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壁疝

腸壁疝又名腸疝、Richter疝、腸管壁疝,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疝,指腸壁的一部分進入疝囊,而腸系膜側腸壁及系膜不進入疝囊所形成的疝。本病無典型臨床表現,且發生部位多樣,症狀表現不同,早期診斷較難。

病因

本病多因慢性腹內壓增加引起,較高的腹內壓力使得腹膜被推擠進入人體先天性薄弱區域,而形成疝囊,由於疝環狹小,疝囊淺,當腸管疝入時只有腸壁的一部分成為疝內容物,而系膜側腸管沒有進入疝囊。同時,由於周圍組織彈性差,腸壁一旦疝入很難自行復位,常常造成腸壁的嵌頓,嚴重者甚至出現壞死及穿孔。

臨床表現

腸壁疝不同於一般的腹外疝,其疝塊很小或者沒有疝塊,查體時極易被忽視或誤診。腹痛、不完全性腸梗阻是其主要表現。
1.腹痛
常表現為突發性腹痛,也可能是模糊不清的長期慢性腹痛,由於疝入的常是小腸,所以多表現為臍周痛。本病好發於老年人,而老年人對疼痛不敏感,反應遲鈍,常常病史較長,有的誤診達數年。
2.不全性腸梗阻
由於只有部分腸壁進入疝囊,患者多表現為不全性腸梗阻的表現,會有不同程度的腹脹、噁心、嘔吐等,可有正常的排便排氣。

檢查

X線片、CT、MRI和超聲檢查多表現為腸管梗阻的徵象,CT、MRI和超聲檢查還可以顯示腸壁結構及疝囊內容物的性質,還可以通過超聲對血流信號的顯示推測腸管的壞死情況。
1.X線片檢查
表現為:①固定的充氣腸曲;②腹腔內多發液氣平面。
2.CT檢查
表現為:①腸管擴張,其內可見液氣平面;②腸管影進入異常孔、裂內;③腸管發生壞死時,可表現為局部炎性滲出改變。
3.超聲檢查
表現為:①腹壁連續性中斷;②中斷部位可見異常回聲團,其大小隨腹壓變化而變化。

診斷

腸壁疝的臨床診斷較為困難,多數病例是以不完全性腸梗阻為主要臨床表現,特別是既往有腹部手術史的患者,很容易誤診為粘連性腸梗阻。此外,體格檢查時應該特別注意腹股溝疝和股疝的檢查,大多數病例則是在剖腹探查術中或發生腸壞死、腹膜炎後手術中確診。

治療

腸壁疝治療同絞窄性疝,應爭取及時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方式取決於疝入的腸管壁是否壞死,如無壞死,回納腸管壁,施行疝修補術;如疝入的腸管壁已壞死,應切除壞死腸管,並縫合腸管,回納腹腔,再行疝修補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