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耳面癱

膿耳面癱

膿耳面癱,中醫病名。是由於膿耳失治,邪毒侵蝕耳內脈絡而發生的面癱。西醫學的化膿性中耳乳突炎並發麵癱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施治。臨床症狀為面肌運動減退或喪失,不能提額皺眉、閉眼,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嘴角歪向健側,患側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漏氣。

名詞解釋

膿耳面癱是因膿耳失治,邪毒侵蝕耳內脈絡而發生的面癱。西醫學的化膿性中耳乳突炎並發麵癱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施治。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學的化膿性中耳乳突炎並發麵癱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施治。

病因

面部脈絡循行耳中及耳之前後,若膿耳失治,日久病深,邪毒潛伏於里,灼腐耳內脈絡,致使脈絡閉阻不通而導致面癱。

病機

1、熱毒上攻,脈絡受損。毒熱之邪上攻,耳內氣血搏結,致使脈絡閉阻,氣血阻滯,經筋失養,而致面部肌膚弛緩,導致口眼斜。

2、氣血不足,邪毒阻絡。膿耳發病日久,以致氣血虧虛,祛邪無力,邪毒困結耳竅,閉阻脈絡,使面部肌膚失養而口眼斜。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病史:有膿耳病史。

2、臨床症狀:面肌運動減退或喪失,不能提額皺眉、閉眼,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嘴角歪向健側,患側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漏氣;口涎外流;說話、發笑、閉眼、齜牙時面容不對稱。

3、局部檢查:鼓膜穿孔多位於鬆弛部或緊張部邊緣,鼓室內有污穢黏膿及豆腐渣樣物或肉芽味臭。

4、其他: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聾或混合性聾。X線或CT掃描示乳突有骨質破壞。淚腺分泌試驗、味覺試驗、面神經電圖、面肌電圖等檢查有助於判斷面神經損害部位及程度。

病證鑑別

1、口僻:多在起床後突然發現一側面部麻木,口眼斜,少數可為雙側面癱。可伴有同側耳周圍疼痛,乳突尖部壓痛,患側聽覺過敏,舌前2/3味覺消失等,多無膿耳現病史。

2、喑痱:有中風病史,以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為主要表現,無膿耳病史。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熱毒熾盛,蒸灼耳竅,故耳流膿、耳痛;膿毒內攻,損及脈絡,氣血阻滯,則口眼斜、完骨疼痛;熱毒壅盛,火熱上攻,故流膿黃稠。全身可見發熱頭痛;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脈弦滑數等肝膽火熱上攻之徵。

膿耳日久,邪毒閉阻脈絡,致使面部肌膚失養,所見面部麻木、肌肉萎縮;邪毒侵蝕,故鼓膜穿孔、膿流污穢;氣血虧損,脾氣不足,濕濁內困,故食少便溏、肢倦無力、苔白膩;唇舌淡而無華、脈細弱為氣血虧虛之表現。

治療原則

根據膿耳面癱發病原因,以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托里排膿、祛邪通絡為內治法;必要時配合手術治療。

證治分類

內治

(一)熱毒上攻,脈絡受損

症狀:耳內流膿,耳痛劇烈,口眼歪斜。鼓膜充血、穿孔,流膿稠厚味臭,完骨部有叩壓痛;全身可見發熱頭痛,口苦咽乾,尿赤便秘。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數。

治法:瀉火解毒,活血通絡。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龍膽草、梔子、黃芩、澤瀉、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甘草、桃仁、紅花、全蠍。

(二)氣血不足,邪毒阻絡

症狀:膿耳流膿日久,漸生面癱,初起面部運動遲緩,日久面部麻木,肌肉萎縮。鼓膜鬆弛部或邊緣性穿孔,膿液污穢臭味;全身可見食少便溏,肢倦無力,唇淡白無華。舌質淡,舌苔白膩,脈細弱或澀。

治法:托里排膿,祛邪通絡。

方藥:托里消毒散合牽正散加減。

常用藥:石菖蒲、薏苡仁、當歸、川芎、赤芍、銀花、桔梗、白芷、皂角刺、生黃芪、白附子、全蠍、僵蠶。

外治法

1、耳局部處理。

2、其他:必要時可行中耳乳突根治手術及面神經探查減壓術。

其他療法

針灸治療

1、針刺及灸法:以翳風、地倉、合谷為主穴,配陽白、太陽、人中、承漿、頰車、下關、四白、迎香、大椎、足三里等,針刺或用電針治療,每日1次。氣血虛者,可用灸法。

2、電磁療法:選用上穴,行電磁療法,每日1次。

3、梅花針:用梅花針叩擊患處,每日1次。

4、穴位敷貼或注射:取頰車、地倉、下關、曲池、翳風、外關等穴,用蓖麻仁搗爛,敷貼穴位。亦可選用丹參、當歸或黃芪等注射液作穴位注射,每次1-2穴,各穴輪流使用。每穴注入藥液0.5-1毫升,隔日1次,5-7日為1療程。

轉歸預後

本病預後視面癱輕重程度和治療情況而不同。若病變輕而治療及時,則愈後良好;若病變重或失治,則難愈或遺留功能不全,可致眼瞼閉合不全而發生患側角、結膜炎,面肌萎縮可影響面容。

預防調護

1、根治膿耳,是預防本病關鍵。

2、注意眼部防護,如白天戴眼罩,晚上塗眼膏。

3、每日按摩患側面肌數次,有利於防止或減輕面部肌肉萎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