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結核1

概述
腸結核是結核桿菌侵入腸道引起的慢性特異性感染,多繼發於腸外結核,特別是開放性 肺結核 ,且好發於回盲部。其臨床表現以腹痛,大便習慣改變,腹部包塊及發熱、盜汗、消瘦等結核毒性反應,但缺乏特異的症狀和體徵。 本病患者大多為青壯年,其治療以抗結核藥為主,通過合理、充分用藥,本病一般可獲痊癒。
臨床表現
1.全身 中毒 症狀:有輕重不一的發熱、乏力、盜汗、消瘦等活動性結核表現,以潰瘍型結核多見。此外可伴腸外結核,如肺結核等。 2.腹痛。 3.大便習慣改變:潰瘍型腸結核常有 腹瀉 ,每日排便數次至十餘次,糞便呈糊狀或水樣,重症者出現粘液血便。增生型腸結核常表現為 便秘 。部分患者因腸功能紊亂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 4.右下腹常有壓痛,也可觸及中等硬度不易推動的包塊。
診斷依據
1.青壯年患者有腸外 結核病 史,主要為肺結核。 2.有腹痛、腹瀉伴結核毒性症狀(如低熱、盜汗、食慾下降、 貧血 、消瘦等)。 3.有下腹腫塊,可有腸梗阻。 4.結腸鏡並活檢發現典型結核病變。
治療原則
1.充分休息、合理營養、補充維生素,供給豐富的磷、鈣、鐵食物。 2.早期用藥,堅持聯合、足量、規律、全程抗結核藥物治療。 3.併發症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腸穿孔、腸出血等。 4.必要時手術治療。
用藥原則
1.加強支持治療對該病尤其重要,要全面考慮及時補充營養。 2.早期患者通常使用抗結核一線藥物,二聯或三聯連續治療,復檢。 3.療效不佳時加用二線藥物。 4.全身中毒症狀嚴重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5.部分抗結核藥對肝有損害,注意複查肝功能、必要時護肝。 6.病情好轉,可減少劑量,但仍需維持1-2年。 7.有腸梗阻、急性腸穿孔、慢性腸穿孔引起瘺管者可行手術治療,術後抗結核1-2年。 8.診斷不明可使用試驗性治療,足量,抗結核治療3-4周。
輔助檢查
1.早期患者診斷依據靠基本檢查。 2.重症者需要瞭解腸外及腹部包塊的位置大小及腸梗阻需選擇可選檢查中某項。 3.全面瞭解機體狀況、合理配合用藥,選擇“B”、“C”。 4.難以確診需要鑑別診斷可用基因檢查(PCR)。
療效評價
1.治癒:全身及消化道症狀及右下腹部壓痛、腹塊消失,大便正常。 2.好轉:血沈正常,纖維腸鏡及鋇灌腸顯示腸道正常,臨床症狀改善。 3.未愈:全身中毒症狀無改善,血沉加快,甚至出現併發症如腸梗阻,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