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荷葉荷花何處好

臨江仙·荷葉荷花何處好

《臨江仙·荷葉荷花何處好》是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創作的一首詞。 這首詞上片回憶暢遊大明湖的情景。新秋之時荷花嬌艷,荷葉田田,一派美好的景象。下片筆鋒一轉,景致再好,卻離別在即,用美麗的景色來反襯分離愁思之深。全詞運用了對比、轉換時空的手法,描繪了大明湖之美,抒發了對友人的殷切思念之情。

作品原文

臨江仙

李輔之在齊州,予客濟源,輔之有和。

荷葉荷花何處好?大明湖上新秋 。紅妝翠蓋木蘭舟 。江山如畫裡,人物更風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負歡游 。一尊白酒寄離愁。殷勤橋下水,幾日到東州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李輔之:李天翼,字輔之,固安(今屬河北省)人。齊州:治所在今山東濟南。 濟源:今屬河南省。

大明湖:在山東濟南市西北。《水經注》:“濼水北為大明湖。”明時湖面占府治三分之一。後積土淤墊,湖面大為縮小。

紅妝翠蓋:指荷花荷葉。 木蘭舟:用木蘭樹之木材造的船。梁·任防《述異記》下:“木蘭洲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於此,用構宮殿也。七里洲中,有魯般刻木蘭為舟,舟至今在洲。詩家雲木、皇舟,出於此。”

三年:詞人到河朔三年。孤負:同辜負。

東州:代指濟南。

1.

李輔之:李天翼,字輔之,固安(今屬河北省)人。齊州:治所在今山東濟南。 濟源:今屬河南省。

2.

大明湖:在山東濟南市西北。《水經注》:“濼水北為大明湖。”明時湖面占府治三分之一。後積土淤墊,湖面大為縮小。

3.

紅妝翠蓋:指荷花荷葉。 木蘭舟:用木蘭樹之木材造的船。梁·任防《述異記》下:“木蘭洲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於此,用構宮殿也。七里洲中,有魯般刻木蘭為舟,舟至今在洲。詩家雲木、皇舟,出於此。”

4.

三年:詞人到河朔三年。孤負:同辜負。

5.

東州:代指濟南。

白話譯文

荷葉荷花當數初秋大明湖上的最好。水蘭舟有如穿行於“紅妝翠蓋”之間,真是江山如畫,人更風流。

想借“一尊白酒”以“ 寄離愁”。橋下的流水倒是善解人意,殷情傳情,怎奈路途遙遠,何時才能將這離愁寄到東州呢?

創作背景

據元好問《濟南行記》記載,蒙古太宗七年乙未(1235年)秋七月,“以故人李君輔之之故”而至濟南,與李輔之兩次暢遊大明湖。當時,“秋荷方盛,紅綠如繡,令人渺然有吳兒洲渚之想”。次年三、四月間,元好問游泰安,道出濟南,又與輔之歡聚。此詞作於1238年,詞人攜家自山東回歸故里經濟源時。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該詞上片是回憶暢遊大明湖的情景。當時正是“新秋”,湖上荷花初展嬌容,綠葉田田,一如翠蓋。該詞以“荷葉荷花”起調,抓住了當時大明湖上“新秋”的景物特徵,與《濟南行記》正合。第三句以“紅妝”應“荷花”,以“翠蓋”應“荷葉”,再點大明湖新秋景色,可知前次歡游印象之深;“木蘭舟”則寫到遊人,其間當有元、李二人之舟。“木蘭舟”點綴於“紅妝”“翠蓋”之間,使整個湖面變得更加妖嬈多姿。而詞人寫景的美好,也正是為了寫人的風流,因而上片結句說:“江山如畫裡,人物更風流。”風流人物,指自己與李輔之等文人雅士。這兩句,“江山”與“人物”並寫,總結上片。從“如畫裡”、“更風流”兩個詞組上,可以看到作者對此游的得意。

詞的下片,一反上片歡聚融洽的氣氛,轉寫與李輔之的分別和作者所寄予的深沉的懷念。“千里故人千里月”和“孤負歡游”,顯然是寫分離。“千里”,極言相距之遠。“三年”則明確點出與李輔之分別時間之長。從丙申濟南相會順推至第三個年頭,即為戊戌(1238年)。戊戌蓋為該詞的寫作時間。這時作者正準備攜家由濟源回太原,與濟南相隔更遠,故詞中用“千里”形容之,而輔之的和詞中,也有“無窮煙水裡,何處認并州”句,顯然輔之寫和詞時,作者已遠在“并州”(太原)了。遺山對輔之的思念之情,離別之愁,無以表達,乃浮想聯翩,竟想借“一尊白酒”來“寄離愁”,但橋下的流水,儘管殷勤,怎奈路程遙遠,何時才能將這“離愁”“寄”到“東州”呢?作者通過這樣一種假想的“尊酒寄離愁”的行動,把對輔之的思念之情深刻而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借流水寄言、寄淚以表達思念之情,不乏先例。李白《秋浦歌》之一說:“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否?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蘇軾《江城子·別徐州》有“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作者則是借流水以寄送滿含著“離愁”的“一尊白酒”,雖筆法略似前人,但婉轉綢繆,實有過之。

全詞以情取勝,表達的感情是純真的。既有團聚的歡快,也有天各一方的離愁。歡快與離愁,皆出於純真。在表現形式上,全詞用筆自然純樸。從整體結構上看,上片回憶與友人的歡聚,其景其情,均秉筆直書,無一假借;下片寫分別之後的思念,娓娓而談,不動聲色,卻深情厚誼,溢於言表。兩片所寫,既不同時,又不同地,時隔三年,人距千里,卻以真摯的友情,一線貫通,遂使兩片之問,渾然無跡。從該詞造句上看,全詞字句,略無藻飾,更無矯揉造作楚楚作態之處。這種形式上的自然純樸,與詞中所包含的純真友情,表里一致,相輔相成,做到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名家點評

東南大學中華詩詞學研究所所長王步高、江蘇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鄧子勉《元明清詞三百首注》:該詞表示了對濟南的嚮往。上闋開頭點明濟南名勝之區大明湖新秋季節荷葉田田荷花盛開的景象。“紅妝翠蓋”亦寫荷花、荷葉。“江山”、“人物”二句,也寫詞人對濟南的印象。下闋比上闋寫得更優美,“千里”迭用,表示對友人的深深懷念,儘管他們分別才三四個月,就十分懷念。詞的結末二句情深意摯,含蓄悠長。這大概正是其醒似周秦處。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一1257),金代文學家。字裕之,號遺山山人,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 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唐詩人元結後裔。七歲能詩。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 進士,曾任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後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多著述存史。工詩詞散文,尤其以詩的成就最高,其作品多反映社會現實,悲壯蒼涼,風格沉雄,意境闊遠。有《遺山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