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水橋

膠水橋

膠水橋是河南鄭州耗資3000多萬元,僅用49天就建成通車且不到兩年的一座橋樑,橋面兩側80個石欄桿掉了26個,嚴重威脅過往行人安全。

簡介

河南鄭州鄭東新區農業東路與如意西路交叉口東側的夏意橋耗資3000多萬元,僅用49天就建成通車,不到兩年橋面兩側80個石欄桿掉了26個,嚴重威脅過往行人安全。橋樑上的橋柱和柱頭之間竟然是用膠水粘連而成,只要稍一用力推動,這些數十斤重的石柱頭就會掉下來。

 焦點一:“石柱頭”緣何屢屢脫落?

【回應】 石材加工工藝缺陷是脫落主因,石材膠粘接屬常規做法

石欄桿破損情況石欄桿破損情況

日前,記者來到事發地點,只見施工單位正在施工。夏意橋的設計單位為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施工單位為河南省第一建築有限公司,監理單位為洛陽智達監理公司。2010年12月,鄭東新區市政部門正式接管,並安排專人進行日常管養。建成使用不到兩年,緣何成這樣?記者來到鄭東新區管理委員會了解情況。
鄭東新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接到網友反映後,鄭東新區建設、市政和夏意橋施工單位等負責人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了查看,目前得出“石柱頭”脫落的主要原因為石材加工工藝問題。

石欄桿破損面石欄桿破損面

這位負責人介紹,主要起到裝飾作用的“石柱頭”與石柱本身並非一體雕制而成。“石柱頭”與欄桿石柱之間的固定凹槽太淺。高32厘米、重約10公斤的“石柱頭”僅由1厘米深的凹槽輔以兩片2厘米高的鋼片嵌入石材用水泥進行固定,根基不牢,遭遇側向強外力可導致鬆動脫落。另外,後期管養單位在修補時簡單採用石材膠粘補固定的辦法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再加上人為破壞等,最終導致了“石柱頭”鬆動脫落,對大橋主體結構沒有影響。
橋樑專家、原中鐵大橋局總工程師余鍾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橋面的花崗岩鋪裝、橋體花崗岩欄桿的柱頭裝飾都屬於後期裝修施工。而用石材膠粘接是花崗岩石材相連線的一種常規做法,在橋樑花崗岩裝飾、裝修上套用廣泛,它的功效不同於普通膠水。

焦點二:建設工期49天?

【回應】 “49天”非建橋工期,橋樑建設工期4年8個月
有網友質疑:“夏意橋只用短短的49天就實現了竣工通車,曾創造了鄭東新區建設史上的新紀錄,速度快得驚人。”
據記者了解,夏意橋總長350米、寬50米。針對此前媒體報導,記者在鄭東新區管委會官方網站上找到了日期顯示為2010年1月28日所發的“鄭東新區2009年大事記”原文:9月30日,“121工程”竣工通車,即農業東路、夏意橋、秋意橋通車,如意河北段開挖完成,起步區所有河渠工程全部完工,鄭汴路拓寬改造工程完工。副市長兼鄭東新區管委會主任王哲和全體班子成員出席了慶典儀式。這標誌著橫貫鄭東新區的農業東路全線通車,49天的建設工期也創造了鄭東新區建設史上的新紀錄。
從原文看,49天工期的表述並不是單指夏意橋的竣工通車。
鄭東新區建設環保局副局長王衛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解釋稱,“夏意橋49天建設工期”的說法並不準確。夏意橋2005年1月開工建設,2007年10月主體完工,2009年9月30日建成通車,建設工期為4年8個月。
原夏意橋項目的施工方、河南省第一建築有限公司的項目經理蘇富金向記者表示,所謂的“49天建設工期”指的是農業東路390多米因河南職業技術學院未拆遷導致農業東路無法貫通,在該校爆破拆遷後,用49天將該段道路修通投用的工期,而非橋樑建設工期。“那么短時間修一座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整個工程持續好幾年。”曾參與施工的吳德睿說。
市民王桂清是最早入住鄭東新區聯盟新城的居民,他告訴記者,以前東區入住的人相對少些,自己平時也路過此處,由於河南職業技術學院遲遲未能搬遷,整個農業東路在這裡發生了“腸梗阻”,位於此地的夏意橋早已修好,但只能是“擺設”,閒置了好幾年,具體日期自己雖沒有關注,不過49天的說法根本不可信。

焦點三:不是原施工方維修嗎?

【回應】 維修者就是施工方,修復工作現已完成

工人維修橋樑工人維修橋樑

網文中稱:“維修施工的,並非夏意橋的原始建設單位工人。這樣的處理怎能服眾?誰的問題就要追究誰的責任。”
記者在施工現場見到了原夏意橋項目的施工方項目經理蘇富金,據其介紹,他們就是原施工方河南省第一建築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具體修復措施主要包括對技術工藝進行全面改進,對全部柱頭採用新工藝進行加固處理。具體工藝是在每一個柱頭和欄桿柱身上加鑽多個深10厘米,直徑2厘米的孔,並在孔內注入結構膠,再將直徑1.8厘米的螺紋鋼插入柱頭和柱身,通過鋼筋和結構膠的共同作用將柱頭和柱身連成牢固的整體。
截至9月7日,夏意橋的修復工作已全部完成。不過,有關負責人也表示橋的後期裝修施工上確有瑕疵,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大管養力度,加強市政巡護,減少人為破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