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鬲

膠鬲

膠鬲(jiāo gé)正是孟子所謂“舉於魚鹽之中”的人(詳見《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膠鬲原為販賣魚、鹽的,後周文王把他舉薦給商紂王。昔日泰州祭祀“鹽宗”的廟裡供奉著三位鹽宗,膠鬲是其中之一,是作為鹽商的祖宗被供奉的,別處供奉的兩位,一是海鹽生產的創始人夙沙氏,一是食鹽專營的創始人管仲。相傳膠鬲死後葬於無錫安鎮膠山,現山之西有殷商賢人膠鬲墓,膠山由此而得名。

歷史上的膠鬲

紂王暴虐無道,周武王興兵討伐。紂王得到了訊息,便派膠鬲到鮪水地方等候周武王,打探實情。周武王軍隊到了鮪水後,膠鬲便問武王說:「西伯要到什麼地方去?」武王回答:「到殷地。」又問:「什麼時候到?」「甲子日到殷城外」於是膠鬲回朝復命。當時剛好下雨,但武王仍帶兵疾行,軍師認為不可。武王說:「膠鬲已經回去復命,如果我不準時到達,膠鬲一定會因此犯上欺君之罪而被殺;我們一定要準時到達,才能救得了膠鬲。」|由此故事,可見武王之守信義,與膠鬲賢能而為文王、紂王、武王所重視。

膠鬲膠鬲

歷史上膠鬲原為紂王大夫,遭商紂之亂,隱遁經商,販賣魚鹽。昔日泰州祭祀“鹽宗”的廟裡供奉著三位鹽宗,膠鬲是其中之一,是作為鹽商的祖宗被供奉的,別處供奉的兩位,一是海鹽生產的創始人夙沙氏,一是食鹽專營的創始人管仲。膠鬲在販賣魚鹽過程中,十分辛勞,最後被周文王發現,擬舉為重臣。但膠鬲當時並沒隨文王入周,可能是受文王囑託,仍留在商朝策反作內應。後來,膠鬲官居少師,並作為

上邦使團成員出使周朝,使團以紂王之兄微子為首,成員除膠鬲外,還有伯夷、叔齊等。時文王已去逝,由武王執政。武王兄弟分別給使團成員做工作,要他們反商助周,許諾微子世為長侯,膠鬲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微子、膠鬲答應了,只伯夷、叔齊沒接受。不久,武王伐紂:“選車三百,虎賁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紂為禽。”微子得知武王出兵的訊息後,馬上命膠鬲去周師聯絡。武王接見膠鬲,商定了十五日後,也就是甲子日到達朝歌,然後膠鬲速趕回去通報。武王揮軍東進,一路不斷遇到惡劣的天氣和險要的道路,行軍十分艱難,部下勸武王歇息緩進。武王認為:自己與膠鬲已約定甲子之期,如不能按時趕到,膠鬲將有危險,他不願失信於天下,也不願失信於膠鬲。於是催兵疾進,按期趕到,以4萬5千多人的兵力討伐紂王,紂王拼湊了70萬人迎戰於牧野。由於微子、膠鬲等人的策反工作成效顯著,紂王70多萬人一經接觸,士崩瓦解,很多士兵紛紛反戈沖向紂王,紂王大敗,自焚而亡。武王建周之後,“微子膠鬲,皆委質為臣”。

膠鬲膠鬲

相傳膠鬲死後葬於無錫安鎮膠山,現山之西有殷商賢人膠鬲墓,膠山由此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