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臨江仙 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谷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作品釋義
①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載:“元豐五年(1082)九月,雪堂夜飲,醉歸臨皋。”石聲淮、唐玲玲《東坡樂府編年箋注》則謂本詞“當作於元豐六年四月以前”。臨皋:在湖北 黃岡縣南江邊,蘇軾曾寓居於此。 ②東坡:蘇軾在黃州城東開墾的躬耕之地,他自號東坡居士,系效白據易“忠州東坡”之名。③營營:往來勞碌。
④縠(hú)紋:形容水波微細。榖,有皺紋的紗。
⑤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蘇軾在黃州“與數客飲江上,夜歸。江面際天,風露浩然,有當其意,乃作歌詞,所謂‘夜闌風靜榖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者,與客大歌數過而散。翌日暄傳子瞻夜作此詞,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而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然此語卒傳至京師,雖裕陵(神宗)亦聞而疑之。
現代譯文
晚上在東坡雪堂喝得微醉,酒醒後又接著喝,直到大醉,醉後歸來恍惚已將近三更。家童全睡鼾聲如雷鳴,任你敲門總也叫不應,我倚著竹杖傾聽江濤聲。我時常為身不由己而深深 遺憾,何時能忘卻為利祿功名奔走鑽營?夜將盡風靜水波平。一葉小舟從此去,寄身江海了殘生。
詞牌
臨江仙〔題考〕 本調之創,本詠水仙,厥後依調填詞,多屬泛詠;字數增減,體乃增多。據萬氏【詞律】所收,有五十四字者、五十六字者,五十八字者有七體之多;更有六十二、七十四、九十三字者。至六十字者,除本調外,又有秦觀一首,尾三字作仄平仄;顧敻一首,尾作三字兩句,俱非正格。歐公此調,據【野客叢談】云:“歐陽永叔任河南推官,親一妓。時錢文僖公為西京留守。一日,宴於後園,客集而歐與妓皆不至,移時方來。錢責妓云:‘末至何也?’妓云:‘中暑,往涼堂睡覺,失金釵,猶未見。’錢曰:‘若得歐推官一詞,當為償汝。’歐即席賦此。坐皆擊節,命妓滿斟送歐。而令公庫償釵。”因即注題“妓席”,而後人即奉為﹝臨江仙﹞調為 正宗。
〔作法〕 本調六十字,前後闋相同。起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不用韻。次為六字句,用韻。第三句為平起平韻之七言句,故一三兩字平仄不拘。四五兩句恰與仄起五言絕句末二句句法相同;每句第一字亦不拘平仄。
夜飲東坡醒復醉,
⊙●⊙○○●●(句)
歸來仿佛三更。
⊙○⊙●○△(平韻)
家童鼻息已雷鳴。
⊙○⊙●●○△(協平韻)
敲門都不應,
⊙○○●●(句)
倚杖聽江聲。
⊙●●○△(協平韻)
長恨此身非我有,
⊙●⊙○○●●(句)
何時忘卻營營。
⊙○⊙●○△(協平韻)
夜闌風靜榖紋平。
⊙○⊙●●○△(協平韻)
小舟從此逝,
⊙○○●●(句)
江海寄餘生。
⊙●●○△(協平韻)
作品賞析
賞析(一)
這首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 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仿佛三更,仿佛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著,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走筆至此,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 鋪墊。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
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託的深沉喟嘆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游,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於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脫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徵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複雜的人生觀中,由於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餘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嚮往 自由的心聲。
宋人筆記中傳說,蘇軾作了上詞之後,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根本未去江海寄餘生這則傳說,生動地反映了蘇軾求超脫而未能的人生遭際。
賞析(二)
此詞以夜飲醉歸這件生活小事為由,即興抒懷,展現了作者謫居黃州時期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上片敘寫於東坡豪飲後醉歸臨皋之景前兩句點明了詞人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可見是一醉方休的暢飲了仿佛二字,刻畫出詞人醉眼朦朧之態,真切傳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門前駐足叩門的情事詞人雖連連敲門,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歸來,酣睡已久,鼾聲如雷,於叩門聲全然不覺於是,詞人索性不再敲門,當此萬籟俱寂的深夜,轉而拄杖臨江,細聽濤聲蘇軾一向認為高人無心無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準郎中見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執(敲門)而不可得,隨即便應轉為破(倚杖聽江聲)這一生活細節,是詞人獨特個性和曠達人生態度的又一次顯現。
下片即是詞人倚杖聽江聲時的哲思長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莊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莊子·庚桑楚)之意,是詞人當下對人生的思索和感嘆想平生顛沛飄泊,身不有己之時居多,何時才能不為外物所羈絆,任性逍遙呢?夜闌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寫深夜無風而平靜的江面,也是詞人此際寧靜超然心境的象徵,並從而引發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寫詞人面對平靜的江面,幻想著能如范蠡一樣,駕一葉扁舟,遠離塵世喧囂,在江湖深處安閒地度過自己的餘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之意,體現了作者當時渴望得到精神 自由和靈魂解脫的心境。
全詞的特點是敘事議論寫景抒情相結合,語言舒展自如,簡練生動,表現了詞人獨特的語言風格在情感上,飄逸曠達與悲涼傷感交織一處,是詞人謫居黃州時期複雜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蘇軾現存的362首詞作中,歸字竟出現105次,這是深可玩味的李澤厚先生說:蘇軾一生並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美的歷程)由於其結尾所表達的棄官歸隱之念,以至於翌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詞,掛冠服江邊,拿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二)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為根本逃不掉這個人世大羅網(美的歷程)無論是人間天上,抑或是廊廟江湖,對於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後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實際只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喻。
課外習題
①作者因何而醉?試結合全詞分析其思想原因。
②“夜闌風靜縠紋平”一句在表達上有什麼 特點?
參考答案①抱負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擺脫人世間的名韁利鎖。
②一語雙關,既寫自然景象,又寫作者的心境。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 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傑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於風格、體制上皆有創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有《東坡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