有600年歷史。歷經滄桑,屢遭兵死,曾幾度拆毀、幾度修復。本寺折麻提現有600多戶,40O0餘人。以歷史悠久而聞名於省內外。經考清真寺創建於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據有關記載證實,現在的臨潭回民,祖籍為南京竹絲巷人。是明洪武年間,隨沐英西征的回族,兵車後來留挑屯邊,在臨潭繁衍至今,為適應回族宗教生活需要,就在當時修建了清真禮拜寺。考之於《明史》,舊挑禮拜寺的修建,是由西平侯沐英建議,蒙明王朝準建的。建築規模宏大,取長安化覺寺式樣,占地面積15畝。明王朝為勉勵遠征屯田將士,嘗賜匾額,增其榮譽。
據《洮州廳志》(光緒丁未年新纂)卷三令觀類載“挑州禮拜寺在舊城,明洪武年間創建。國朝康熙乙丑年(1685年)重修。”挑眼道石焯文懸以“朝禮獨一”匾額、據傳,1685年重修之寺不如明時的壯觀。
1914年寺宇毀於“白朗”之變,1920年再建。規模較大,禮拜殿系卷棚扎角、磚木結構。有水堂、南廂房、大門等附屬建築。不意民國18年(192年)地方變亂,寺字又遭焚毀,大殿夷為平地.直至1938年,先在寺原址對面修蓋兩檐水瓦房8間,權為禮拜大殿。之後,於1944年經民眾集資在原毀大殿舊址上重新修建。大殿三進,卷棚及歇山頂組合,屬磚木結構的廡殿式建築。雕樑畫棟,工藝精緻。
全寺除大殿外,另有南北廂房、宿舍、水堂、寺門等共41間。至1947年全部竣工,工程歷時4年之久。寺門為牌樓式,重檐歇山頂,面寬3間,磚雕八字牆。造型優美,風采絢麗。
“文革”中清真寺遭毀。殘垣斷壁,廢墟一片。正當的宗教活動中斷。
1984年開始了第三次修建。磚木結構,大殿式樣古老,前檐水泥平頂.具有中國古老的建築藝術和伊斯蘭教特色合壁的和諧與完美統一。歷時兩年竣工,雄偉高雅,蔚為狀觀。僅大殿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可容千人禮拜。院東建水泥結構平頂兩層樓房9間,靠南平頂灶房4間,樓內教室、宿舍、儲藏室等一應俱全。寺的路北,有寺屬三合瓦房院落一處,東西北房17間。西大街有樓房鋪面院落一處,總計房屋31間。大殿前,北側為寺門,上建七層宣禮塔,高人云端,全城仰視。
199O年在大院的北面臨街增建了兩檐水樓房7間,設計獨特,既有古建築的雍雅,又具有現代建築的新穎。
清真上寺現有滿拉及阿訇25人。早在1825年,該寺著名阿訇敏尚禮接受東鄉北莊阿訇馬保真教禮,原華寺部分民眾跟隨敏尚禮阿訇遵行自莊的漸多,便分寺成立了清真上奪。上寺在北邊,占地4.5畝,下寺在南邊,占地10.5畝。敏尚禮(1783—1864年)是清真上寺培養的最著名阿訇。該阿匐品學兼優,深得挑州各族人民的愛戴。逝世後各族人民揮淚送葬,至今遺有達子溝拱北,供教眾瞻仰。
馬順阿旬。亦繫上寺培養的著名阿旬。曾任東鄉巴思池、東鄉黑莊、本地清真寺開學阿旬。
本坊教民丁立夫,為臨潭富商永泰行業主長子,聰睿好學,不喜經商,曾創臨潭城內回民國小,解放後歷任臨潭縣城關鎮鎮長、臨潭縣副縣長、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協副主任等職、教民馬光前。丁立夫高足,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歷任甘南藏族自州治教育局副局長、臨潭縣縣長等職。為人凝重沉毅,善於文辭,重教育、愛人才。其學生敏政,繼任臨潭縣縣長,後又任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長,現任臨夏回族自治州州長,勤政廉潔,名播州縣內外。
近年來本坊朝覲哈吉約30餘名。寺有僑居沙烏地阿拉伯、印度、阿聯等國的教民多人,以此為中介,該寺和上述各國時有往來。僑眷丁目迪哈吉,任學董期間,為寺的重建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他又創辦了臨潭縣國民中學、臨潭縣回民教育基金會等社會公益事業。現任臨潭縣回民中學名譽校長、甘肅省政協委員、甘肅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甘肅省穆斯林華僑公司總經理等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