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臨床營養學是營養學的重要組成成份,而且隨著臨床醫學與營養科學的迅速發展,使這兩個領域的聯繫更為密切,臨床營養學不只是營養缺乏病的防治,也不僅限於疾病的營養治療,其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它覆蓋了營養因素在發病過程中的機制,營養與機體對疾病抵抗力的關係以及營養在預防、防治、治療、康復和保健中的作用諸方面。近年來由於腸內、腸外營養支持在醫療中的作用 日益突出,已為臨床醫學家所公認,使臨床營養學的重要性受到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又因從醫療需要出發,了解疾病發病過程中的營養因素及其對營養代謝的影響至關重要,故對於營養素功能與食物中其他成分的生物效應又有了不少新的認識,這就推動營養學在巨觀上向流行病學、微觀上向分子生物學融合發展,使營養學的基礎理論和實際運用均上了個新的台階。在這樣的背景下,臨床營養學作為一門學科,包括了許多新的內容,已超出過去的範疇,成為營養學中的重要領域之一。
概念
臨床營養學是運用營養學知識來治療疾病,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康復的科學。
臨床營養治療,特別是危重患者的營養治療非常重要,俗話說“疾病三分治,七分養”,營養即在其中。對患者來說,合理平衡的營養飲食極為重要;“醫食同源,藥食同根”,表明營養飲食和藥物對於治療疾病有異曲同工之處;故營養科又有“第二藥房”之稱。營養治療在臨床綜合治療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合理平衡的營養,不僅可以增強患者的免疫能力,預防疾病發生和發 展,而且還可以提高患者對手術和麻醉的耐受能力,減少術後併發症,降低醫療成本,縮短住院時間,有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臨床營養日益倍受重視。
在開始營養治療時,營養供給應恰如其分,多了則增加患者的代謝負擔,猶如“火上加油”,會加重病情,少了則對已處於危重狀態的患者是“”雪上加霜。因此,供給的營養素應合理,滿足需要即可,原則是“量出為入,寧少勿過”。
營養素是危重患者“起死回生”的物質基礎,營養治療是臨床綜合治療的組成部分,合理使用營養治療是搶救危重患者的主要手段。總之,無論使用何種營養治療方式或是製劑,都要掌握適應證、注意禁忌證、防治併發症,促進患者康復。
治療
為治療或緩解疾病,增強治療的臨床效果,而根據營養學原理採取的膳食營養措施。又稱治療營養。所採用的膳食稱治療膳食,按其功用分為治療膳和實驗膳。治療膳是針對特定病種和不同病情而編制的各種食譜,其基本形式有4種:
一般治療膳
分普通飯、軟飯、半流質膳和流質膳。普通飯適用於不發熱、消化器官正常、無特殊膳食限制和恢復到一定程度的病人,1日3餐。軟飯為切碎煮軟易消化的膳食,適用 於微熱、牙齒不好或消化功能欠佳及恢復初期的病人,1日4餐。半流質膳主要用於發熱、消化道疾病、術後不能咀嚼等病人,絕對避免粗、硬、纖維質食物,1日6—7餐。流質膳食特點是全流質、易下咽,營養素不能滿足需要,必要時須另補,只能短期使用,適用於高熱、體弱、病情重、口腔限制或需使胃腸休息的病人,每2—3小時進餐一次。
鼻飼和管飼膳
昏迷或不經口進食但無咽喉與食管疾患和嘔吐者,可鼻飼。食物不能通過咽喉、食管,而由胃腸造瘺插管直接送入胃腸,為胃腸造口管飼。
要素膳
又稱化學元素膳或配製膳。用純營養素配製的溶液或懸浮液,不須消化,殘渣極少,基本能滿足需要的各種營養素,簡單方便,不引起感染。主要適用於消化道瘺、嚴重的腸炎、慢性腹瀉、短腸綜合徵、胰腺炎或功能障礙等病人及嚴重創傷燒傷下的超高代謝、慢性營養不良、術前準備及術後護理等。不宜用於3個月以內的嬰兒、腸切除後殘留過短的術後早期、有代償性應激和腸梗阻病人的早期及其他極度虛弱病人。
靜脈營養
又稱胃腸外營養。通過靜脈注射補給病人營養素。作為主要治 療的適應症有腸瘺、腸道炎性疾患、急性腎功能衰竭、心力衰竭、肝功能衰竭等。作為輔助治療的適應症有術前恢復營養狀態、術後輔助治療、不能經口進食、昏迷、神經性厭食或拒食等。
試驗膳是應某些臨床檢驗需要而規定的特殊膳食。如胃腸潛血檢驗用的潛血檢查膳(不含血紅素、葉綠素的食物)。
不同疾病有不同的臨床營養原則,如高血壓病患者,體重超重者按每周1—1.5千克減重,合併高脂血症和冠心病者限制脂肪量尤其是動物脂肪量,減少膽固醇攝入量,多採用植物油,糖耐量降低者限制熱量,減少糖類,限制食鹽至每日2—6克。
另外,某些疾病特異地與某些食物或其所含成分有關,如苯丙酮酸尿症病人先天性缺乏苯丙氨酸羥化酶,以致苯丙氨酸及其衍生物積聚於體內而致腦損傷,對這些病人的營養治療要製備相應的不含這些食物及其特定成分的膳食。
研究進展
臨床營養治療,特別是危重患者的營養治療非常重要,俗話說“疾病三分治,七分養”,營養即在其中。對患者來說,合理平衡的營養飲食極為重要;“醫食同源,藥食同根”,表明營養飲食和藥物對於治療疾病有異曲同功之處;故營養科又有“第二藥房”之稱。營養治療在臨床 綜合治療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合理平衡的營養,不僅可以增強患者的免疫能力,預防疾病發生和發展,而且還可以提高患者對手術和麻醉的耐受能力,減少術後併發症,降低醫療成本,縮短住院時間,有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臨床營養日益倍受重視。
在開始營養治療時,營養供給應恰如其分,多了則增加患者的代謝負擔,猶如“火上加油”,會加重病情,少了則對已處於危重狀態的患者是“”雪上加霜。因此,供給的營養素應合理,滿足需要即可,原則是“量出為入,寧少勿過”。
營養素是危重患者“起死回生”的物質基礎,營養治療是臨床綜合治療的組成部分,合理使用營養治療是搶救危重患者的主要手段。總之,無論使用何種營養治療方式或是製劑,都要掌握適應證、注意禁忌證、防治併發症,促進患者康復。
臨床回顧
過去的20多年來,因強調能量和脂質代謝研究,確定營養不平衡,特別是營養過剩是糖尿病、高血壓病、肥胖症、痛風症、動脈粥樣硬化、某些腫瘤等常見疾病,即所謂“富裕型”疾病的基礎。因此,開闢了臨床營養的新紀元。現已了解到這些疾病都與飲食、營養有錯綜複雜的關係。營養不良經常與嚴重併發症有關,這同時意味著在很短時間內營養不良在臨床治療中的地位,從以前模糊不清、似是而非,走到現在營養治療的前沿陣地。所以現在臨床營養定義應該是:與某些疾病相關的臨床科學,當飲食攝入不足、消化、吸收、代謝不良可誘發許多疾病發生。通過改變營養素的量和組成,糾正對疾病和營養治療的反應,最終利用外來和內源性營養物質治療營養不良可能是較為合理的辦法。
前景廣闊
隨著人類基因組序列測定,以及醫學、生命科學基礎和臨床研究的深入,營養生物治療發展的機遇更大、機會更多。分子營養學在近年來有長足的進展,供給組織特異性物質,應激反應測定方法改變,均強調同一概念,即基礎營養科學所取得成就,將會在臨床營養發揮巨大的作用,獲得豐碩成果。住院患者營養不良或醫源性營養不良,是目前臨床營養的主要問題。營養不良使機體抵抗力降低,併發症增多,死亡率增加患,提高醫療成本,住院費用明顯增高,住院時間延長。因此,如何預防住院患者營養不良是目前,乃至將來的主要問題。
2.1 分子營養學臨床套用
作為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連線橋樑,分子生物學實際上在臨床 營養有很多用處,可以套用在臨床營養諸多方面。比如
2.1.1 基礎研究:基礎研究用於理解代謝疾病的基礎原理,以及如何糾正營養代謝的異常。
2.1.2 治療:套用於糾正基因表達和全身代謝特殊營養素及調控因子引起的異常。
2.1.3 診斷:用於診斷有基因異常的代謝和營養紊亂,有助於臨床營養治療。
後2個問題深受歡迎,最令人興奮,因為問題對基礎生化背景的要求較少,容易進行相關研究。分子營養學目標如下:①營養對蛋白合成的調控作用及機制;②cDNA克隆:了解營養狀態和生長相關性的分子機理;③DNA再結合:產生因子的生物蛋白;④轉染:研究正常和異常蛋白的工具;⑤轉基因工程,基因治療治療原型。
2.2 轉基因動物:
轉基因動物為基因治療原型。轉染技術是將cDNA轉入動物體內基因治療原型。通過這種方式接受外來DNA的動物稱為轉基因動物。實際上轉基因動物是基因治療的原型。轉基因動物是利用融合基因組,成對選擇性蛋白營養素敏感調控和編碼區域。
2.2.1 基因治療:對套用轉基因方法緩解某些疾病過程進行臨床評價。人類基因組工程已經完成,所以人類DNA、30億個核酸排列均已破譯。通過基因組技術了解各種基因的功能和定位。只有了解基因功能、序列、位置,基因治療才可能成為現實。
利用基因晶片技術可以分析個體基因組。晶片實際是將cDNA序列高密度的點相關載體上,從細胞mRNA上提取螢光探針混合物雜交到同源基因上,這樣可以準確測量相應基因的表達。序列密度在1000/cm2cDNA可以準確表達,1次雜交可以檢測50000樣品。這種新的基因分析方法可以革新基因分析,發現新的藥物,更準確診斷疾病,可以作為基因營養干預和治療的新方法。
確認多形態性可以更好地預先安排,營養方法可以為基因治療創造更好條件,通過套用基因手段。可以通過轉基因方式,剔除技術在轉錄水平上將疾病相關的DNA取代,最後的結果是功能蛋白沒有錯誤突變。營養和基因治療結合可以將個體基因易感性考慮進去。
基因治療在某些方面較為成功,如血栓性疾病、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糖尿病、高血壓、局部性基因治療,用來預防血管內膜增厚或促進側枝循環建立。
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基因在普通動物細胞內表達,同時在轉錄水平上受膽固醇調控。轉基因動物體內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產生不容易受膽固醇調控,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基因高表達導致血漿膽固醇減少,從而影響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實際上分子生物學特別是基因工程套用到營養和治療中已取得巨大進展,分子營養確實增加生物科學影響,並在臨床營養方學面取得很大成就。
2.2.2 營養治療趨勢:構想以後的營養治療特點是很困難的一件事,然而根據基礎和套用科學的知識可以推測幾種趨勢:腸內供給營養是主要途徑,在供給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微量營養素需要的同時滿足能量需要,與治療手段相關的營養藥理學、營養免疫學、增加營養素效率的特殊生長因子的套用,所有這些意味著臨床營養的復興。
2.3 腸內營養
腸內營養供給是最經濟的營養治療方式,然而有些營養素在 腸外給予時可以更好的發揮作用,所以腸外、腸內聯合套用是將來的主要供給方式,尤其是嚴重的應激患者。
腸內很多細菌具有免疫刺激作用,能促進機體健康,產生小腸黏膜的燃料及其他重要的生長因子。腸內細菌組成microflora ,控制病源物和體內的廢物、毒物排出。未來有益細菌可能成為臨床營養框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利用有益細菌作為生物工程產生生長因子、維持營養和健康狀態的特殊胺基酸根本不是空想。
2.4 能量供給
臨床營養考慮營養素需要是為了滿足機體需要,所以營養治療最重要的事情是改善預後。慢性營養不良可以減弱機體合成代謝,增加感染危險性,提高死亡率,而限制熱能攝入又可以延長壽命,減輕退行性病變,降低對感染的自身免疫反應,提高感染後生存率。因此如何在正常生理狀態、疾病狀態提供營養供給需要進一步研究。
大家不僅要證實患者的營養給予途徑是否正確,還要評價一些假說的價值。嚴重疾病患者的高血糖和相對胰島素不足與併發症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在臨床上套用大劑量的胰島素控制血糖在110mg%以下,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併發症。因此人們推測是否增加糖類供給也會取得這些結果,但由於人們無法將控制血糖與增加胰島素水平截然分開,所以降低死亡率和併發症的具體原因至今不清。
2.5 如何改善應激反應
Hippocrate實驗得出經典結論:“一定範圍內,發燒和炎症可以認為是疾病好轉的一個過程,若超出此範圍,則有害。”John Hunter指出很多損傷都可以產生類似炎症的反應,也就是說機體對物理傷害有共同反應,此反應可以加速或延緩機體復原。Grimble總結外傷、感染、燒傷代謝反應,指出炎症細胞漿對病源產生反應,形成特殊的環境:內部釋放某些物質保護免疫系統,加強抗氧化防禦系統,保護已經癒合的組織。
在20世紀最後10年,人們慢慢了解了這些反應的有害和有益的作用,21世紀人們將致力於理解一些領域:內源性底物的流速反應,免疫功能,熱應激蛋白,抗炎症 ,轉錄因子活化、外傷或感染時氧化與抗氧化的平衡反應。實際上所有這些領域都受到營養和基因的影響。
20世紀已經注意到前炎症細胞因子過分釋放增加死亡率和併發症。然而研究顯示與前炎症細胞因子釋放量相比,前炎症和抗炎症細胞因子平衡對疾病預後更重要。比如敗血症生存患者都有較高的IL6水平和較低的IL10水平。並發感染後死亡的患者體內血漿IL10/TNF比例明顯偏高。
骨關節炎和克隆氏病等慢性炎症反應的病理過程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骨關節炎患者體內合成遞質(IGF1、TGF、骨生成素蛋白、軟骨誘導形成蛋白、IL4)刺激基質形成,抑制降解;而分解遞質作用相反。其他遞質IL-6、IL-10、IL-13起調節作用。
由於抑制了T細胞反應,正常腸黏膜不受腸內細菌感染。增加CD4 Th1細胞反應可以誘發導致炎症的IL2、TNF等前細胞素釋放。而Th2淋巴細胞產生IL4、IL10等抗炎症細胞素。這些遞質相互作用將為本世紀臨床營養治療提供新的手段。對炎性腸病的患者用抗-TNF治療有效。儘管抗血清治療很昂貴,但他卻是炎性疾病治療方法的突破。
生長因子開闢了新的治療方法,HGH、IGFI、EGF、PDGF、TGF對能量代謝,蛋白和膠原合成,骨基質和軟組織合成具有很好的作用,GM-CSF和GCSF作為放療和化療輔助因子也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腎臟疾病用EPO提高治療貧血的結果,同時還改善營養狀況。
相信將來會發現更多生長因子,了解其受體傳導系統,以便更好設計特異生長因子拮抗劑。由於不同分化細胞對同一因子可產生不同反應,所以了解這些拮抗劑選擇性是否對治療調控有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問題可能反應是通過激活因子在時間和位置效應方面對細胞反應產生調控。
在敗血症和炎症反應早期時,炎性細胞素源IL-1、IL-6、IL-8、TNF均有顯著升高,晚期時抗炎性因子IL-4、IL-10、IL-13和TGF明顯偏低。n3系列脂肪酸可以作用於這些因子,調節炎性反應從不利的影響,發展為對機體有利。
人們一直很關心n3/n6最佳比例,以前認為是1:1較好,現在則認為1:2.5,因為能產生較高的LTC5與LTC4的比值,從而有利於脂肪合成。出現一種新的脂肪乳液是在LCT、MCT和橄欖油混合的基礎上添加維生素E,這種脂肪乳劑減少n6脂肪酸,增加n3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可能會有利於免疫調控作用。其n3/n的比例是1:2.5,在用語臨床外科手術患者雙盲實驗中了解到,使用這種乳液患者體內血漿磷脂、白細胞、血小板中n3脂肪酸升高,而n6脂肪酸降低,白細胞中LTB4釋放減少,LTB5釋放增多,住院天數減少了7d。因此,推測這種乳劑耐受性好,能較好調整脂肪酸和二十烷類代謝。所以說建立含有最小缺陷,能帶來最大益處脂肪乳劑模式非常重要。
將來挑戰是將各方面獲得的知識套用到臨床,通過調整n3脂肪酸和細胞素,使營養治療能改善生存率。通過外來方式調控代謝反應將是內科醫生有力工具。
免疫營養
由於知道改變底物代謝的常見和特殊機理,所以增加很多干預疾病過程機會。為特殊疾患患者提供特殊營養物質有效性,使臨床飲食干預在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方面興起新的高潮。營養藥理學是臨床營養非常有發展前途的工具。通過這種營養手段,可以為臨床重患者,肝、腎功能衰竭患者及新生兒、早產兒提供充足營養素。能有效改善免疫力,減少炎症反應頻率,調節細胞水合作用,改善腸屏障功能等。
在宏量和微量營養素中都可以找到免疫營養素,如核苷酸,胺基酸中谷氨醯胺、精氨酸、半胱氨酸和牛磺酸等,脂肪中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短鏈脂肪酸,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和-胡蘿蔔素,微量元素鋅、硒等均是重要免疫調節物。患者中供給這些營養素量應多於一般人群需要量。但無論如何,這些免疫營養素應同時滿足機體代謝和免疫需要。
3.1 谷氨醯胺
谷氨醯胺是20世紀明星營養素,大量研究論文涉及谷氨醯胺。據不完全統計,10年內有10265篇科學論文與谷氨醯胺有關部門,其中726篇是關於營養研究,312篇是代謝方面,242篇是評價谷氨醯胺在腸外營養作用。
在20世紀最後10年,谷氨醯胺被認為是條件必需胺基酸,是淋巴細胞、肝細胞、腸黏膜細胞理想的能量來源,應激時體液內特別是細胞內低濃度谷氨醯胺表明谷氨醯胺缺乏,與併發症和死亡率升高有關。重患者中添加谷氨醯胺可以降低併發症和死亡率。
3.2酪氨酸和半胱氨酸
因健康成人體內能由必需胺基酸合成酪氨酸和半胱氨酸,所以是非必需胺基酸。但成人在肝腎疾患時,以及早產兒和新生兒體內合成酪氨酸和半胱氨酸的各種酶活力下降,此時酪氨酸和半胱氨酸成為條件必需胺基酸。因此,臨床營養治療時應該引起注意。這個問題在20世紀並未引人們足夠的重視和注意。
供給充足蛋白質和合適胺基酸比例平衡飲食,對維持臨床重患者機體合成代謝非常重要,然而由於谷氨醯胺、酪氨酸和半胱氨酸自身溶解性和不穩定性,細胞內外梯度差導致牛磺酸不能有效利用,所以合理平衡飲食很難保證供給。因為雙肽穩定性和高溶解性,所以臨床中開始套用雙肽製品,現在已經有包含谷氨醯胺、酪氨酸雙肽,含半胱氨酸雙肽和牛磺酸加和物將在本世紀解決。
臨床中重患者體內谷胱甘肽合成非常重要。組織中還原型谷胱甘肽與氧化型谷胱甘肽比值下降提示機體處於氧化應激狀態,而且低濃度谷胱甘肽常伴隨組織中谷氨醯胺濃度顯著下降。最近研究顯示,添加谷氨醯胺能增加肝和腸內谷胱甘肽儲備。其生化基礎在於谷胱甘肽前體谷氨醯胺- 酸很難通過細胞膜,而谷氨醯胺則可以自由進出細胞膜,所以谷氨醯胺脫氨基後成為谷氨酸的前體。
谷氨醯胺還可以減弱炎性因子源遞質,上調抗炎性因子源,從而影響內源性炎性反應。研究表明谷氨醯胺雙肽可以降低腫瘤壞死因子和IL-8合成及細胞毒性,同時還增加抗炎性因子IL-10的表達能力。丙醯氨-谷氨醯胺能促進cysteinyl-leukotrienes的合成,而機體合成cysteinyl-leukotrienes能力與預後關係密切,是預示重患者預後的生存生化指標。
實驗提示谷氨醯胺還是葡萄糖不耐症發生的關鍵因子。在高胰島素血症時谷氨醯胺鈍化胰島素對葡萄糖形成作用,增加胰島素調節的葡萄糖的利用。所以在糖尿病、敗血症和膿毒血症等存在胰島素抗性的情況下,谷氨醯胺雙肽作為營養輔助因子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谷氨醯胺雙肽還可能是心血管保護因子。谷氨醯胺雙肽可以維持心血管中谷氨醯胺和高能量磷酸鹽濃度,預防乳酸鹽的積蓄。從而在栓塞時,支持心臟再灌注。
現在已經獲得了高溶解度的酪氨酸雙肽,所以在臨床可以滿足酪氨酸需要。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時,供給甘氨-酪氨酸雙肽、絲氨酸、同時增加組氨酸和纈氨酸,減少苯丙氨酸含量胺基酸溶液可以糾正體內異常胺基酸代謝。急慢性肝功能不良時,甘氨-酪氨酸雙肽和丙氨-酪氨酸雙肽降解和水解不受影響,所以,在肝臟疾病時,腸外供給甘氨-酪氨酸雙肽和丙氨-酪氨酸雙肽可以作為酪氨酸的來源。21世紀時人們還會將酪氨酸雙肽套用於早產兒和新生兒。
3.3 含硫胺基酸
人感染HIV時,游離的自由基可以誘導腫瘤壞死因子釋放,含硫的抗氧化物能抑制此反應。半胱氨酸是一潛在抗氧化劑,能抑制此反應,同時還能抑制受刺激的T細胞核心轉錄因子的表達。
由於轉錄因子提高HIVmRNA的表達,所以半胱氨酸可能在治療免疫缺陷綜合症發揮作用。由於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由於氧化應激的原因,代謝過程中,抗氧化物的含量不斷減少。因此傳遞足夠量的抗氧化物可以對抗氧自由基的作用及其隨後對機體損傷。抗氧化物維生素E、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等之間相互協同作用,維生素C能清除廣泛的氧化物,同時還能再生維生素E,抗氧化物協同作用對抗氧化物,確保機體處於較好的功能狀態。所以供給患者“抗氧化物雞尾酒”治療遠比大劑量共給一種抗氧化物好。推薦的供給比例是:維生素E:維生素C:胡蘿蔔素=1:2:0.1
住院患者
1974年,Charles公布名為“病房中的(支撐系統)支架”,論文中強調營養不良在器官和系統功能和結構方面有許多副作用,誘發疾病,影響疾病預後。25年研究結果顯示,當時不僅缺乏對營養不良的認識,同時也沒有令人滿意的營養治療手段。營養不良可以影響肌肉功能、免疫和智力能力,延遲疾病康復。給營養不良患者足夠營養治療後,恢復較快,住院天數減少。評價患者的營養狀態是營養治療的第一步。因此,需要經常定期評價患者的營養狀態。評價營養狀態的方法有很多,同時也很準確。讓臨床工作者和研究者理解、重視營養在疾病預防和治療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很多國家和地區已注意到這個問題,制訂營養治療指南,如澳大利亞,英國、丹麥、瑞士。與30年前比,住院患者中營養不良的現象已少了很多。然而還是較為普遍現象,同時對疾病預後有深遠影響。
國際生命科學會中國辦事處最近組織了一項回顧性調查,對住院病人營養不良發生率,營養治療方式對營養不良發生率的影響,以及腸內營養的成本效益研究。根據體質指數(BMI)、血清白蛋白和血紅蛋白等指標分析的結果表明,病人入院時的營養不良發生率較以往為低,但出院時營養不良發生率增高。提示這種變化是由於醫務沒有採取營養治療,或營養治療不能滿足代謝需要,而導致營養不良發生率增加。
對於是否需要營養治療,特別是腸內營養在疾病治療中作用牽涉到很多倫理、道德、財力等多方面因素。在美國將所有腸內營養製劑列為藥品和食品之外,單獨設立的醫用食品管理,歐洲則為特殊用途醫療食品,其內涵是一致的。在國內沒有專門的分類,有些作為藥品進行註冊,有些按食品管理,沒有統一的法規進行有效的管理。使用腸內營養糾正住院病人的營養不良,是最為簡單、經濟、有效,特別是符合人體消化、吸收、代謝生理過程的方法。腸內營養是為全世界都公認並接受的方法。
由於腸內營養製劑比腸外營養難以管理,容易發生濫用,增加了管理的難度。為此,相關機構不應該根據有限的花費或資源,作出給予、限制或撤消營養治療的決定。應吸收其他國家成功的管理經驗,如由營養師或臨床醫師決定是否用腸內營養製劑。這對推廣腸內營養套用,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