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經濟
能源危機是指因為能源供應短缺或是價格上漲而影響經濟。這通常涉及到石油、電力或其他自然資源的短缺。能源危機通常會造成經濟衰退。從消費者的觀點,汽車或其它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石油產品價格的上漲降低了消費者的信心和增加了他們的開銷。
經濟影響: 市場經濟的能源價格是受供需關係的影響,而供需關係中的供或需改變都可以導致能源價格的突然變化。 雖然一些能源危機是由於市場應對短缺的價格調節而產生,但在某些情況下,危機可能是市場的流通不暢通、缺乏自由市場而導致。一些經濟學家的觀點認為價格控制是1973年的能源危機的重要因素。
歷史能源危機
1973年能源危機原因∶石油輸出的主要力量為阿拉伯國家,他們因不滿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而採取石油禁運。 1979年能源危機原因∶伊朗革命爆發。 1990年石油價格暴漲原因∶波斯灣戰爭。 加州電力危機原因∶ 電力管制政策失敗,加上供給小於需求。 英國石油抗議活動原因∶英國油稅已高居不下,而原油價格卻又上揚。 2005石油價格上揚原因∶供需關係失調。
油儲藏量含水
油產國宣稱儲藏量是否屬實 1985年OPEC產油國調整對儲藏量的估計。雖然那一段時間沒有發現大規模的新油田,那些國家大幅度的提高了儲藏量的估計。一部分專家認為,這些數據有刻意高估的嫌疑,可能OPEC國家的真實儲藏量比其對外宣稱的要少。如果宣告較高的數量,油產國更容易得到外來投資、銀行貸款等。
危機嚴重
1988年中國科學院的國情報告卻昭示,中國的資源危機十分嚴重。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卻有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分母,其結論是:
(1)中國是缺水大國,水資源並不豐富,地下水開採過量,用水浪費,供需問題十分突出。
(2)耕地貧乏,後備耕地資源不足。
(3)中國是貧林大國,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成熟林赤字採伐消耗,森林資源銳減趨勢十分明顯。
(4)中國是貧草大國,長期重用輕養,超載放牧,盲目開墾草原,退化草原已達可利用草場的1/3。
(5)我國礦產資源並不豐富,浪費程度驚人,我國對礦產的需求正處於高速增長時期,如不採取有力措施,礦業資源形勢將會走向全面嚴峻。
中國情況
水資源
有關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潛在水資源總量為2.7萬億立方米,在世界上僅次於巴西、前蘇聯、美國和印尼而居第6位,絕對量是豐富的。但由於人口多,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卻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僅列世界第88位。世界人均淡水占有量為12900立方米,我國為2695立方米,還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僅相當於美國的1/5,加拿大的1/48。而且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人均水資源每年都在遞減。如建國初期,我國人均水資源為5400立方米,已減少到不足3000立方米。與此同時,我國在生活生產中消耗的水又在以驚人的速度遞增,如1959-1980年,我國年用水量平均增長率為5.2%,用水總量4700億立方米/年,占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的17%,預計到20世紀末,用水總量將達到5500億立方米/年,占到多年平均經流總量的21%。用水總量直逼水資源總量,水資源“危機”也就為期不遠了。
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的狀況與此相類似。我國土地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當考慮人口因素時,我國人均占有土地不足0.01平方公里,約為世界平均數的1/3;我國現有耕地97.3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耕地的7%,居世界第4位,人均耕地約0.001平方公里,約占世界平均耕地的36%;草地總面積400多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人均草場0.0036平方公里,約占世界平均數的56%;林地面積125.3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20位,人均林地面積不足0.001平方公里,約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8%。按照一般的觀點,這實際上已接近農業承載的極限。
海洋資源
海洋資源一直是我們引以為豪的,我國海域遼闊,總計30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總計32647公里;島嶼眾多,達6536個;大陸架寬廣,黃、渤海全部位於大陸架上,東海大陸架寬200-600公里,南海大陸架寬180-250公里;海深資源豐富,現有海深面積計14.07萬平方公里;魚類繁多,經濟魚類捕撈量400-470萬噸;海底石油可觀,總面積100多萬平方公里,石油地質儲量100億噸;海濱礦砂礦床多,達124個,探明儲量4.36億噸,等等,絕對數量都不少。但與上述情況一樣,若按12億多中國人口的人均計算,上述各項指標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是很低的。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可以說是最能體現我國同時作為資源大國與資源小國這個特點的資源種類。我國累計發現礦床種類162種,其中探明一定儲量的148種,發現礦床和礦化點20多萬處,控明儲量的礦區1.4萬多處。截止1989年底,我國的鎢、銻、釩、鈦、鋅、鋰、錫、硫鐵礦、稀土、菱美礦、螢石、重晶石、石墨、石膏等礦產的探明儲量均居世界首位,銅、鉭、鈮、汞、煤、石棉、滑石等礦產的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二、第三位,鐵、鎳、鋁、錳等礦產的探明儲量居世界第四、第五位。中國無疑是世界上擁有礦種比較齊全,探明儲量比較豐富的少數國家之一,而且礦產的總量也多,45種主要礦產保有儲量的價值排到了世界的第三位。雖然如此,但若按人均擁有量計算,我們卻還是無法脫掉“貧礦”的帽子。如我國的原油人均占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煤為99.3%,鐵為34%,銅為24%,鉛為35.3%,鋅為58.4%,鎳為29%,鈷為62.5%,鋁為13.9%,錳為18.3%,金19%等。除煤以外,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在世界上排行第80位。
總之,我國的資源總量是豐富的,從絕對數上說,在世界上是一個資源大國,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從相對數來看,我國在世界上又是一個資源小國。
中國危機
中國能源危機是能源政策的危機。中國當前正逢能源高消耗期來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國有石油巨頭紛紛"走出去"開發國際市場,我國政府也積極開展能源外交。不過,在全國政協委員、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看來,我國的能源政策依然存在著很多不完善之處,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我國的能源危機是能源政策的危機。 王玉鎖表示,每遭遇停電、氣荒、油價高漲等能源危機時,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無不為之焦急,但是當我們坐下來冷靜地思考會發現,如果能源政策能有所改變、如果相關配套政策能真正促進現有能源政策落地,那么我們會減少很多危機。他列數現行能源政策的不合理之處,如:"非公經濟三十六條"中已經明確鼓勵非公經濟進入能源相關領域,國家在堅持"立足國內,開拓海外"的原則下也鼓勵企業"走出去",由於沒有明確的配套政策出台,致使非公經濟既不能在國內進入更寬的能源業務領域,也不能與國外機構進行實質性的合作或投資,坐失了很多獲取國際能源的機會;國家為了改變能源結構,大力倡導發展包括煤基醇醚燃料等在內的新清潔替代能源,但是對於這些新清潔能源的準入及相關支持政策一直沒有出台,導致新清潔能源的推廣進程大大減緩。 政策直接主導著產業的方向和進程,能源政策同樣影響著能源危機的緩解或加劇。王玉鎖向全國政協提案組提交了《關於建立市場傳導機制,調整能源政策,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危機的建議》提案。提案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出台相關配套政策,加快非公經濟準入進程。發改委應牽頭抓緊制定這方面的配套政策,尤其是行業進入許可方面。在堅持平等準入、公平待遇的原則下,應加快非公經濟進入到能源領域的速度和擴大能源產品的經營範圍。在能源的國際化業務上,如石油、液化天然氣的進口和海外能源領域的投資等,國家應儘早出台政策支持非公經濟進入,讓企業用市場行為到國外獲取能源。第二,簡化報批操作程式,加快能源政策落地。在落實能源配套政策的操作上,要以創新方式簡化常規的流程。建議由發改委負責總協調,企業只需將各種申報資料提交給發改委下屬的能源主管機構,由其去協同相關部門,減少企業的協調部門和成本,從而加快政策的落地速度,提高企業運轉效率和國際競爭力。第三,推進新清潔能源產業化,加快行業標準與產品標準的出台。
危機對策
危機迫在眉睫
世界經濟的現代化,得益於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氣、煤炭與核裂變能的廣泛的投入套用。因而它是建築在化石能源基礎之上的一種經濟。 然而,由於這一經濟的資源載體將在21世紀上半葉迅速地接近枯竭。 石油儲量的綜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極限,大約為1180~1510億噸,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開採量33.2億噸計算,石油儲量大約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 天然氣儲備估計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年開採量維持在2300兆立方米,將在57~65年內枯竭。 煤的儲量約為5600億噸。1995年煤炭開採量為33億噸,可以供應169年。 鈾的年開採量為每年6萬噸,根據1993年世界能源委員會的估計可維持到21世紀30年代中期。 核聚變到2050年還沒有實現的希望。 化石能源與原料鏈條的中斷,必將導致世界經濟危機和衝突的加劇,最終葬送現代市場經濟。 事實上,中東及海灣地區與非洲的戰爭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與分配而引發。這種軍事衝突,今後還將更猛烈、更頻繁;在國內,也可能出現由於能源基地工人下崗而引發的許多新的矛盾和衝突。 總之,能源危機遲早會爆發;它的爆發將具有爆炸性!
危機出路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資源,進行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不僅是出於生存的原因;與之相連的是世界經濟可獲得持續的發展。在這種世界經濟中,高科技術和生態可以承載的區域性經濟形式將得以發展。 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如下方面: 以太陽能的利用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潛力極大,據天文物理學家的計算表明,太陽系還能存在45億年,每年太陽提供的能量是世界人口商品消費量的1.5萬倍。 光伏電力的套用 如在德國每平方米每年的平均日照量為1100千瓦時。電力的總需求量約為5000千瓦時,光伏技術的年平均功率約為太陽輻射量的10%。依*光伏設備生產5000億千瓦時的電力,需要5000平方公里的光伏轉化模板面積。明智的做法是用相關設備安裝在建築物的表面,在德國,這一做法意味著只需不到10%的建築物頂部。 光熱利用 在中歐和北歐等缺少陽光的地區,已經出現了一些完全依賴陽光供暖的建築物(套用比較理想的熱與熱交換系統)。 生物質燃料能源 全球農用面積約為1000平方公里。約有4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森林覆蓋,荒漠地區的面積約為4900萬平方公里。光合作用的年產量(包括自然生長的植物和糧食生產)大約是2200億噸乾壞料,這大約相當於每年80億噸生化資料所提供的能量,只需不到1200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和林地面積(不計沼氣的能力)。氫能源利用自然界大量存在的水,由電解水產生氫或由太陽能光催化水分解氫。 小水電與潮汐發電 也可提供可觀的電力。 風力發電 丹麥是風力發電大國,現有6300座風力發電機,提供13%的電力需求。 總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潛力很大,完全可滿足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的需求。
遠水不解近渴
利用再生能源產生電力由於成本昂貴與過度分散不便使用。僅有不足化石原料產生電力的10%用於現代人類生產與生活中,在今後的半個世紀內能否全面地取代化石能源還是一個未知數。
緩解措施
根據國家有關資料顯示,中國石油儲備量僅占全球的2%,專家預計全球現有石油儲備量僅可維持100年左右的消耗,而中國如果按現有消耗量,不到50年國內原油資源將消耗殆盡。因此,開發新能源成為應對能源危機的不二選擇,而能以液態方式替代化石能源的,又非生物能源莫屬。生物能源在國內有一定發展,但是原料、技術仍然是產業發展的瓶頸,並未普及套用,亟需進一步發展壯大。