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戍雲南江陵別內

臨江仙·戍雲南江陵別內

《臨江仙·戍雲南江陵別內》明代楊慎的作品。

作品原文

臨江仙
戍雲南江陵
別內
楚塞巴山②橫渡口,行人莫上江樓。
征驂③去棹④兩悠悠⑤。相看臨遠水,獨自上孤舟。
卻羨多情沙上鳥,雙飛雙宿河洲。
今宵明月為誰留?團團清影好,偏照別離愁。

作品注釋

①江陵:今湖北荊州
②楚塞巴山:代指湖北西部。
③征驂:楊慎自己將騎馬南下雲南。
④去棹:楊慎妻子黃娥將乘舟西上巴蜀
⑤悠悠:遠貌。

創作背景

公元1524年(明嘉靖三年)秋,楊慎因“大禮議”而觸怒明世宗朱厚熜,又跪門哭諫而遭下獄廷杖,旋被謫戍雲南永昌衛。不久 他即離京遠赴貶所。這時他續娶的妻子,尚書黃珂的女兒黃娥伴送,由潞河而南,溯江西上至江陵,方分手相別,一歸蜀地,一赴滇所。此首詞即作於夫妻在江陵告別之時。

作品鑑賞

詞入手即點出離別地點:“楚塞”指的是江陵西面的南津關,因江陵在春秋時是楚國的郢都,南津關扼守西陵峽口,形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的要塞。“巴山”指高聳夾峙在巴東三峽之一的西陵峽兩岸的巴蜀山峰。作者與妻子的告別之處正在江陵的臨江渡口。由此溯江而上,即可入蜀返鄉,但既為待罪之人,自是身不由己,只能在此與愛妻揮淚告別,其心中充滿了難言的悲傷。所以接句即以“莫上江樓”自戒,反筆跌出離別的難以為懷。以下“征驂”寫已登入繼續南下,應前“楚塞”;“去棹”則交待妻子溯江西去,應前“巴山”。本為恩愛夫妻,卻就此勞燕分飛,兩地茫茫。他們不忍相別,但因妻子要歸家侍奉老母,因而無法不別,各自登程後頻頻回首相望。當作者隔水看著妻子孤苦伶仃地一人獨自乘舟遠去之時,這種難分難捨的情感達到了無法遏制的高潮。以下“相看”兩句語淺意深,辭盡情長,令人嘆惋。
詞的下片宕開一筆,轉寫在江邊所見之景。“卻羨”兩字起到承接的作用,移情於景,自然合理。日暮時分,江邊沙灘上的水鳥雙雙飛來,又結伴而宿,這情景自然讓見者陡生羨慕之意。“河洲”兩字自然使人想起《詩經·周南·關雎》中的名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作者在此處看似漫不經心地引入這一歷來被看做男女相悅、夫妻恩愛的意象,實際上顯然包含了以鳥的出雙入對來反襯他自己和妻子天各一方的感嘆,情懷之孤寂和淒清自不待言。況且除此之外,更有甚者:偏偏是在他初嘗與愛妻離別之苦,深感寂寞孤單之時,空中升起一輪滿月,把皎潔的光芒投射在他身上。圓月本來象徵家人之團圓,可是作者卻面臨遠赴蠻荒之地與家人長期分離的慘澹現實,這又怎能不引起他的哀怨長嘆!然而正是這種對自然現象沒來由的哀怨與前面觸景而生的羨慕相形並舉,一正一反,有力地烘托出了作者因離愁別緒充塞心間的難以為情。鳥多情的“雙飛雙宿”,月無情的“偏照別離愁”,這種種感受無不源於人的反常心理,而它的起因又全在於“別離”二字,可見這次江陵之別對作者的打擊是何等的巨大和沉重。

詞牌格律

詞牌

《臨江仙》是唐教坊曲,雙調小令,用作詞調。有《謝新恩》、《雁後歸》、《畫屏春》、《庭院深深》、《採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等別名。敦煌曲兩首,今人任二北《敦煌曲校錄》定名為《臨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作《臨江仙》。《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高平調”。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韻。約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北宋柳永演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韻,後片六平韻。此詞共六十字。

格律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韻)。
楚塞巴山橫渡口,行人莫上江樓。
⊙平⊙仄仄平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征驂去棹兩悠悠。相看臨遠水,獨自上孤舟。
⊙仄⊙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韻)。
卻羨多情沙上鳥,雙飛雙宿河洲。
⊙平⊙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今宵明月為誰留?團團清影好,偏照別離愁。

作者簡介

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

楊慎像楊慎像
人、金馬碧雞老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公元1511年(明正德六年)進士第一,官翰林院修撰,預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明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而受廷杖系獄,謫戍於雲南永昌衛,卒於貶所。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為第一,於有明一代自立門戶。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後,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