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補脾止帶湯
補脾止帶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中醫症狀鑑別診斷學》。具有健脾利濕,固攝止帶之功效。主治婦女脾虛,白帶質稀,綿綿不斷,勞累更甚,每兼水腫或腹脹。
組成 用法 功用 主治 附註 -
溫脾止泄丹
組成: 人參(去蘆)3錢,於術(土炒)3錢,茯苓4錢,山藥4錢,澤瀉4錢,木香2錢,肉桂(去粗皮)2錢,川附子3錢,熟地8錢,甘草3錢,黃連1錢,青皮(炒)2錢,炮姜1錢。 功效: 溫脾散寒,止泄消脹。 主治...
參考資料 -
養脾
健脾在中醫上指健運脾氣的一種治法。適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所致的脘腹脹滿、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常用方藥如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等。
內容簡介 日常注意 健脾食品 健脾食療方 -
脾氣虛
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久病耗傷脾氣所致“脾氣虛”一詞出於《內經》 ,如《靈樞·天年》篇中有“七十歲,脾氣虛...
詞語注釋 基本內容 出處 臨床表現 病理 -
醒脾
治療學術語。指用芳香健脾藥健運脾氣以治療脾為濕困,運化無力的病證。 “醒脾”一詞最早見於唐代,醒脾是中醫常用治則之一,但中醫工作者對其認識尚不統一。從醒...
解釋 文獻 -
脾泄
脾泄,病名。又名脾瀉。指飲食或寒濕傷脾,引致脾虛泄瀉。《素問·至真要大論》:“太陰之勝,濕化乃見,善注泄。”《難經·五十七難...
病理 治療 相關搜尋 參考資料 -
脾水
病證名。五臟水腫病之一。因脾陽虛、脾失運化水濕的功能而致的水腫病。 《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的記述。《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
歷史記載 症狀 藥方 -
歸脾湯
歸脾湯來自宋代《濟生方》。藥物組成: 白朮1錢,當歸1錢,白茯苓1錢,黃耆(炒)1錢,龍眼肉1錢,遠志1錢,酸棗仁(炒)1錢,木香5分,甘草(炙)3分,...
藥物簡介 臨床套用 方歌 備註 藥方配成 -
歸脾養榮湯
歸脾養榮湯,中藥方劑,由當歸、川芎、白芍、生地、茯苓、陳皮、甘草、麥冬、升麻、山梔、桔梗、黃耆等藥材組成,用於繭唇久不愈者。
藥物簡介 歷代醫家論述 -
止脫
中醫基礎術語,一種治法。是指運用具有止脫固澀作用的藥物來治療氣陷下脫導致的滑泄遺精帶下,或元氣虛損導致的脫證的治療方法。
概念 解讀 套用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