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原發性腹膜炎
90%以上是由單一細菌引起,最常見的致病菌是革蘭陰性桿菌,以腸道桿菌科細菌為主,如大腸桿菌等。
2.繼發性腹膜炎
多繼發於空腔臟器穿孔、壞死。在上消化道致病菌以腸道桿菌科細菌為主,其次是非發酵菌,如銅綠假單胞菌和不動桿菌等,也有可能是腸球菌等革蘭陽性球菌;下消化道多為混合感染,其中包括厭氧菌。
3.第三型腹膜炎
致病菌多為耐藥菌。
4.腹腔膿腫
致病菌大多數來自腹腔的病變器官,膈下和上腹部致病菌主要是腸道桿菌;下腹部致病菌主要是厭氧脆弱類桿菌和需氧腸道桿菌。
臨床表現
由於感染的部位及發展過程不同,腹腔感染的臨床表現各不相同。典型的臨床表現是發熱、嘔吐、腹痛、腹瀉、腹部壓痛及反跳痛,腹肌緊張,腹腔引流物為膿性等。由特定部位疾病所引起的腹腔感染常產生特有的徵象:如憩室炎患者常有左下腹部疼痛及便秘,發熱和白細胞增多,有時可觸及包塊;闌尾炎的典型症狀為臍周或上腹部疼痛,且常為絞痛,疼痛轉移到右下腹;如果闌尾穿孔形成瀰漫性腹膜炎,則有腹膜炎表現。
檢查
1.血常規
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
2.腹腔穿刺
穿刺液細菌培養陽性。
3.影像學檢查
X線及CT可以了解感染灶的部位、毗鄰臟器的相關變化,甚至是腸壁的炎症、水腫,膈上、膈下的積液或積氣;B超可以探測膿腫,也便於床旁檢查,引導膿腫的穿刺引流。
診斷
根據腹膜刺激征、發熱等臨床表現,結合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穿刺液細菌培養陽性,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即可診斷。
治療
1.一般治療
合理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及酸鹼失衡。
2.藥物治療
(1)抗菌藥物的初始選擇:儘早開始抗菌藥物的經驗治療,需選用能覆蓋腸道革蘭陰性桿菌、腸球菌屬等需氧菌和脆弱擬桿菌等厭氧菌的藥物,為保證藥物的有效濃度,應靜脈滴注給藥。對於危及患者生命的重度腹腔感染,抗菌藥物初始治療必須有足夠的強度。
(2)調整用藥:在給予抗菌藥物治療之前應儘可能留取相關標本培養,獲取病原菌後進行藥敏試驗,作為調整用藥的依據。
(3)急性胰腺炎:若為化學性炎症,無需套用抗菌藥物;若繼發細菌感染時,需用抗菌藥物。
(4)腹腔膿腫:必須充分引流,根據膿液塗片染色和培養結果選擇用藥。
(5)腹膜透析引起的腹膜炎:首選萬古黴素或去甲萬古黴素,與第三代頭孢菌素聯合,用藥前應收集腹腔引出的透析液做細菌培養,如果培養出多種革蘭陰性桿菌,應拔除透析管。
3.手術治療
有手術指征者應進行外科手術處理,並於手術過程中採集病變部位標本,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