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多因暴力作用於小腿內側,使之內收所致。臨床表現
膝外側副韌帶斷裂多發生在止點處,多數伴有腓骨小頭撕脫骨折,故臨床主要症狀為膝關節外側局限性疼痛,腓骨小頭附近腫脹,皮下淤血,局部壓痛,膝關節活動障礙,有時合併腓總神經損傷。檢查
膝X線片可見腓骨小頭撕脫骨折。小腿內收位雙膝X線正位片,膝外側間隙明顯加寬,對判斷外外側副韌帶損傷程度價值較大。診斷
依據有強度膝內翻外傷史,膝外側疼痛、腫脹及壓痛,在腓骨小頭附近最明顯,膝關節內翻應力試驗(+),可確定診斷。X線檢查,可除外骨折,並剌斷外側副韌帶損傷的程度。併發症
可合併腓骨小頭骨折、腓總神經損傷。治療
1.非手術治療適用於損傷較輕的單純膝外側副韌帶損傷者。膝內收應力照相,關節間隙開大0.4cm,可用彈性繃帶加壓包紮;關節間隙開大為0.5~1.2cm,給予抽盡膝關節內積血加壓包紮,屈膝20°~30°位前後長腿石膏托固定,6周后拆除石膏,開始練習膝關節活動。石膏固定期間,應加強股四頭肌收縮訓練。
2.手術治療
膝外側副韌帶完全斷裂,過去認為可以不必進行修補,但近來觀察,未進行修補者,有的後遺症明顯,常導致膝關節前外側鏇轉不穩定,如合併ACL損傷,則更為明顯。當合併PCL損傷時,則發生後外側鏇轉不穩定,出現脛骨外髁向後鏇轉半脫位。所以,近年來對嚴重外側副韌帶斷裂一經確診,即決定手術修復。
(1)新鮮膝外側副韌帶損傷對膝外側副韌帶止點撕脫腓骨小頭骨折者,採用腓骨頭上、下各2~3cm的直切口。保持骨折片與膝外側副韌帶的聯繫,將移位之撕脫骨折塊復位,用一枚螺絲釘將骨折片原位固定。對於單純膝外側副韌帶在中部斷裂者,採用膝外側直切口,長4~5cm,仔細分離,找出膝外側副韌帶兩斷端,屈膝30°位,拉緊兩斷端行對端縫合,如果膝外側副韌帶鬆弛,可做重疊縫合。(2)陳舊性膝外側副韌帶損傷①對膝外側副韌帶鬆弛所造成的膝關節不穩定者,行膝外側副韌帶緊縮。Augustine法:膝外側直切口或S形切口,長5~6cm,將膝外側副韌帶股骨外髁起點處的骨皮質鑿下(1.5cm×1.5cm大小),向上(近)方移位1~2cm並拉緊,在此處用骨鑿切去相應的小塊骨皮質層,使之粗糙後,用一枚螺絲釘將韌帶起點骨皮質擰入固定。另外還可在上述方法的基礎上,再將腓腸肌的外側頭自起點處切下並移向前方,與移位後的膝外側副韌帶的起點縫合在一起,加強韌帶。②對膝外側副韌帶斷裂合併十字韌帶損傷所造成的後外側鏇轉不穩定,可行膝外側副韌帶起點上移緊縮法(Augustine法)及髂脛束轉移術。在脛骨外髁處切斷髂脛束止點大部分並向近端游離3cm,將切下的髂脛束末端移至腓骨小頭處,牽緊後用絲線縫合固定。③對膝外側副韌帶斷裂後所致膝關節前外側鏇轉不穩定者,有以下幾種手術方法。一是膝外側副韌帶止點前移術:採用膝外側直切口,將膝外側副韌帶和股二頭肌在腓骨小頭的附著點縱向鑿下,並向上翻轉,顯露膝關節後外側關節囊,將鬆弛的後外側關節囊向下拉緊並行重疊縫合。屈膝30°位將已鑿下之膝外側副韌帶和股二頭肌止點拉緊移至脛骨外髁處,用一枚螺絲釘固定。二是股二頭肌懸吊術(Kromer法):做膝外側S形切口,下端止於腓骨小頭,長8~10cm,保留股二頭肌的止點,分離股二頭肌腱的前部1/3~1/2,自近端相當於膝外側副韌帶的起點平面處切斷股二頭肌腱已分離的前部,將切下的前1/3~1/2股二頭肌腱前移至外側副韌帶起點處拉緊,屈膝30°位縫合固定。前外側鏇轉不穩定嚴重者,股二頭肌腱應較多前移,嚴重患者,可將切下之股二頭肌腱的近端向前移至髕骨外下角處,拉緊後與髕腱的外側緣縫合固定。
術後使用長腿前後石膏夾板固定膝關節於屈曲30°位4~6周。外固定中加強股四頭肌收縮鍛鍊,去除石膏後,積極練習膝關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