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腹股溝斜疝,多為右側,也可兩側發病,一般發病早期無明顯症狀;僅在腹股溝區出現一個梨形或橢圓形包塊,可有墜脹感覺,隨後包塊經常反覆出現。當成人長久站立、行走或體力勞動,兒童玩耍腹內壓增高時出現;休息或平臥後腹內壓降低時包塊又消失。病程較長時包塊往往可以墜入同側陰囊內。少數患者可形成巨大疝且疝內容物難以還納入腹腔者可稱為“難復性疝”。當疝塊被嵌、勒、卡住而完全不能還納,伴有明顯疼痛者則稱為“嵌頓疝”,嚴重者可危及生命。腹股溝直疝好發於男性老年人,該部位無先天性潛在通道而系組織薄弱的緣故。其包塊呈球形,不進入同側陰囊,由於疝塊基底部寬,一般很少發生嵌頓。
疾病病因
腹壁強度降低
引起腹壁強度降低的潛在因素很多,最常見的因素有:
①某些組織穿過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宮圓韌帶穿過腹股溝管、股動靜脈穿過股管、臍血管穿過臍環等處;
②腹白線因發育不全也可成為腹壁的薄弱點;
③手術切口癒合不良、外傷、感染、腹壁神經損傷、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縮等也常是腹壁強度降低的原因。 生物學研究發現,腹股溝疝病人體內腱膜中膠原代謝紊亂,其主要胺基酸成分,羥脯氨酸含量減少,腹直肌前鞘中的成纖維細胞增生異常,超微結構中含有不規則的微纖維,因而影響腹壁的強度。另外發現,吸菸的直疝病人血漿中促彈性組織離解活性顯著高於正常人。
腹內壓力增高
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難(如包莖、膀胱結石)、腹水、妊娠、舉重、嬰兒經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內壓力增高的常見原因。正常人雖時有腹內壓增高情況,但如腹壁強度正常,則不致發生疝。
病理生理
介紹
腹股溝區是前外下腹壁一個三角形區域,其下界為腹股溝韌帶,內界為腹直肌外側緣,上界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側緣的一條水平線。腹股溝疝就是指發生在這個區域的腹外疝。 腹股溝疝可分為斜疝和直疝兩種。疝囊經過腹壁下動脈外側的腹股溝管深環(內環)突出,向內、向下、向前斜行經過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並可進入陰囊,稱為腹股溝斜疝。疝囊經腹壁下動脈內側的直疝三角區直接由後向前突出,不經過內環。也不進入陰囊,為腹股溝直疝。
斜疝是最多見的腹外疝,發病率約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或占腹股溝疝的85%~95%。腹股溝疝發生於男性者占大多數,男女發病率之比約為15:1。右側比左側多見。 在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與腹股溝韌帶之間有一空隙存在,在腹股溝內側1/2部分,腹壁強度較為薄弱,這就是腹外疝好發於腹股溝區的重要原因。
先天性
腹股溝斜疝有先天性和後天性之分。
先天性解剖異常 胚胎早期,睪丸位於腹膜後第2~3腰椎旁,以後逐漸下降,同時在未來的腹股溝管深環處帶動腹膜、橫筋膜以及各肌經腹股溝管逐漸下移,並推動皮膚而形成陰囊。隨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突,睪丸則緊貼在其後壁。鞘突下段在嬰兒出生後不久成為睪丸固有鞘膜,其餘部分即自行萎縮閉鎖而遺留一纖維索帶。如鞘突不閉鎖或閉鎖不完全,就成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右側睪丸下降比左側略晚,鞘突閉鎖也較遲,故右側腹股溝疝較多。
後天性
後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損。任何腹外疝,都存在腹橫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損。此外,腹橫肌和腹內斜肌發育不全對發病也起著重要作用。腹橫筋膜和腹橫肌的收縮可把凹間韌帶牽向上外方,而在腹內斜肌深面關閉了腹股溝深環。如腹橫筋膜或腹橫肌發育不全,這一保護作用就不能發揮而容易發生疝。己知腹肌鬆弛時弓狀下緣與腹股溝韌帶是分離的。但在腹內斜肌收縮時,弓狀下緣即被拉直而向腹股溝韌帶靠攏,有利於覆蓋精索並加強腹股溝管前壁。因此,腹內斜肌弓狀下緣發育。
治療方案
常規治療
1歲的嬰兒可用疝帶壓迫6個月,隨肌肉漸增強有可能治癒。難以耐受手術的年老體弱者可佩疝帶,其他患者原則上均應採取手術治療。對嵌頓性疝和絞窄性疝必須採取急診手術治療,以免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非手術治療
腹股溝疝如不及時處理。疝塊可逐漸增大.將加重腹壁的損壞而影響勞動力;斜疝又常可發生嵌頓或絞窄而威脅病人的生命。因此,除少數特殊情況外,腹股溝疝一般均應儘早施行手術治療。
1歲以下嬰幼兒可暫不手術。因為嬰幼兒腹肌可隨軀體生長逐漸強壯,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採用棉線束帶或繃帶壓住腹股溝臂深環,防止疝塊突出並給發育中的腹肌以加強腹壁的機會。 年老體弱或伴有其他嚴重疾病而禁忌手術者,白天可在回納疝內容物後,將醫用疝帶一端的軟壓墊對著疝環填住,阻止疝塊突出。長期使用疝帶可使疝囊頸經常受到摩擦變得肥厚堅韌而增高疝嵌頓的發病率,並有促使疝囊與疝內容物發生粘連的可能。
手術治療
腹股溝疝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手術修補。但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難、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內壓力增高情況或糖尿病存在時,手術前應先予處理,否則術後易復發。手術方法可歸納為傳統的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和經腹腔鏡疝修補術。
傳統的疝修補術
手術的基本原則是疝囊高位結紮、加強或修補腹股溝管管壁。 疝囊高位結紮術:顯露斜疝囊頸,予以高位結紮或貫穿縫合,然後切去疝囊。這樣就能堵住腹內臟器進入疝囊的通道。結紮偏低只是把一個較大的疝囊轉化為一個較小的疝囊,不能達到治療目的。娶幼兒的腹肌在發育中可逐漸強壯而使腹壁加強,單純疝囊高位結紮常能獲得滿意的療效,不需施行修補術。有些絞窄性斜疝因腸壞死而局部有嚴重感染,通常也採取單純疝囊高位結紮避免施行修補術,因感染常使修補失敗。腹壁的缺損應在以後另作擇期手術加強之。 加強或修補腹股溝管管壁:成年腹股溝疝病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腹股溝管前壁或後壁薄弱或缺損,單純疝囊高位結紮不足以預防腹股溝疝的復發,只有在薄弱或缺損的腹股溝管前壁或後壁得到加強或修補之後,才有可能得到徹底的治療。Ferguson法是加強腹股溝管前壁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在精索前方將腹內斜肌下緣和聯合腱縫至腹股溝韌帶上,藉以消滅腹內斜肌弓狀下緣與腹股溝韌帶之間的空隙,僅適用於腹橫筋膜無顯著缺損、腹股溝管後壁尚健全的病例。
修補或加強腹股溝管後壁常用的方法有四種:
①Bassini法,把精索提起,在其後方把腹內斜肌下緣和聯合腱縫至腹股溝韌帶上,置精索於腹內斜肌與腹外斜肌腱膜之間。
②Halsted法與上法很相似,但把腹外斜肌腱膜也在精索後方縫合,從而把精索移至腹壁皮下層與履外斜肌腱膜之間。McVay,法是在精索後方把腹內斜肌下緣和聯合腱縫至恥骨梳韌帶上。
③Shouldice法。上述三種修補術有一共同缺點,即將不同結構的解剖層次,強行縫合在一起,引起較大張力,也不利於癒合。此外,現代觀念認為,所有成年腹股溝疝病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腹橫筋膜薄弱或缺損,而Shouldice法就是把疝修補手術的重點放在腹橫筋膜這一層次上的。將腹橫筋膜自恥骨結節處向上切開,直至內環,然後將切開的兩葉予以重疊縫合,先將外下葉縫於內上葉的深面,再將內上葉的邊緣縫於髂恥束上,以再造合適的內環,發揮其括約肌作用。然後按bassini法將腹內斜肌下緣和聯合踺縫於腹股溝韌帶深面。 淺環通常在修補術中顯露疝囊前切開,縫合切口時可再塑,使其縮小。
無張力疝修補術
傳統的疝修補術都存在縫合張力大、術後手術部位有牽扯感、疼痛和修補的組織癒合差等缺點。現代疝手術強調在無張力的情況下進行縫合修補。常用的修補材料是合成纖維網。其最大優點是易於獲得,套用方便,不需要在病人身上另作切口(如利用自體組織作疝修補),節省了手術時間,術後手術部位疼痛較輕。臨床上套用的合成纖維網有滌綸網、聚四氟乙烯網、尼龍網、Memilene網和Marlex網等。然而,一種有用的生物合成材料應該具有:
①組織液不能改變其物理性能;
②化學上是惰性的;
③不引起炎症及異物反應;
④無致癌性;
⑤能夠對抗機械性應力;
⑥能夠消毒使用;
⑦不引起變態或過敏反應;
⑧可根據需要製作成不同的形狀。目前尚無一種合成材料能夠完全滿足上述的所有要求。 手術方法:分離出疝囊後,將疝囊內翻送入腹腔。無需按傳統方法高位結紮疝囊。然後用合成纖維同片製成一個圓柱形花瓣形的充填物,將其填充在疝的內環處以填充疝環的缺損,再用一個合成纖維網片縫合於腹股溝管後壁而替代傳統的張力縫合。
(3)經腹腔鏡疝修補術:方法有四種:
①經腹膜前法;
②完全經腹膜外法;
③經腹腔內法;
④單純疝環縫合法。前三種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從內部用合成纖維網片加強腹壁的缺損;最後一種方法,用釘或縫線使內環縮小,只用於較小的較輕的斜疝。經腹腔鏡疝修補術,目前臨床上較少開展。
嵌頓性和絞窄性疝的處理原則
嵌頓性和絞窄性疝的處理原則 嵌頓性疝具備下列情況者可先試行手法復位:
①嵌頓時間在3~4小時以內,局部壓痛不明顯,也無腹部壓痛或腹肌緊張等腹膜刺激征者;
②年老體弱或伴有其他較嚴重疾病而估計腸袢尚未絞窄壞死者。復位方法是讓病人取頭低足高臥位,注射嗎啡或哌替啶,以止痛和鎮靜,並鬆弛腹肌。然後托起陰囊,持續緩慢地將疝塊推向腹腔,同時用左手輕輕按摩淺環和深環以協助疝內容物回納。 此法雖有可能使早期嵌頓性斜疝復位,暫時避免了手術,但有擠破腸管,把已壞死的腸管送回腹腔,或疝塊雖消失面實際仍有一部分腸管未回納等可能。因此,手法必須輕柔,切忌粗暴;復位後還需嚴密觀察腹部情況,注意有無腹膜炎或腸梗阻的表現,如有這些表現,應儘早手術探查。由於嵌頓性疝復位後,疝並未得到根治,大部分病人遲早仍需手術修補,而手法復位本身又帶有一定危險性,所以要嚴格掌握其指征。 除上述情況外.嵌頓性疝原則上需要緊急手術治療,以防止疝內容物壞死並解除伴發的腸梗阻。絞窄性疝的內容物已壞死,更需手術。術前應作好必要的準備,如有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應迅速補液或輸血。這些準備工作極為重要,可直接影響手術效果。手術的關鍵在於正確判斷疝內容物的活力,然後根據病情確定處理方法。在擴張或切開疝環、解除疝環壓迫的前提下,凡腸管呈紫黑色,失去光澤和彈性,刺激後無蠕動和相應腸系膜內無動脈搏動者,即可判定為腸壞死。如腸管尚未壞死,則可將其送回腹腔,按一般易復性疝處理。不能肯定是否壞死時,可在其系膜根部注射0.25%~O.5%普魯卡因60~80ml,再用溫熱等滲鹽水紗布覆蓋該段腸管,或將其暫時送回腹腔,10~20分鐘後,再行觀察。如果腸壁轉為紅色,腸蠕動和腸系膜內動脈搏動恢復,則證明腸管尚具有活力,可回納腹腔。如腸管確已壞死,或經上述處理後病理改變未見好轉.或一時不能肯定腸管是否已失去活力時,則應在病人全身情況允許的前提下,切除該段腸管並進行一期吻合。病人情況不允許腸切除吻合時,可將壞死或活力可疑的腸管外置於腹外,並在其近側段切一小口,插入一肛管,以期解除梗阻:7~14日後,全身情況好轉,再施行腸切除吻合術。絞窄的內容物如系大網膜,可予切除。
注意事項
①如嵌頓的腸袢較多。應特別警惕逆行性嵌頓的可能。不僅要檢查疝囊內腸袢的活力,還應檢查位於腹腔內的中間腸袢是否壞死。
②切勿把活力可疑的腸管送回腹腔,以圖僥倖。
③少數嵌頓性或絞窄性疝,臨手術時因麻醉的作用疝內容物自行回納腹內,以致在術中切開疝囊時無腸袢可見。遇此情況,必須仔細探查腸管,以免遺漏壞死腸袢於腹腔內。必要時另作腹部切口探查之。
④凡施行腸切除吻合術的病人,因手術區污染,在高位結紮疝囊後,一般不宜作疝修補術,以免因感染而致修補失敗。
處理原則
腹股溝疝修補術後發生的疝稱復發性腹股溝疝(簡稱復發疝)。實際上,包括如下三種情況:
(1)真性復發疝:由於技術上的問題或病人本身的原因,在疝手術的部位再次發生疝。再發生的疝在解剖部位及疝類型上,與初次手術的疝相同。
(2)遺留疝:初次疝手術時.除了手術處理的疝外,還有另外的疝,也稱伴發疝,如右側腹股溝斜疝伴發右側腹股溝直疝等。由於伴發疝較小,臨床上未發現,術中又末進行徹底的探查,成為遺留的疝。
(3)新發疝:初次疝手術時,經徹底探查並排除了伴發疝,疝修補手術也是成功的。 手術若干時間後再發生疝,疝的類型與初次手術的疝相同或不相同,但解剖部位不同,為新發疝。後兩種情況,又稱假性復發疝。從解剖學、病因及發病時間等方面來看,上述三種情況並不完全相同,分析處理也應有所區別。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再次手術前有時很難確定復發疝的類型。再次手術中,由於前次手術的分離、瘢痕形成,局部解剖層次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要區分復發疝的類型有時也不容易。
疝再次修補手術的基本要求是:
①由具有豐富經驗的、能夠作不同類型疝手術的醫師施行;
②所採用的手術步驟及修補方式只能根據每個病例術中所見。
保健貼士
男女發病率之比為15:1,右側比左側多見。
腹股溝直疝與腹股溝斜疝都屬於疝氣的一種,且都發生在腹股溝。“腹股溝直疝”是由腹內臟器和組織經腹壁下動脈內側黑塞爾巴赫三角突出體表為腹股溝直疝。“腹股溝斜疝”是由腹股溝區出現可復性腫塊,開始腫塊較小,僅在病人站立、勞動、行走、跑步、劇咳或嬰兒啼哭時出現,平臥或用手壓時塊腫可自行回納,消失不見且右側腹股溝疝較為多見。
女性腹股溝疝氣跟男性腹股溝疝氣發病的機理類似,在發育時期如果腹膜鞘狀突沒有完全的閉鎖並與腹腔形成一個通道的話就形成了一個先天性的疝囊,而子宮圓韌帶或者是腹內臟器、組織等從這個殘留的腹膜鞘狀突穿過腹股溝管向外突出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