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卜鎮

實現工業增加值1.008億元,增長10.2%。 2008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6.6億元,增長25%。 實現工業增加值1.008億元,增長10.2%。

地理概況

臨濮鎮位於鄄城西南20公里,地處山東、河南兩省交界處,北枕黃河,南接牡丹之鄉,西靠中原油田,東通水泊梁山,是鄄城西南的交通樞紐和工農業產品集散地,也是鄄城西南的門戶和歷史重鎮,素有“南數臨濮北數閣”之美稱。全鎮總面積56平方公里,耕地5.1萬畝,2008年底轄23個行政村,53個自然村,總人口3.8萬人。臨濮鎮距新石鐵路(新歐亞大陸橋)與京九鐵路交匯處菏澤市僅 35 公里,距高速公路入口僅 18 公里,距嘉祥機場僅 78 公里,距濟南高速公路行程 245 公里。

歷史沿革

臨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文化開發較早的區域之一,歷代統治者都把臨濮視為軍事要塞,經濟政治樞紐,在此設郡立縣,大加發展。黃巢安營古址、莊子廟釣魚台,東嶽大帝青銅像等文化古蹟至今猶存,晉楚城濮之戰、公子耳退避三舍等歷史故事歷代傳唱 隋開皇16年(596年),分鄄城縣置臨濮縣(縣治在今山東鄄城縣城西南15公里臨濮鎮),屬濮州。大業3年(607年)省臨濮縣入鄄城縣。唐武德四年(621年)重置臨濮縣,仍屬濮州。金改屬大名府路。貞元2年(1154年)省臨濮縣,併入鄄城縣。至今 2002年7月,報山東省政府同意,撤銷臨濮鄉,設立臨濮鎮。下轄24個行政村。 西街行政村北街行政村張莊行政村東楊樓行政村西楊樓行政村許莊行政村趙劉莊行政村聯合村行政村北董莊行政村馬堂行政村婁子莊行政村劉屯行政村曹莊行政村孫寨行政村東孫莊行政村前范莊行政村南董莊行政村李樓南街行政村。

經濟教育

經濟發展

2008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6.6億元,增長25%。實現財政總收入812萬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16%。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1.4億元,增長11.6%。糧食總產2.53萬噸,增長13.4%;其中棉花總產633萬噸;油料總產2442噸;水果總產1115噸;蔬菜總產2.2萬噸;肉類總產1701噸;禽蛋總產1288噸;水產品總產1254噸。人工造林面積150公頃,林木覆蓋率達42%。實現工業增加值1.008億元,增長10.2%。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2億元,增長10.3%。 臨濮各項基礎設施完善,民營經濟蓬勃發展。通過小城鎮開發工程,交通、通訊、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日益完善,鎮域內村村公路貫通,鎮駐地商貿街和各類商品經營樓房規劃整齊,工業園、建材、木材等經濟園區和專業市場設施齊備,管理完善,電熱儀器加工、地毯、檔發、木材加工、花生脫殼等民營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進一步繁榮了臨濮經濟。
2008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6.6億元,增長25%。實現財政總收入812萬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16%。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1.4億元,增長11.6%。糧食總產2.53萬噸,增長13.4%;其中棉花總產633萬噸;油料總產2442噸;水果總產1115噸;蔬菜總產2.2萬噸;肉類總產1701噸;禽蛋總產1288噸;水產品總產1254噸。人工造林面積150公頃,林木覆蓋率達42%。實現工業增加值1.008億元,增長10.2%。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2億元,增長10.3%。
臨濮社會治安良好,民風淳樸,招商引資政策優惠,經濟發展氛圍濃厚,是理想的投資發展環境場所,近年來,已有森昊木業有限公司、昌運化工廠、封密環廠等企業相繼在臨濮落戶,為臨濮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教文衛

臨濮鎮現有普通中學1所,在校生880人。國小6所,在校生0.3萬人。有衛生機構3所,其中,醫院1所,衛生防疫機構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30張,衛生技術人員34人,其中執業醫師13人。農民人均純收入4200元,增長20%;商品交易市場3處。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個,床位60張,收養12人。

臨濮鎮西馬堂

西馬堂村位於臨濮鎮西兩公里處,為馬堂行政村。距黃河僅一公里,歷史上由於黃河河水泛濫,曾在黃河大堤兩岸遷移多次。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黃河大堤東側重建新村至今。新村緊靠黃河大堤、金堤而建,交通便利。距鄄城縣城20公里,菏澤市30公里。
現有村民600餘人,民風淳樸,多依靠農業為生,隨著近幾年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村民逐漸外出打工,生活日漸富裕。
西馬堂村地理位置優越,綠色農業發展迅速,人文氣息濃厚。

特色產業

本鎮盛產小麥,大豆,玉米,地瓜;楊樹,柳樹,榆樹,槐樹;青山羊,魯西黃牛,家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